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据《松阳县志》载,松阳地区流行的道教音乐《月宫调》就是盛唐名曲《霓裳羽衣曲》,由松阳籍高道叶法善于唐开元年间回乡祭祖并奉诏将祖宅辟为淳和仙府时带回传授,并将其作为道观典礼乐曲。笔者根据存世相关史料,考证了叶法善与《月宫调》和《霓裳羽衣曲》的渊源关系,厘清了《松阳县志》所载《月宫调》为叶法善从长安带到松阳的道教音乐《月宫调》即为《霓裳羽衣曲》之异名之文献籍载,认为《月宫调》是源于印度婆罗门音乐的盛唐宫廷音乐与道家法曲。  相似文献   

2.
《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省称《霓裳》。这是唐代宫廷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乐舞。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说法不一,迄无定论。今试论之,以就教于海内外诸位方家和乐舞爱好者。 回顾有益于思考。自中唐以来,关于它的作者问题,大致有六种说法: 一、杨敬述进献、作者未详说。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礼乐志》云:“其后,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按:应为杨敬述)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宋郭茂倩《乐  相似文献   

3.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在“例言”中说,他对二稿《舞霓裳》进行修改的原因,是因为“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所以他便在三稿《长生殿》中“专写钗合情缘”了。《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说得更明确:“先帝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里作者一再表明,《长生殿》是部“言情”之作。除作者声明外,时人也把这部作品视为“言情”之  相似文献   

4.
《长生殿》与《桃花扇》具有互补性 ,在题材选择上 ,前者偏于虚 ,后者重于实 ;情政选择上 ,前者偏于情 ,后者重于政 ;悲剧成因上 ,前者偏于内因 ,后者重于外因 ;哲理命意上 ,前者是悲怆 ,后者是悖论。《长生殿》与《桃花扇》各以其独特风姿 ,共同丰满了中国古典传奇剧坛  相似文献   

5.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洪?的《长生殿》都歌颂了"情至"理想,然而由于时代和作家个人等方面因素,二者在"情至"、"情始"、"情追"、"情圆"等具体表现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牡丹亭》欢快激扬地唱响热烈与浪漫,《长生殿》则凄美婉转地吟出悲郁和感伤;前者是万物欣欣的阳天春日,后者是西风残照的落日余霞——绚丽至极却又透出几分萧瑟悲凉。  相似文献   

6.
《长生殿》与《桃花扇》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所遵循的主导原则是不同的,前者是史为戏用,以剧统史;而后者是以史统戏,以剧述史。不过虽然两剧作者对待史实的态度即曲史观有异,但是他们都追求历史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的交融统一。作为历史剧,《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创作模式明显好于有违史实的翻案戏,这两部剧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两种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的浪漫主义戏剧派一直延续并发展到近百年后洪升的《长生殿》。洪升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为生死不谕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热闹的《牡丹亭》”。《长生殿》的第一出开场[满江红]不仅为该剧的主旨,而且总结了从《牡丹亭》以来近百年的浪漫主义传奇剧的特点。洪升明确地标举汤显祖的“至情”旗帜,是“玉茗堂派”的翘楚;其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的虚无思想也来自于汤氏。他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无疑寄托了自己人生失意的空幻之感。  相似文献   

8.
明代后期,文坛重爱崇情,浪漫思潮一时颇为盛行。许多文学作品将写情放在了首位,《长生殿》和《桃花扇》亦是如此。《长生殿》对李、杨的爱情悲剧给予了无限同情,不但对李、杨两人的爱情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桃花扇》以侯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弘光王朝从建立到亡国的短暂历史过程,描绘出明清易代时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言情谈爱之余,二剧均表现出浓厚的兴亡意识和民族情绪,这也正是明末清初那个复杂历史时期时人情感心绪的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9.
从体裁角度看 ,文学创作就是不同文学体裁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文学是以体裁的形式存在着 ,体裁应当是我们思考文学创作的第一因素。在制约文学创作的诸种要素中 ,体裁思维是制约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中国古典诗作《长恨歌》和中国古典剧作《长生殿》的体裁比较是这一立论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0.
清初洪升创作的《长生殿》 ,是中国古典戏剧名著 ,但对其主题却说法不一。虽然古典文学界目前大多承认了这个剧本的爱情主题 ,但仅此还是不够的 ,《长生殿》的真正主题是宣扬具有启蒙思想色彩的“至情”说 ,此说是对汤显祖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从《长生殿》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出发,重新审视李、杨爱情婚姻关系,以此探讨洪昇《长生殿》爱情观的女性色彩。一改历史上对杨玉环怨妇、悍妇形象的传统定位,对女性情感的赞美和人格的尊重极具现代爱情新女性色彩,反映洪昇爱情观的进步性及对婚姻关系中女性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严中 《金陵瞭望》2006,(11):52-53
在我国古典戏曲的百花园中,继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高则诚《琵琶记》和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洪口《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而《桃花扇》的故事就发生在南京。如今,江苏省昆剧院将《1699·桃花扇》原汁原味地推出,乃南京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13.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战乱结束后的第43年,白居易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借用文学形式表达了他对这一历史性悲剧的感伤情绪。白居易不无意味地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把战乱的根源归罪于唐玄宗晚年迷恋杨贵妃以致国事昏乱。与此同时,白氏也不否定李杨之间悱恻缠绵的情爱关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于是,李杨间寓有悲剧意味的情爱关系便成为文人们乐意吟讽的文学题材。他们都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历史思索和感伤之情。只是他们的见识少能超越白居易,更有不少事实上则是“红颜祸水”论者。包括建国后的一些历史文学作品,仍对杨贵妃的美色发生了过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李尔王》和《长生殿》基本情节结构均是围绕“情感线索”和“动作线索”发展的,前者是两剧的主要线索。两剧围绕“情感线索”发展的情节高潮和结局表现出与沿着“动作线索”展开的悲剧性毁灭情节的高潮和结尾相反的,或者说喜剧性的表现手段。前者中的暴风雨意象和后者中的月亮意象及花的意象分析两剧为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调整时期政治形势的复杂演变,对文艺与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长生殿》研究,在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与思想主题的同时,虽然加强了对艺术结构问题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不可避免地服从于思想性的讨论,而对"爱情主题说"的批判也仍在继续。政治因素对学术研究的深刻制约,在"文革"前10多年间的《长生殿》研究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16.
文中论述了唐玄宗的音乐才能,以及对盛唐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并阐述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曲》的过程、内容和意图,同时也将该曲的曲律结构作以介绍。  相似文献   

17.
孔见 《中华魂》2014,(5):54-54
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是诗人对当时安禄山叛乱铁骑来势凶猛和宫廷歌舞升平、昏庸腐朽的生动写照。令后世唏嘘的是,创造唐王朝强盛时期而又很快转向衰败的,却是同一个皇帝,这就是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亦称唐明皇。他在残酷的宫廷争斗中胜出,登上了皇位。在他的前期(开元年间),奋发有为,素有大志,不但勤奋治国,而且本人还是音乐家、戏曲家和诗人,可算是封建帝王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历史题材剧的创作者有文人与艺人之分,《长生殿》是典型的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有两种创作原则,即曲史观和寓言观,《长生殿》则属于后者的代表。洪昇从“断章取义”的寓言观出发,将李扬故事合理地“误读”为情史,使剧作的政治主题因素与爱情主题因素最终得到统一。这既是洪异现实生活的曲折写照,更流露出作者创作过程中的自喻和补偿心理。  相似文献   

19.
《长生殿》借传统的李杨爱情故事,描写了一对罕有的皇家夫妻的爱情在人间发生、发展、毁灭,又在仙界复活、长生的过程,描写了在这一过程中追求真挚、专一、永久的夫妻爱情的杨玉环与留恋多妻特权的李隆基之间的冲突,李、杨自身的爱情要求和他们的贪乐本性的冲突,李扬爱情和封建社会的冲突,揭示了合理的夫妻爱情与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观念的矛盾,表达了“愿教他人世上夫妻辈……永远成双作对”的夫妻爱情理想,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夫妻爱情悲剧。她表达的爱情况,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二三其德”的旧恶习和性自由之类的新时髦有针延意义。如果我们只注重《长生殿》中的几出政治戏而不能正视其爱情戏,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相似文献   

20.
从一九五四年纪念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以来,学术界曾經对《长生殿》展开过不少的爭論。有些問題,至今意見仍很分歧。这篇文章想就作品的主題思想及李楊爱情評价等問題来談談我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对《长生殿》的主題,有的认为是政治批判,不时爱情主题,有的則强調是爱情主题不是政治主題。这种爭論并不是今天才有,早在《长生殿》問世之时就已經产生了。洪昇在《长生殿》例言中說:“棠棣相国尝称于是剧乃一部鬧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这可說是当时一般人对《长生殿》的看法。但朱襄在《长生殿》的序里說:他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