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浅析欠发达地区的精神心理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欠发达地区存在的精神心理贫困 ,已成为今天欠发达地区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和脱贫的主要障碍之一。这种精神心理贫困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保守、封闭、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静态的思维方式以及缺少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2.
该文分析了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贫困现状,探索了其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区域整体发展,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构建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和农村社保相结合的多层次扶贫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入机制,调整投入方向;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等4方面的对策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3.
精神贫困既是物质贫困的直接后果和人文表现,又是物质贫困产生的深层根源和主要因素.所以,精神贫困是一种比物质贫困更隐蔽更可怕的社会现象.片面重视物质脱贫的思维和实践,难以造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精神和内在张力,必然影响脱贫成效的巩固与提高.只有高度关注精神脱贫,才能真正找到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脱贫的根本出路和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人”的和谐。本研究以970名农村贫困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和谐问卷研究贫困者的 自我和谐度及与其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贫困者自身、家庭和社会因素与自我和谐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 关关系;(2)贫困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代际贫困、贫困程度、家庭规模收入来源等变量以及年龄与文化程度、家庭规 模与贫困程度等变量的交互作用在自我和谐的三个因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3)贫困者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家 庭规模变量对自我和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略论影响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思想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影响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思想障碍郑晓英(浙江省丽水地委讲师团)一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落后的农耕文明所孕育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更为深刻,更为广泛。与物质相对贫困对应的精神相对贫困状...  相似文献   

6.
以华北地区的山西,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湖北,西北地区的陕西、新疆和青海,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云南等共八个省区 800余个自然村的971名农村贫困者为被试,采用心理测量原理与技术探讨了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结构。结果表明,农村贫困 者的特殊心理特质结构主要由退缩性、刚毅性和固执性三个因素构成。经验证因素分析检验,由此构成的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 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问卷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文章讨论了农村贫困者心理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欠发达地区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目前欠发达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应当采取立体、综合的模式,全方位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内、外因素,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西部农村的贫困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为此,从西部农村的贫困现状出发,实施基本需求开发战略,通过采取政府投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针对不同地区贫困状况、实施分类扶贫方针、提高贫困者的素质、将扶贫开发寓于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之中等,这将对西部农村的小康建设和西部地区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与政府反贫困治理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使社会行动得以实现的资源。社会资本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特征,一些贫困群体因在社会结构中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而陷入关系贫困的境况。关系贫困是在社会资本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贫困分析范式。从关系贫困的视角,政府反贫困治理要由目前的物质资本范式和人力资本范式转向社会资本范式,其具体策略应包括提高贫困者的社会地位,构建贫困者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增加贫困群体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0.
信息的贫困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农村信息化的需求调研,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个性化信息需求方式,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推广性的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进而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1.
持久收入假说给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理论解释。教育、思想习俗、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本不足,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本匮乏以及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借鉴贫困代际传递理论,适时调整反贫困战略,在社会政治权利的分享、经济机会的获得、受教育权利的保证、社会安全网的构建等制度体制层面加以创新,以保障贫困者的发展机会与各项社会权利,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者在我国城市反贫困中的使命和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工作的使命是“扶贫济弱、助人自助”,贫民和劳工是社会工作的两大传统服务对象。由于对致贫原因看法的不同,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助人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围绕改变贫困者个人而开展的助人活动,二是围绕改变贫困者周围的社会环境而开展的助人活动。这两类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社会结构变迁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以推动社会政策制度和改变为主,同时也强调贫困者的自立。由此形成了社会工作在政策制定环节中的贫困者利益维护者,政策执行过程中需求的评估者;致力于提升贫困者能力的使能者;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活动的倡导者和为贫困者解决实际困难的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城市绝对贫困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下岗现象的继续增多,城市贫困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在诸多对贫困现象的研究中,人们的视线似乎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上,忽视了城市中的绝对贫困。我们通过对南京市建邺区的调查认为,在整个社会发展、绝大多数居民生活有大幅度提高之同时,城市尚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生活几无着落的绝对贫困者。对他们可以从绝对贫困线和现实生活状况两方面来加认定。绝对贫困者已形成了城市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必须多方面综合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昭通市是我国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是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如何脱贫须更新观念 ,走自力更生、生产自救道路 ,同时争取各方支援 ,加大扶贫投入力度 ,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逐渐消除贫困 ,争取早日奔上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农村贫困致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瓶颈.贫困致因中有自然条件等客观的限制因素,也有社会政策方面的影响.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完全改变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代际恶性循环等局面.分析我国农村贫困的致因机理,除了自然、历史及经济因素外,在社会政策偏差、社会排斥、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缺失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使贫困者难以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16.
贫困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贫困产生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从把贫困归结于贫困者本身,到将贫困作为社会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人们对贫困的认识无疑在一步步深化。与此相适应的是反贫困思想的转变。从单纯的实物及服务救济到今天帮助贫困人口的真正自立,中国扶贫思想经过了一个由救济式到开发式的转变过程。但是这并不是说救济式的扶贫方式从此便被遗弃。由此通过分析指出,实行以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式扶贫为辅的措施,才能真正的帮助贫困者摆脱贫穷的困扰。  相似文献   

17.
甘露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2):117-120
目前,我国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挟贫政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呈弱化之势,其关键原因就是没有根据不同的致贫因子采取合适的减贫政策。事实上,所有的致贫因子大体上都可以归类于贫困代际传递扣贫困陷阱两种致贫模式,深刻比较和分析二者的异同,厘清这两种模式的致贫机理,对于制定合理的反贫困战略以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长期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救济是对贫困人群提供无偿物质帮助的一种制度。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扶贫开发是中央交给重庆直辖市的重要任务之一。能否解决好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从重庆市农村贫困的原因出发,从政府、贫困者自身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贫困治理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用低收入和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这样的词汇来定义贫困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的需要。一个人的贫困,除了生存需求的保障,还应包括权利、文化等各方面的不发达状态。我国现阶段的反贫困工作,应采用相对标准,如居民平均收入的30%~50%或5%~10%最低收入人口比例而非某个人为的绝对值。反贫困工作在国家来说应是一个社会问题,即对贫困者的关切和救助。真正的反贫困行动,除了给予贫困者生存和生活保障,还应积极铲除人们陷入贫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根源,帮助他们踏上发展的阶梯。  相似文献   

20.
城市贫困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贫困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江苏和上海近几年作出了巨大努力,千方百计为城市贫困者提供社会保障,用"民心工程"打造和谐社会,赢得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