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证据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证明责任的强化,确立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也就成为必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一般理论,并对两大法系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其实对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用“法律真实说”取代“客观真实说”并正确区分证明标准与证明要求地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针对当前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了建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证明标准的概念、证明标准存在的原因、对两大法系的证明标准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二元化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在诉讼法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确立了高度盖然性的标准。本文围绕着证明标准的认识过程、诉讼目的、主客观结合的角度分析我国民事证明标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证据标准的设立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刑事案件证据标准的规定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本文拟从理论和制度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有益的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设性的建议,希望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在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证明标准的适用问题纵贯始终。刑事诉讼的主体在对案件的整个运作程序中,从一开始的对于相关证据的收集、对证据的合法性审查、对证据最后的适用与否等等的活动都必须依据一定的证明标准来展开。由此可以看出,适用何种证明标准对于相关当事人的利益以及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建立并适用一种合法合理的证明标准成为当下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是行政诉讼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国家都针对行政诉讼特点建立相应的证明标准。我国在确立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之后,也开始关注和积极实践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理论界对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构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所应考虑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构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阐述了证明责任倒置的概念界定, 进而分析了我国的立现状和缺陷,最后对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倒置的完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调解是指当事人于纠纷发生时,由受过训练的第三者即调解人居问介入协调,并就争议事件进行协商,而当事人则可在平和的协商氛围下充分表达意见,达到自主解决纷争之目的。对于一个有争执的案件,为了化解歧见,双方当事人坐下来谈判,如果最后双方能达成一个共识便可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行的立法规定中,有关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过于模糊,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多数学者都认为应当对该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法国和英国类似的制度,分析借鉴其制度上的设置,反思我国目前存在的缺陷,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董薇 《经营管理者》2009,(22):276-276
刑事证明标准问题是刑事证据制度的基本问题,它是连接刑事法律规定与具体的犯罪事实的桥梁。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英美法系证明标准的经典表述,在刑事证明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此制度,并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对充实和丰富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事诉讼中第三人诉讼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第三人依法参加民事诉讼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制度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致使司法界对此制度的认识不尽一致,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的概念、法律地位及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子昭 《科学咨询》2005,(11):28-29
我国民事诉讼中第三人诉讼制度的确立,对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第三人依法参加民事诉讼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制度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致使司法界对此制度的认识不尽一致,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的概念、法律地位及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不当得利之债,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在不当得利争议中,主要争议当事人受益方和受损方之间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在双方都不能提供充分证据时又该如何运用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认定案件事实,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也直接关系到了不当得利制度价值理念的体现和功能的发挥。【案情简介】原告张某诉称,原告于2009年5月17日从其银行卡上转账40万元到被告在中国银行某支行的银行卡内,有银行转账单作为凭据。此后,原告因资金周转困难,要求被告归还此款,被告不同意归还。为此,  相似文献   

14.
质证作为民事审判的一项制度规定于我国的法律之中,《民诉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但法律只对质证作了原则性的概括性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在具体操作中的问题未能作详尽的规定,以至于在审判实践中各行其是,抑制了质证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拟对质证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周建军 《经营管理者》2013,(16):244-24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损害赔偿、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执行难、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制度缺失等。对此,应从在立法上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妥善处理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法律制度、规范和建立对刑事被害人人的补偿制度等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质证作为民事审判的一项制度规定于我国的法律之中,《民诉法》第66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但法律只对质证作了原则性的概括性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在具体操作中的问题未能作详尽的规定,以至于在审判实践中各行其是,抑制了质证制度作用的发挥。本文拟对质证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指从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到开庭审理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称。科学合理的审前程序有助于整理证据、固定争点和促进和解功能的发挥,是保证庭审顺利进行的前提,甚至关系到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图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现状及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设想,以期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和促进公正高效司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事人已经获得了市场主体性地位,能够自由支配和处置自己的利益,在民事诉讼法中体现为能够自由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然而,作为当事人一项重要权利的处分权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处分权,完善处分权制度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相似文献   

19.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与内地的民事交往不断扩大,民商事纠纷也日益增多,已越来越显示出我国涉港澳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不完善。作为区际法律冲突核心内容之一的管辖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更是更经常困扰着人关的法院和当事人,解决与港澳之间的区际管辖冲突有时甚至要比解决国际之间的管辖冲突还要复杂和困难。因此,针对此类民事纠纷的特定情况,在如何确定并适用我国涉港民事诉讼程序上存在不少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业主委员会能否作为民事诉讼主体,由于立法制度的模糊以及司法现实的需要而亟待探讨。本文从价值层面着手。得出业主委员会享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具有现实必要性;然后通过逻辑分析,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体系下.业主委员会是可以作为“其他组织”享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最后,通过分析业主委员会责任能力的特殊性,提出其在作为被告时应当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