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共鸣的文化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鸣,是文学欣赏中存在于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之间的一种极普遍却又极复杂的心理现象.鲁迅先生在《热风·圣武》中说:“是弹琴人吗?别人心上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吗?别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这里,鲁迅先生明确指出了共鸣发生的主要条件,即欣赏主体与欣赏客体间的同构对应物:弦索、发声器.可是,弦索和发声器究竟是什么?这仍是困扰人们的“斯芬克斯之谜”;特别是,由于共鸣的发生是以  相似文献   

2.
浅析“趣”     
“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是指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中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情致和愉悦快感,但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对“趣”的滥用现象。因此,阐释“趣”的原发意义,分析情趣和理趣的审美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才能还“趣”以及与“趣”相关的审美观念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而提高当代人们的审美趣味,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现象,它存在于口头诗歌特别是口头传统叙事诗中。它主要是指民间口头诗歌作品中重复出现、频密度很高的语言现象,是民间歌手即兴创作的功能要素。依据“口头程式理论”,我们从程式角度对“花儿”进行划分,旨在将“花儿”这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与口头程式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开拓“花儿”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下指现象在自然语言中出现频率较少,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复杂又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本文将汉语中的句内代词下指现象主要分为三类:人称代词he/she下指,零形下指,及反身代词“自己”下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类代词下指现象所呈现的句法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朱明 《江海纵横》2004,(3):26-27
我们在“历史”这一个词的日常运用上,有三种不同的基本含义:一是指以往发生的、过去了的历史现象与事物的客观过程;二是指人们对历史过程的记录或者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与研究的成果,即历史著述,这是经过人脑思考、选择、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明显主体特征的主体化的历史。三是指历史学科。历史和历史著述之间有  相似文献   

6.
释“阴阳对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对转”是古音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不同韵部之间互相押韵的一种特殊现象,同时也是从理论上对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所作的一种解释。这种理论是在研究《诗经》分部时提出来的,后来又被应用到其它领域。本文只从《诗经》用韵的角度谈  相似文献   

7.
0.1 歧义结构,也称同形结构、多义结构,指包含的词语相同、词语的线性排列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片段.0.2 歧义结构属于句法的范畴.下面两种现象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一种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如“词”,可以指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也可以指语言中的一种单位),一种是“多义词”(如“走了半个月”的“走”,可以指在路上行走了半个月,也可以指离开某地已经半个月),句法结构歧义跟具体词的词义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流通)是在历史上几种生产方式中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属于共有的经济范畴。萌芽形态的商品交换是发生在两个原始共同体之间,而不是共同体内部,这种交换是在两个共同体接触时发生的,是偶然的,没有货币为媒介。严格说来只是产品交换,不是商品交换。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物品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于是,产生了单个个人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大体上是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同时出现的。商品交换浸入原始共同体内部,刺  相似文献   

9.
教学艺术本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教学艺术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是相对独立、具有自身形态、以“作品” (通常称为艺术品 )形式出现专供人们欣赏的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范畴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艺术 ,它有其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作品存在 ,可收藏、可传播。而教学一般没有抽象的静态的作品存在 ,虽然它有创作和欣赏 ,但它是将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合二为一的。欣赏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而是手段———即以欣赏式的情感调适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 ,而且这一作品只能让“在场”的学生欣赏 ,它缺…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要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针对语言,“中间环节”即意味着中介之间模糊的存在。如何理解语言的模糊性呢?查里斯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况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仔细思考,但仍不能确定是指这些状态排出于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命题,这时存在模糊。”谢尔巴用参照语言精确性的观点来定义语言模糊性,从而将我们引入语言结构的深层。他说:“语言精确性只是极端情况的过渡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是游移不定的。”当代一些哲学家曾对模糊提出比较具体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同人女”文学创作是网络上异常活跃的群体,群体数量正在日益壮大。“同人女”原指进行同人创作的女性群体,现指创作与欣赏耽美文学的女性。该文学群体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是受日本美型BL漫画和国内电视选秀、影视作品的影响,以及商业公司男男暧昧炒作和耽美文学类网站等推动,挖掘产生这一现象深层的文化根源是女性对自由渴求的一种外化表现,实质是以女人为中心来欣赏男人,也是广大“同人女”文学创作群体对女性自由的真实向往。  相似文献   

12.
用“消解”描述诗歌现象,是指出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中的一种创作倾向,对基本认同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诗歌艺术观念持反叛、嘲弄和贬低的态度。90年代诗歌中消解倾向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反”字当头——诗歌世界的随意书写;缺乏提升的言说——现有的存在消解过去的美好,诗人只是在表达。  相似文献   

13.
住房是一具有很强社会分层效果的变量。对湖南省的一个小城镇进行调查发现,小城镇居民的住房逻辑与中国大中城市的住房逻辑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在小城镇住房场域下,(1)城乡户口壁垒基本消解;(2)职业、学历、年龄等变量在度量住房差异方面解说力小;(3)对住房差异影响最大的变量是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小城镇存在大量的自建房现象,自建房现象使小城镇的社会结构似乎呈现出一种“融合”,并且“融合”的关键不是因为社会精英之间的“共谋”而出现社会资源配置一体化,而是凭籍“自建房”这一政策的实施,不同阶层的群体协同参与而出现“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14.
“媒介审判”的检讨与规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违反司法程序,超越职权对案件做出判断,是一种违法的和无效的裁判。新闻媒介的影响力将会使这种裁判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到公众的正确认知和司法的公正。因此,要正视“媒体审判”现象,深入分析其存在原因,合理规制“媒介审判”,以寻求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以定代中现象是当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词汇、修辞现象,以往的研究很少。相关形式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及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一些领域。它的远源是文言中大量存在的同一形式,近源则是港澳台“国语”以及海外“华语”中的同类形式,具有简约化、陌生化、口语化与修辞化的表达效果。受此项研究的启发,可以建立古今之间以及语法、词汇和修辞之间的两个重要接口,从而用之于更多语言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所谓时态的不一致性,即指英语中的时态常出现与原时态所要表达的时间范畴不一致的现象,有时仅仅是表示某种语气,感情色彩等。现就英语教学中常出现的这类现象浅析如下: 一、一般现在时原本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习惯性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以及真理等),但在下  相似文献   

17.
以汉英语“有/Be”存在句为例,比较了Huang、Abbott和Li等对存在句定指效应反例现象的解释。认为,Abbott的语用解释比句法或语义解释更具灵活性和解释力。“定指效应”不是从语言形式,而是从存在句“导入新信息”的句法功能角度对其动词后NP的限定:当不定指NP出现时,其所指称的存在物被导入交际话语之中,是新信息;当定指NP出现时,将其嵌入合适的语境,其所指称的存在物在新语境中也具备了“新信息”性质。因此,存在句具有“定指效应”,且是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国际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以为资本主义是在西方个别国家“发生”,然后才逐渐传播到全世界的。本文认为,“发生”即指萌芽,资本主义萌芽乃是社会经济生活商品化的产物,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只要哪个地方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也就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温床,“萌芽”不可能仅是西方某国才发生的现象。而且,“萌芽”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其形式要受生产类型和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经济领域会有不同形式,不能把“外放加工制度”看作“萌芽”的唯一形式。“萌芽”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生命力也有脆弱性,其发展前途不外乎三种:或持续发展,或中间断裂,或藕断丝连,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不一定都会成功,资本主义没有成功的地方不一定就没有发生“萌芽”  相似文献   

19.
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或词义非对应现象。英汉民族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英汉语言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而不同的词汇系统必然使得英汉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从而产生词汇或某一词义“空缺”现象。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给翻译造成较多困难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指物关系被称为中国古代逻辑的指称理论,指物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又具有密切的联系。伍非百先生在《公孙龙子发微》中将“指”阐释为“能指”、“所指”、“指所能指之指”三种涵义,“指”、“非指”正反两个层面;而将“物”阐释为具体存在的个体,具有其独到的见解。研究伍非百先生的指物思想对于挖掘民族优秀逻辑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