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文 《社科纵横》2014,(8):107-109
诊所式法律实践教学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进行诊"病"、治"病"和巩固性"治疗"实现法律实践教学教育目标。诊所式实践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的认知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和法学研究创新能力等。其中培养法律法规认知能力是实践教学的初级教学目标。培养法律知识的领悟能力、原理原则的理解能力、法律综合运用能力、法律经验的总结能力、法律职业的伦理与自律能力、法律制度的构建能力及法学科研能力等实践教学的中级目标。提高法律智慧、坚定法律信仰及养成自觉守法习惯是法学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坚定的法律信仰、丰富的法律智慧和良好的守法习惯是普通法律人发展为成熟的卓越法律人才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独特性的内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特有的思维样式。它以内在构成要素的独特性而区别于其他思维方式。其独特性表现在法律思维要素、致思趋向、运思方法、思维视野、思维架构等方面。明确法律思维方式诸种构成要素的特征,对于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法治社会的推进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11):22-2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理基础。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境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多方面挑战。因此,针对性地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政治法律共同体意识,是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璨 《社科纵横》2013,(1):106-108
法学教育,是国家司法考试的前提和基础,法学教育通过司法考试源源不断地向法律职业输送法律人才。而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衔接的还不够,法学教育偏重基础理论和学术精神,而法律职业几乎完全是实践。司法考试起的核心作用,就是要立足于法学教育的现状,尊重高等教育的规律,在考试内容等方面与法学教育相互协调。逐步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与共同发展,最终解决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合理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5.
傅绪荣  魏新东  汪凤炎 《阅江学刊》2023,(3):133-147+175
智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成为热门话题。有效开展智慧教育既需要明确智慧和智慧教育是什么,也要了解智慧发展规律。以智慧的德才一体理论为基础,结合以往研究,构建智慧发展的多元交互作用模型,即个体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以及体现主体能动性的生活实践和自我反省等因素在复杂、系统和动态的交互过程中,提高个体认识自我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从而形成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素质。这样,个体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就能将聪明才智和良好品德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表现出智慧行为,实现智慧素质和智慧行为的相互促进,展现个体智慧的螺旋发展过程。从该模型出发,开展智慧教育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重视智慧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坚持内外因兼顾原则;重视智慧情感培育,以认知和情感统一为内容;以智慧行为培育为切入点,以智慧素质养成为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2):128-133
随着法律职业以及法律服务市场的需求,各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正在摈弃传统的知识体制以及授课方式,向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加强法律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知识传授是中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的优势,而良好的法律素养则是应用型法学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面临的压力和困境的基础上,以涉外合同为例,介绍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期在法学教育中平衡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应用型法学人才可持续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是指以实践育人为目标,吸纳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资源共享、互动合作建立起的生命有机体。推动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促进实践教育的资源集聚和模式变革,解决实践教育资源保障不充分、体制机制不健全、对象覆盖不全面等问题。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共同体建设应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分类引导、强化标准化建设、加强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8.
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培育是我国推进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主要方式。广州市越秀区是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越秀区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幸福越秀"为主题,整合街道社区教育资源,发掘、培育一批具有越秀本土特色的社区学共体为载体,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以社区学习共同体吸引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和品牌影响力,推进基层治理不断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朱凯  古学斌 《社会工作》2023,(5):23-40+105
中国内地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偏低,而专业认同是职业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提升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借助教育行动研究,探究提升社会工作低年级学生专业认同的方法和路径。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项维度来理解专业认同,以实践共同体为行动设计的理论框架,通过规划、启动、发展和巩固实践共同体,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实践项目,获得专业成长。研究发现,在实践共同体中,低年级学生从个体的学习者转化为共同体的实践者,对专业的认知认同得以深化和拓展;通过与教师及高年级学生建立联结,对专业的情感认同逐渐增加,认为自己是专业的一分子;从被动旁观者到主动参与者,对专业的行为认同得以强化。其中,情感认同是转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对于理解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寻求提升专业认同的改变途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交往问题的历史和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之间真正的交往这个问题与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探索有紧密的联系,是建立适应人的本质的社会生活的关键问题,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在实践哲学中就把公正交往看成是对待他人的德性,是人在实践智慧中的最高德性。他认为需要和沟通是交往的原因,若要保证公正交往和沟通,就要在实践智慧引导下,维护是非准则和对等条件下的利益平衡原则。交往涉及公共生活的完善,个人完善还不是人的优良生活,最为优良的生活应该是把个人完善和公共生活的幸福统一起来。晚期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自然法和契约论思想中把普遍理性作为人们交往和契…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其改革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旭 《社科纵横》2010,25(1):71-73
接受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法律人的重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法律职业道德培养的缺失却是我国目前法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造成这一现象有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的原因。根据合格法律人的通识标准,对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建立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的良性互动;找寻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2.
有什么样的法学院就有什么样的法律人,有什么样的法律人就有什么样的法治社会。法学教育不仅仅传授法律知识,而且培养法律信仰,提高全社会的法律观念,促进法治化进程,因而,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建设问题,而是事关依法治国和社会公正的根本问题。目前,广东省法学教育存在着重规模、重速度、重招生,轻培养、轻质量、轻信仰等储多问题,但首要问题是法学教育的规模失控、起点太低、层次太杂,严重影响了培养具有统一法律信仰、统一法律知识背景和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人才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尽快取消大专及以下层次的法学教育,以本科教育为法学教育的统一起点,加强研究生教育,引入评估机制,切实保证法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3.
论志愿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敏  周南平 《社科纵横》2011,26(2):158-160
志愿精神培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人的培养、实践锻炼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志愿精神培育的进步性、导向性、自觉性和体验性充分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志愿精神培育理应成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单位制与共同体:一种可重拾的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反思以往学术界对中国单位现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单位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共同体及其精神的培育方面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单位制与共同体培育之间有一种适宜性.同时,后单位制时代的社区居民之间彼此陌生而又没有使之熟悉起来的纽带,因而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生活共同体培育陷入困境.而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是,在现代社会里,职业团体(单位)已成为人们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要让人们参与某种社会活动,没有单位的参与或介入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基于这些思考,本文提出了"单位-生活"的社会组织形式,希望以此化解城市共同体及其精神培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许卫林 《社科纵横》2010,25(4):82-83,86
法治文化奠定了法治城市的思想基础,重视法治文化培育是法治城市建设规律的必然要求。培育城市法治文化既要明确目标,又要坚持行之有效的措施。培育法治文化的关键在人。在建设城市法治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并发挥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民间组织、法律职业群体、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和广大民众等主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强调理解、解释与应用的合一,其实应用就是实践的应有之叉.加达默尔重点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技艺、科学与实践智慧有明确的区分,并指出了科学的自然知识和实践的人文知识的区别.在科学呈现出一种技术化趋势,并成为一种自律的统治力量的当代,加达默尔重新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解释学不仅是哲学,而且是一种实践哲学,它直接面对人的存在与活动,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讨论的是人的"生存"、"自由"、"幸福"和"善的选择"等这些对人类来说最为至关紧要的问题.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的视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解释学的真理可以使我们重归人文精神宝贵的精神家园,而这正是每一个现代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法律是以追求公正为己任的规则创造.所以,在世人的心中,法律本身即应当公正,换言之,不具有公正品性的规则不能称为法律.综括历代学者的论述,有关法律与公正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如下论点:(1)公正是法律的本源;(2)公正是法律的基本品性,法律的精神和内容都应当以公正作为目标,且依此而论,违反公正理念的法律不能称为法律;(3)公...  相似文献   

18.
徐魁峰  任民 《社科纵横》2006,21(12):20-21
一个国家要进入法治状态,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必不可少。邓小平在弘扬与培育民族法治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即通过摒弃传统的“人治”模式及其文化价值导向,树立与法治战略要求相一致的法治观念;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民族法治精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法律文化的建设来培育民族法治精神;通过提出依法办事,树立法律最高权威的思想,帮助人们提高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19.
邓福庆 《学术交流》2007,(12):36-38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处理人与对象矛盾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其一,片面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单纯理解为就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灌输和"说教"。其二,唯我独尊式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就理解为是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规范和教育,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性,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其三,实用主义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来品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忽视了这个学科无形的地位和潜在的意义和价值。其四,教条僵化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单纯规范和转变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手段,忽视了这个学科的本质追求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我们应从新的角度寻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6,22(6):61-65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性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性。现代性社会需要具备公共性精神与优良人格品位的人,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建立起现代性文明、健康、公正和合理的公民社会。但从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安排与教育实践来看,与这种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现代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了的公民教育,即“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其核心是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教育,使其具有公民的人格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纳税人意识、规则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