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一 《社科纵横》2006,21(3):72-73
随着家庭暴力案件的增多,传统观念中的“私领域”行为已影响到整个社会。当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尤其是女性转变为刑事犯罪的主体后,家庭暴力就不再是一个家庭问题了。法律改革和法律保障、司法机关代表国家进行公力救济是应对家庭暴力最好的保护和惩戒方式。笔者试图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本国实际,从法律角度对反家庭暴力作出有可操作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来,我国家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并且越来越严重,因此,家庭暴力成为了我们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为防治家暴提供了有力切实的法律依据和保障,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成为防治家暴不可缺少的一项制度。笔者从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入手,点出该部法律中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反对家庭暴力中的相关理论问题,并作出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晴锋 《社科纵横》2011,26(1):71-72,75
家庭暴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一直是家庭问题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布尔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为分析家庭暴力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场域-惯习"是一种实践的结构理论,它把行为与文化、结构、权力等宏观要素相联系,将产生家庭暴力的个体行动者、家庭和社会因素进行结合,也即在"行动-结构"的框架下进行解读,从而整合了不同分析层次(个体、家庭和社会)和不同研究取向(如生理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等)的各种家庭暴力理论,为阐释家庭暴力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4.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家庭成员间的一种违反法律与善良风俗的暴力行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家庭暴力案件的增多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然而,法律在打击和控制家庭暴力方面,还处于消极和被动的状态,现有的救济体系缺乏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不利于制裁和惩罚家庭中的施暴者,不能有效地遏制家庭暴力。因此,应建立完善科学的防治家庭暴力法律救济框架。从宏观上,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从微观上,一方面,完善民事救济制度。引进民事保护令制度、实行非常财产制和建立婚内损害赔偿制度。另一方面,完善刑事救济制度。增设家庭暴力罪罪名、提高家庭暴力犯罪法定刑、适当调整家庭暴力犯罪追诉权和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证据规则。从而切实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英国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干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社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实施民事保护令等全新的法律措施,经相关人申请,法庭依法签署互不妨害令、占有令、禁止骚扰令、儿童评估令、儿童紧急保护令,及时为受害人提供充分保护,法律全面地介入和干预家庭暴力,取得了良好成效。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应转变观念,革新相关法律制度,建立民事保护令制度及时保护受害人,为家庭暴力受害人设立社会干预机制,立法规范干预家庭暴力的程序,创设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总结家庭暴力案件发生的教训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保障每个家庭成员享有安全、文明的家庭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依恋理论是探究家庭暴力受害儿童问题十分有潜力和实用的理论视角,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回答了家庭暴力行为产生的根源、家庭暴力带给儿童的影响、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需求,以及在依恋理论指导下对家庭暴力受害儿童进行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可能性等问题。通过四个案例的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家庭暴力可能起源于施暴者自身的非安全型依恋人格;家庭暴力会给受害儿童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人际交往、情绪和人格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受害儿童存在安全和人际交往的需求。未来,社会工作可尝试通过重塑和修缮受害儿童的多重安全依恋体系来解决儿童家庭暴力问题。  相似文献   

7.
家庭暴力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在寻求解决家庭暴力的途径和方法。作为专业化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提供了解决家庭暴力的新视角。本文论证了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家庭暴力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社会都在寻求解决家庭暴力的途径和方法。作为专业化解决社会问题的一门虚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提供了解决家庭暴力的新视角。本文论证了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暴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美国家庭暴力面面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萍 《社会》2003,(9):36-39
定义与分类 家庭暴力(family violence或domesticviolence)的研究对象显然包含了处于同居状态但无婚姻关系的人们及其子女,因此一些学者对“家庭”一词提出了质疑,认为应改用“亲密关系”(intimate)更为恰当。但考虑到大部分现代学者都已接受了“即使没有婚姻仪式的约束,家庭仍可能存在”(HarveyWallace,1996:2)的观点,“家庭”一词仍可接受,而家庭暴力就可定义为:共同生活状态中的任何成员以某种行为或忽视而对家庭其他成员造成严重伤害的,这种行为或忽视可被称为家庭暴力(同上:3)。其中,“严重伤害”指的是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以及对另一个家庭成员自由选择权利的侵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了5个典型国家和地区,分别考察了它们在防治家庭暴力方面的国家政策,服务协调的中央处理机制以及反家暴政策措施的成效,总结各个国家防治家庭暴力的一般模式,并结合我国的经验,谈谈各国政府应对家庭暴力的政策措施对于我国的启示,为我国完善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政策及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视域下的家庭暴力及其成因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迈入新世纪,家庭暴力的内涵和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不仅指在有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的生活共同体中出现的暴力行为,而且还包括同居关系及婚姻关系终止后出现的暴力行为,如“事实家庭”、“同性恋家庭”、“离异家庭”、“准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从狭义上讲,特指发生在上述广义家庭中对女性所实施的一切暴力和虐待行为。对此,尝试用一种新的视域(宗教、社会和两性冲突等)来探讨家庭暴力的成因,对于增进妇女权益,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姗姗  杨萍 《社会工作》2015,(4):111-115
依恋理论是理解和解释个体与亲密他人建立的情感纽带关系如何影响个体对内部和外部世界认知和情感调节的重要理论,已被广泛验证和应用于诸多研究领域,但关于家庭暴力给受害儿童带来消极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文从家庭暴力对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家庭暴力与儿童依恋、儿童不良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依恋理论指导下对家庭暴力受害儿童的干预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国内外研究综述,结论是依恋理论将成为解释家庭暴力如何作用于受害儿童,并指导提出有效干预方案的一个十分有潜力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打造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庇护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是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据全国妇联调查:在2.7亿个中国家庭中,有3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破坏婚姻家庭和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月,日本制定《防止来自配偶的暴力及保护被害者的法律》(简称《家暴防止法》),这是日本为解决家庭暴力问题而制定的专门法律,并于当年10月开始正式实施。为防止配偶的暴力以及保护受害者,《家暴防止法》创设保护命令制度并设置配偶暴力咨询援助中心。在这部法律的相关规定中,通过建立妇女保护设施、创办妇女咨询所和配备妇女咨询员,保护受害妇女,力争使受害妇女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日本通过立法、官方和民间机构合作形式解决家庭暴力受害妇女的做法,对我国解决家庭暴力受害妇女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家庭暴力社会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古今中外从未灭迹,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一直当作"家务事"对此回避、宽容,最大限度地保持沉默.家庭暴力不分地域、民族、意识形态、阶级、社会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已成为世界公害.在我国,近年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机制的引入,家庭暴力案件呈上升趋势.家庭暴力是一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其造成的后果恶劣且持久,家庭不稳定,社会不和谐,国家相关部门不能等闲视之.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但暴力的实施已超出了家庭的承载能力,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挑战的是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和谐,必须引入干预机制才能遏制其危害的发生和蔓延.国家负责,社会介入,公民自觉,形成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会氛围,还家庭平等、民主、温馨、和谐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犯罪是人的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对于行为应该从刑法意义上理解,是行为人身体的动和静,是行为人在意志相对自由的情形下选择的结果,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即作了法律禁止做的事和消极的不作为即法律要求作的却没有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作了法律禁止的作为形式的犯罪行为如抢劫等,而对法律要求有义务作却没有作如父母没有履行抚养子女的职责等往往忽视。有关不作为是行为的论述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不作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贵州毕节五名男孩死在垃圾箱中,就是相关职能部门及死者的父母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所导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之一:独立救助与协作救助相结合,实现传统救助向现代救助的转变。针对遭受家庭暴力妇女基本生活、法律、心理与安全的需求,摒弃仅满足受助人员基本生存需要的救助做法,与市(区)妇联、法律援助中心和公安部门建立完善了协作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澳门特区社会工作施政方针比较注重制度建设,包括加紧制订家庭暴力的法规、健全保障长者权益的法律制度、设立向残疾人士发放的津贴制度、建构戒毒服务状况通报系统。  相似文献   

19.
刘梦 《浙江学刊》2001,(5):114-118
国外对家庭暴力的研究自60年代末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西方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病理学、精神病学、行为科学等领域,对家庭暴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理论来解释家庭暴力.本文将回顾过去三十年西方学者在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就这些观点进行简短的述评,为国内的学者和实际工作人员提供鉴戒.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2009,(3):59-59
2009年,澳门特区社会工作施政方针比较注重制度建设,包括加紧制订家庭暴力的法规、健全保障长者权益的法律制度、设立向残疾人士发放的津贴制度、建构戒毒服务状况通报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