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转化学困生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学困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及困难,并从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上提出了科学的转化英语学困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长期困扰着农村中学的老师,英语老师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与恒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帮助学困生。要通过多种方法,培养英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恢复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学困生为在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其主要的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能力不强等。因此,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转化学习的效果。本文针对让数学学困生不再"学困"这一课题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合作学习,让数学学困生不再"学困"的策略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永全 《社科纵横》2013,(3):170-172
从主体间性学习理论入手分析我国英语媒体的教学现状,论述了媒体英语教学的主体间性原则和途径,提出了一些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媒体英语教学的规律和对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理论被一定程度滥用,但运用于审美领域特别是审美传播领域却非常恰当。经典诵读活动是一种传统而特殊的审美传播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区,诵读者特别容易因"经典"之名带来审美疏离感而使诵读流于形式。基于主体间性本体论的立场认识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审美疏离,更好地实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主旨,有效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基于主体间性立场的经典诵读可以体现诵读中多元主体的共在,即文本主体、诵读主体和受众主体通过诵读活动实现主体间的彼此关照,从而完成对社会文明的承续和促进。而主体共在的实现依托于参与者对经典文本建立同情,即"我"以积极靠近的姿态对他者之我建立同情,完成我者与他者的自然融合,排除经典诵读活动流于形式的弊端,从而更行之有效地推进经典诵读活动。  相似文献   

6.
针对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进行分析,突出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明确学困生形成原因,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等方面,且基于高中学困生的特点,提出如何利用合作学习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进而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减少班级中的数学学困生。  相似文献   

7.
要全面认识和理解全球化就要认识全球化主体。文章从社会学、哲学和价值论角度反思全球化主体:首先,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全球化主体的概况、分类、冲突互动、特征;其次,对全球化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主客体间性作了哲学反思;再次,对全球化主体进行价值评价,包括个性与共性的二律背反、个体的新型"异化"、个体自由与公共规范的矛盾和冲突、人与技术的矛盾和冲突等;最后,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球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哲学发展滋养了文学研究,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文学作品解读中存在着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由于主体间性的存在,使得其中也存在着文本间性,主体间性是文学作品解读研究的基础,文本间性是文学作品解读研究的归宿.对文学作品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呈现的分析,使解读过程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有益于读者对作品更加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目标,当前党和政府对共同富裕的重视是要处理多方面问题,从而具有多重面向.共同富裕是综合性概念,既包括共同性,也具有差异性.共同富裕应该包括困弱群体,而困弱群体的富裕是相对性富裕,是与其他群体的共进性富裕,也是困弱群体作为主体参与性共同富裕.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协助困弱群体增加参与经济机会,协助...  相似文献   

10.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知识"结果",而非知识获取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他们习惯于机械训练.为此,我就转变教学观念,在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引导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知识"结果",而非知识获取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他们习惯于机械训练.为此,我就转变教学观念,在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引导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自反性"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主体哲学中,"自反性"主要局限在自我内部进行,由此导致了意识哲学中自我研究的主体困境。"自反性"研究直到黑格尔才有了实质意义上的突破,而美国著名社会哲学家乔治·米德则继承了在黑格尔那里遗留下来的"自反性"研究的遗产,在自反性的反思对象和逻辑起点上超越了黑格尔的理论,并得出结论:自反性必须以承认自我的主体间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伍月梅 《生存》2020,(1):0182-0182
从 2001 年开始掀起第 1 轮课程改革起,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取得了许多骄傲的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認识到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重头戏,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成绩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当前教育界所关注的问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初中语文学困生成绩提不上去是普遍存在的,而语文学困生的转化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质量。从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出发,寻找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策略,希望可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诉讼活动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由于认识对象、认识过程、证据规则和诉讼程序、认识方法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对于案件事实的主体性认识存在永恒的局限.在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个别主体将自己的经验或感知转换成对客体对象的语言性解释,在不同主体间流转,并求得其他主体的理解和共识,形成具有主体间性的认识.主体间性认识在诉讼中的引入消解了主体性认识的局限,对诉讼认识规律的探究应从主体性认识向主体间性认识转变.  相似文献   

15.
信息思维的价值意蕴考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剑  刘国建 《探求》2010,(4):61-65
信息思维的生成和发展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同构性。信息思维有着历时性和共时性、主体间性和交互性等特征;信息思维是新时代的创新思维,其对信息选择、优化过程蕴含着思维的纠错功能。今天无论是个人间、企业间,还是国家间的竞争,都是信息思维素质和信息思维能力的竞争。所以,不断推进"信息思维"诸层面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林 《求是学刊》2005,32(3):26-32
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也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在批判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世俗主体间性、特别是主体间的理解进行了独特的系统探讨。许茨的研究虽然有诸多局限,但他在主体间性问题上试图超越意识哲学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研究的结论对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它应该更多地体现为生本的课堂、生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生长的课堂.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多元互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构建生态课堂的目的在于建设和优化课堂环境,从而控制和利用环境,协调课堂生态内部生态主体间的关系,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内环境改善,使用课堂生态处于健康的良性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18.
学困生主要是指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智力方面处于正常水平,但在同等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成绩却比较低,达不到国家课标规定的达标要求。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我们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思想品德学科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品质和爱国教育的学科,转化思想品德学科学困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困生的思想品德学科成绩得到提高,更在于帮助学困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引导学困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困生全面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探索启发式、参与式、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中,学生沉默成为一大阻碍。从"场"的概念出发,可以将课堂视为学生所处的关系性空间。在课堂场中,沉默是学生"低位置感"的外在表现,也是学生渴望的"利益诉求","课堂规则"和"场边界"会驱动学生走向沉默。对此,建议以"主体间性"为理念方向,缓解课堂位置感差异;以"话语价值"发现为目标指引,激发对非沉默的利益向往;以"规则创新"为环境支持,释放课堂规则活力;以"边界弱化"为着力点,减少话语边界的隔阂。  相似文献   

20.
周宁  刘将 《唐都学刊》2008,24(4):54-56
与主体性相对,主体间性是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转变.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交往行为,所以其中必然存在主体间的问题.心理学的主体间性存在于交往之中,它表现为主体间的双向度的关系.心理学主体间性的转向就是按照交往理性的要求寻求一种交往关系,要求建立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之间以及被研究者之间开展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