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节制论     
从情感美学角度来看文学的本质,可以说情感为文学的本质属性,情感为文学的本体.文学是情感的一种审美对象化方式。“情用赏为美”,“长于情者多美”,我国古典文论很早就注意强调畅情而求美,重视情感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内在联系和审美转化,明确地把艺术情感归属于美的范畴。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来说,主体情感总要发泄宣导,使情感郁结得以排遣和消释,重新达到心理平衡,情感的对象化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情感对象化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艺术形式,情感对象化也就是情感审美化情感艺术化。所谓“止怒莫若诗”(《管子·内业》)。“愁极本凭诗遣兴”(杜甫《至后》),即是指此。情感的审美化艺术化,必须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即情感表现要符合艺术本性,符合艺术内在本质要求。情感表现的艺术节制问题,关系到情感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统一,是文学情感创造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至今未作系统深入的研究,而近几年创作界情感创造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与此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试对艺术节制问题进行专题探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有没有关于对文艺本体终极存在的认识,过去学界似少发见.刘纲纪早在《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东晋佛学与美学”、“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两章中就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艺本体论的核旨是“情物交感”的观点,在《周易美学》中,著者则对“心物交感”(即“情物交感”)作了更深入地阐发.著者认为,中国美学始终是以心物交感而产生的情感表现来说明艺术的发生与本质的.交感论是中国美学对审美与艺术创造中主体与客体(对象)关系的解决.而中国美学的交感论的理论基础最初是由《周易》奠定的.《周易》中不仅有一个和“感”直接相关的“咸”卦(“感,咸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而且还有十一、二处谈到“感”的问题.其意可归纳为几点:(1)“感”虽为“感应”,但又非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而是两个事物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所谓相“交”  相似文献   

3.
一、文艺批评标准由文艺本质观及文艺功能观决定。文艺批评标准是由文艺本质观及文艺功能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艺本质观及文艺功能观,就有什么样的批评标准。儒家提倡“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着重文艺的教化功能,所以其批评标准是善,“思无邪”。魏晋时代提倡“诗缘情”,认为文艺不是代圣人立言,而是吟咏情性的,所以提出“诗赋欲丽”这个重形式美的标准。西方古代强调文艺是模仿、再现,所以批评标准着重符合客观真实。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认为文艺是“表现”,表现自我;抒发情感,批评标准便是情感的真实。我国现代长期以来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所以文艺批评标准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与我国古代文艺批评标准是一脉相承的。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提法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有着自己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包蕴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这在其文艺本质特别是“言志说”和“缘情说”中有深刻的体现。在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 ,“言志说”、“缘情说”是影响极为深远的两种文艺本质观。当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内涵可能会不完全一致 ,但此中内蕴着的宝贵的人文精神却是相对恒定的。  相似文献   

5.
论卡塔西斯     
“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自亚里斯多德在给悲剧下的定义中提出卡塔西斯这一命题,后人对此莫衷一是。大而括之,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偏重从心理意义上解释的宣泄说,或认为是在宣泄怜悯与恐惧中的痛苦的坏因素;或认为是以毒攻毒,造成情绪的缓和;或认为人们有要求满足他们强烈的怜悯与恐惧之情的欲望;或认为重复激发怜悯与恐惧之情可以减轻这两种情感的力量,从而导致心理的平静。另一类是偏重于从道德意义上解释的净化说,或认为卡塔西斯是把怜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总趋向表现为反传统反理性,认为感觉高于思维,情感高于理性,直觉高于逻辑,本能高于意识,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情感、无意识和生命形式等,着重于从情感角度和非理性体验方式来把握人的生存和发展。对20世纪西方美学的情感论及其主情主义倾向加以宏观梳理和理论总结,对于推进美学和艺术情感的本体论研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一、表现主义美学的情感论——情感表现说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美学以意大利的克罗齐和英国的科林伍德为主要代表,它在思想上源予意大利的维柯的隐喻说(以己度物),其核心理论是认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内涵上分析 ,中国艺术和美学中实际上有两种“意境”范畴 ,一是以儒家诗学兴会感物说为基础的“情景相生”的意境 ,一是以庄玄禅宗淡泊虚静不离不染为基础的“物我相冥”的意境。前者表现为浓厚的情绪氛围 ,后者则表现为情冥意融、宁静悠远。故一以“意兴”为本体 ,一以“澄明”为本体 ;一形成情感触物而起、兴发无尽的艺术功能结构 ,一形成动静合一、安恬中见生机的艺术功能结构。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精品,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智慧、经验、情感与想象的结晶体。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时空中的投影,必然要付诸于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感知和体认的形象。智慧、情感和抒情形象,以冈构的方式,表现着诗精神本身的逻辑。形象本体也往往成为一种凝固的情感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文艺的本质是以宣传为目的"工具论",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宣传性和组织机能性.宣传性,即文艺是宣传的工具;组织机能性,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相似文献   

10.
朴智淑 《理论界》2023,(8):90-96
吴乔著名诗论“文饭诗酒”不仅明确指出诗文表现方法之不同,而且作为诗歌本质的“比兴”论含义也包括其中。“变尽米形”指的是比兴将个人情感上升为审美情感;“饮之则醉”说的则是比兴所创造和达到的共情空间和移情效果。吴乔提倡的情物关系有两种:一是情感最初产生的情物关系;一是已有情感的“感物而动”,后者即是吴乔所言之“兴”。吴乔“比兴”论的以上三个层次的相关论述极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央苏区文艺的本质是以宣传为目的“工具论”,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宣传性和组织机能性。宣传性,即文艺是宣传的工具;组织机能性,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相似文献   

12.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实践美学观中的核心观点,作为哲学思想的“情本体”具有双重品格: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评价,又具有形而上的内涵.《闯关东》叙事结构中以“情”作为“本体”,既诗性演绎着故事情节,又刻画出有情有义的朱开山、亲善慈爱的“文他娘”和坚韧悲情的鲜儿等形象.观众在情感乌托邦世界中沐浴着“诗教”文化,在日常情感体验中产生家园认同感,并由一己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闯关东》在“讲故事”的同时向观众播撒情感,在演绎“情本体”过程中践行伦理文化实践,这一“美善统一”的内蕴既是中国传统诗教文化在当代的回响,更是《闯关东》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论冯梦龙的情感美学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梦龙(1574—1646)是明清时期情感美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①。他的情感美学观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情本论、情教论、情爱论、情理论。下面对此进行专题阐析。一、情生万物、“情本永在”的情本说冯梦龙高扬情感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旗帜,坚持以情为本,强调“情本永在”、“情之可久”,对情感属性作了本体性规定。“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②。这里肯定情生万物、情之不灭和情之本真,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把情感视为世界存在的终极本原和一切生命创造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化中主要有两种与正统文化(道德文化)异质的文化,即半文明宗教文化和科学文化。在古代诗歌中,半文明宗教文化的思想情感在宗教的信仰、仪式和神话等三个方面都有表现;人文性科学文化的自我思想情感,则主要表现在爱情诗中,其次表现在某些思索生命和感叹人生的诗中。关于异质性自我思想情感的诗论主要是"性灵"说和"尊情"说。在古代诗歌中,正统道德文化的思想情感与异质文化的思想情感的历史关系是:随着正统道德思想情感的确立,与之异质的宗教思想情感很快消逝;随着正统道德思想情感的日渐僵化,与之异质的自我思想情感则日渐活跃,并最终与诗歌语言形式的变革相结合而产生了现代新诗。  相似文献   

15.
认为文艺是情感的表现,这是西方现代艺术意识的显著特征之一。在我国,近时期对文艺特质的探索,形形色色的“情感表现”说也逐渐拥有较多的赞同者。然而,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各家各派所说的情感,其含义并不相同,因而对文艺特质的界说也不尽相同。循着这个思路再向前一步,就会发现,许多人赞成的“情感表现”说,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艺术真理。  相似文献   

16.
<正> 王船山以经世致用为其学术的根本宗旨。对于文艺问题,船山也据此宗旨发表了不少精到的艺术见解。船山的艺术真实论,就是他文艺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更准确地说,他的文艺真实论是他文艺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原则。要求文艺表现真实,这几乎是我国古代哲人和文艺家共同的文艺主张。由于我国的文艺是以抒情性为其特点的,所以古代的文艺真实观,也比较注重强调情感的真实。比如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情说"的新实践论美学所提出的"对象化的情感"这一美的定义只是一个总体的框架,但在这一基础上,审美和文艺与思想性有密切而不可分的关联,这种关联首先表现在"情感的进化"上,其更深层次的根基则是情感传达在自我意识中的本体论根据.艺术的传情活动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的体现,也是人对自身的生存境遇的形而上的觉识,它发源于人的存在即生产劳动中的"对象化"这一现象学结构,并通过艺术家对时代冲突中的存在感的敏感性而表现出来.现代艺术与哲学合流的趋势呼唤艺术家关注现实中的思想矛盾,以创造出符合我们时代的一流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8.
陈秋琴 《江淮论坛》2008,(2):173-177
韩愈在教育实践中常常运用"以哀感人"的教育方式,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了"哀情"教育思想."哀情"教育既是一种强调师生情感交流与共鸣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的教育策略,又是一种引导学生宣泄抑郁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和悲悯之心的情感教育.在中唐的社会背景下,韩愈运用"以哀感人"的情感教育方式来引导、培养弟子良好品性情操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这种教育理念以及围绕这种理论而展开的教育实践对当今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歌以“情”为本原,实际上体现了基于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在与“物”相感中追寻鲜活的“道”、以心理本体为归宿这种具有普适真理与理性信仰高度的价值建构方式,因此成为“可以兴”和“所以为教”的最重要文艺体裁。整个诗学围绕这一核心而形成内在完备体系,情道论、心物论、文质论等一体,诗歌审美本体即由此产生的具备深层次“滋味”的意境,这是漫长历史实践中确立的永恒普适标准,诗歌内容和形式则是开放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游戏的交互式群体共生的创作方式,将文艺的静态审美过渡为动态同步伴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文艺着重个人理解的单向度传播方式,它以不断升级的娱乐体验和情感宣泄方式,满足了大众娱乐的新诉求,摒弃传统文艺"高于生活"的精英性和教化,追求"低于生活"的大众宣泄,在娱乐至上的消费时代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网络游戏与文艺之间并不是势同水火的关系,而是互利共生的合作,文艺是网游内容的重要来源和审美认同的前期培养,网游则是文艺不断扩大的表现形式和新思维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