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信道《雪》诗为晏殊佚诗考曦钟冯梦龙编刊的《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说》)第15卷《史弘肇龙虎臣会》中,有一首咏雪的诗,小说原文是这样写的:“时遇冬间,雪降长空。石信道有一首《雪》诗,道得好:‘六出飞花夜不收,朝来佳景有宸州。重重玉宇三千界,一一琼台十...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成书于晚明时期,当时处于“近代汉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喻世明言》中的词,尤其是复合型复音词更接近现代汉语。《喻世明言》中的复合型复音词体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复合型复音词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主;第二,一部分复合型复音词古今同形:第三,对于复合型联合式复音词来说,词序颠倒但意义不变;第四,复合型述宾...  相似文献   

3.
譬如积薪后来居上——读陈曦钟《喻世明言》新注本哥舒50年代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的校注本,其中《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是由已故南开大学教授许政扬先生校注的(1958年初版)。许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的校...  相似文献   

4.
为试图解决学术界聚讼较多的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序尾署年问题,笔者曾撰《李清照生年新说》一文,发表在《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上,对李清照的生年提出新的看法,认为:“李清照《后序》署年‘绍兴二年玄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可信,与内容并无矛盾。‘过遽瑷知非之两岁’句证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据此道推,李清照的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1081),以前确定的生年元丰七年(1084)是不正确的。又通过‘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可推知其二十一岁结婚(胡适、郑振蜂早主此说),‘十八岁结婚’是误解‘少陆机作赋之二年’含义所…  相似文献   

5.
鲁迅《推背图》中讲了一个小故事,里巷间有一个笑话:“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边。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的阿二因此却将这银掘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教人‘正面文章反面看。’”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季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还被选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课本对这段文字中的“不患”两句注曰:“这两句传抄有误,‘寡’和‘贫’应调换。寡,人口稀少。贫,财用不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182页,对这两句也注曰:“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按,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按,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回头蓦见(按,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按,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   

9.
[媚痴、抹达]《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本)卷一五《龙境伦禅师》:“师曰:‘作么生是黄云郎当媚痴抹达为人一句?’僧无对。”(948页)庚案:“郎当”,言疲惫不振貌。“媚痴抹达”则颇费解。考《容斋随笔·四笔》卷一:“柔词馆笑,专取容悦,世俗谓之‘迷痴’,亦曰‘迷嬉’。中心有愧见诸颜面者,谓之‘缅’。……虽为俚言,然其说皆有所本。《列子》云:‘墨尿、单至、蝉、憋四人相与游于世。’又云:明、唾倭、勇敢、怯疑四人亦相与游。’张湛注曰:”墨音眉,屎,敕夷反。《方言》:江淮之间谓之无赖。眼音缅,音殓,《…  相似文献   

10.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11.
重言的性质     
重言,训诂学术语,《辞源》称“叠字”,①《辞海》和《传统语言学辞典》分别表述为“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②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③《中国语言学大辞典》也列重言一条,并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重言,也叫‘重语’、‘重文’。两个相同的汉字叠用。分为两类:(1)叠词。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单音词重叠,其意义基本上是单音词意义的叠加,但增添了新的附加意义。如‘渐渐’、‘岁岁’等。(2)叠字。两个形音完全相同的单字重叠,其意义与单字意义没有关系,往往随文释义。……并且常用来摹状表声。”“学者们…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长篇小说,曹雪芹“为情造文”。 《红楼梦》感情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是感情折射。所谓“感情折射”就是通过一种媒介(对应物)条件,唤起人物的感情觉醒的迂回艺术手段。 譬如,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红楼梦》303页;本文所引《红楼  相似文献   

13.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第一首首句“我不如陶生”,宋景定本作“我生不如陶”。纪昀说:“于义应作‘我生不如陶’。然(第)四句乃有‘生’字,则原本固‘陶生’矣。此称未免生造。”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认为。“一本作‘我生不如陶’,此后人疑‘陶生’二字不类而妄改也。……今据渊明《饮酒》诗云:‘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下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下简称《游》),在记游之后,发表了两点感想。第一点感想先是论述了“志、力、物”三者在成就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指出:“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中语参》认为,这一句“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只有‘尽吾志’,才能作到‘无悔’无‘可讥”’,显然,《中语参》把它理解成议论性的文字,并且认为它是一个关于治学的话题。笔者认为“尽吾志”的“吾”字应该理解成“我”,这句话不是议论…  相似文献   

15.
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见于宋黄升《花庵词选》,后入《全唐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体,月明人传楼。王汝弼《白居易选集》:“据《白香山诗后集》、《病中诗序》的纪年,此词当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对于此词的理解,历来颇有出人。黄升云:“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唐景。”此说前人已有辩驳。谢朝徵《白香词谱笺》云:“黄叔云此词‘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唐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沐水合流而东南人邳州。韩愈诗‘洋泅交流郡城角’是也。瓜洲即瓜州没,在今扬州…  相似文献   

16.
说“诗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提起“诗眼”、“词眼”就会使人想起那些几经锤炼,在诗、词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这是不错的。但如果我们进一步作些考察,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全面的。“诗眼”、“词眼”这些概念的出现,并不太早。一般只能追溯到宋、元。如有人曾指出:“‘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  相似文献   

17.
论“收其精兵”王育济,孔德灵《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2(建隆二年秋七月条》载:“上(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A公,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昔日:‘陛下...  相似文献   

18.
周秦时代的雅言、西汉时期的通语、隋唐时候的官话,都是以当时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区的语音、语汇、语法为标准的。而雅言、通语、官话是当时的共同语。关中方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几个朝代的准普通话。所以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都是用关中方言撰写的。因此,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保留了大量的关中方言的语音、词语、语法。明代小说《喻世明言》也不例外,对《喻世明言》里所能够见到的关中方言词语予以解析,以说明关中方言对古代汉语词语的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实事求是的伦理内涵──邓小平对实事求是内涵的新揭示毛泽东同志在揭示“实事求是”的涵义时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这是对实事求是“真”的...  相似文献   

20.
黄震云(《离骚》若干兴象解说)一文(刊《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对《离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占卜”、“练要”、“求媒”、“美人”、“凤皇”等若干兴象提出了一些新解,读后颇受启发。然就《美人:楚文化背景下的忠君斥奸的审美理想》一章中对“迟暮”之解释,却不敢苟同。其文说:“《离骚》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因为草木零落,故自屈原自疏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迟暮是说美人会把他遗忘,不是年老之意。因为年龄大小与用人为政并无必然关系。美人就是君主,故下文‘伤灵修之数化’。”作者将‘’美人”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