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9):45-4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治理方式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营造文化氛围、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增强软实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有利环境、扫除思想障碍、提供现实映证。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4):33-3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是我国当前的基本任务,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首要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巩固,它代表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进的方向。本文主要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些简要探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作出分析,然后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并指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做探讨,最后谈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具体思考总结,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个人化、功利化以及模糊化的新特征。通过对这些新变化的成因进行思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杨华 《探求》2013,(1):113-116
建设具有公务员职业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形象、国家行政行为与政府形象,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增强“三种意识”、公务员招考、培训、监督与考核四个方面,推进公务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在凝聚人心、引导教育人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众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遇到了一些困境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看待大众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造成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对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在新时期巩固党的领导、维护社会稳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陶维梅 《学术交流》2007,(11):42-45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透视和谐文化的概念内涵、表现形式和形成机理,蕴涵着制度与诚信、理想与信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伦理底蕴。建设和谐文化,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特殊规范性和主体实践性为之提供了充分保证。鉴于此,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将道德理想内化为公民的实践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8.
运用唯物辩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体的定位及其核心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客体的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体是能够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得到稳定工作和获得主要收入的社会阶层和个人,其核心需要有三:一是核心经济利益需要,二是核心政治利益需要,三是核心精神利益需要。与其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客体也有三个:一是核心经济价值客体,二是核心政治价值客体,三是核心思想价值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从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两方面同时进行,两者不可偏废。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客体及建设路径的认识更准确、更科学。  相似文献   

9.
雷转运 《社科纵横》2012,27(12):28-31
在国际格局不断变化的复杂局势下,中国社会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但面临社会精神的严重危机.民建及其会员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参政党及其成员,同社会其他群体一样,也存在危机.因此,不管是从社会发展还是从自身建设思考,民建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完全必要的.民建会员作为践行主体之一,必须沿着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途径,进行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坚持解放思想,科学进步;整合会内资源,引领会内思想;依靠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创新,积极推进民建文化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塑造典型,示范带动;高度重视现代传媒效用,建设学习型组织,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个体价值体系,形成自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尹彦 《创新》2011,5(3):34-37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紧迫而重大的任务。要深刻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积极探索矛盾化解的制度和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10):170-173
新常态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为大学生构筑坚实的思想屏障,是党和国家坚持"立德树人"的第一要务。高等学校要注重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紧紧围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的人"的问题,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功能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努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命力,进一步强化"理论+实践"教育手段,有力促进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价值提升与价值观外化自觉。  相似文献   

12.
雷卫平 《学术交流》2012,(6):135-138
社会稳定是人们正常生活得以维系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社会稳定之魂。文化具有实现社会稳定的功能,在文化社会稳定功能的实现路径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功能;要加强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要依靠高质量的文化人才队伍,推进我国文化创新,抵制西方国家文化扩张;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中的社会丰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命题,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正处于整体转型时期,西方的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纷纷传入国内,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随之渗入国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极大冲击,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功能的发挥,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要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认同是执政党进行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价值的复杂环境之中.对这一价值体系的认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价值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政治方向、民族性质、时代特征以及道德标准.它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整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丁祥艳 《创新》2012,6(5):28-32,126
社会思潮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种现实形式,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要以正确的权威评价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评价,是形式上的自觉性和内容上的自觉性相统一的正确的权威评价,具备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所要求的品格,能够通过引领社会思潮有效促进社会整合,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苏宝芳 《社科纵横》2014,(11):143-146
美国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取得一定的经验:通过课程传授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环境熏染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与家庭、社区协作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对我们的重要启示是:重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各种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投入社会实践;构建学校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化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的表现形态有制度化、知识化和生活化等多种形式,具有完整的制度化形态是核心价值观区别于一般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全面推进制度化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包含政治价值制度化和道德价值制度化的双重内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义性、加强具体制度和机制实施、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度化建设、推进道德的法律化及构建新型仪式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基础上,形成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人物分立"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形成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过去时间取向与未来时间取向、权威和平等、稳定与变化等范畴的价值观。在语言教育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20.
卞敏 《阅江学刊》2014,(4):11-1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指向是“人民幸福”。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全新的执政理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提升,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还是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科学概括,因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导向性与超越性的哲学范畴。以人为本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支撑和影响着其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