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会经济圈起步——专访合肥市市长吴存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华 《决策》2007,(4):17-18
自从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正式作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之后,这项决策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部崛起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大背景下,省会经济圈的决策背后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合肥市市长吴存荣,解读构建省会经济圈对于实现安徽崛起和合肥大都市之梦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决策》2007,(2):66-67
拓展思路、创新思维为率先融入合肥经济圈提供认识基础 合肥经济圈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地理紧密相连,交通便捷,合肥与六安、巢湖等周边地区的联系日趋紧密,合作交流不断加强.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地理、历史、人文基础和经济基础都已具备,合肥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3.
吴明华 《决策》2007,(3):14-16
2006年11月,安徽作出建设省会经济圈的决策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率领代表团先后走访六安和巢湖.随后,安徽省发改委就省会经济圈的规划,开始在三地调研.2006年底合肥市又召集省内外专家学者,就如何构建省会经济圈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相似文献   

4.
吴明华 《决策》2007,(4):14-16
2006年11月,安徽作出建设省会经济圈的决策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率领代表团先后走访六安和巢湖.随后,安徽省发改委就省会经济圈的规划,开始在三地调研.2006年底合肥市又召集省内外专家学者,就如何构建省会经济圈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相似文献   

5.
强化产业支撑是实现省会经济圈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安徽省会经济圈包括了合肥、六安、巢湖等地区,从其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要真正把构建省会经济圈的战略措施落到实处,必须调整各地区独自确立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模式,达到更高和更深层次的地区间产业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6.
合肥经济圈的关键在合肥,合肥经济圈能不能‘画得圆’,主要看合肥的带动力。这是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对合肥的期盼和重托。合肥以实实在在的发展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作为安徽的省会和中心城市,近年来,合肥市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共生共荣、一体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合作、崛起的决定力量。作为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一极,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安徽加快赶超,实现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合肥经济圈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合肥经济圈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对接、环境治理、科技合  相似文献   

8.
张飞飞 《决策》2009,(5):I0014-I0015
最近,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到巢湖市调研时强调,加快巢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壮大自己,向东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融入长三角;向西推进环巢湖发展,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合肥是省会经济圈的核心,巢湖是其重要成员,两市以湖为纽带、拥湖发展,具有独特的滨湖区位优势。巢湖市必须呼应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09,(25):19-19
近年来,济南、太原、西安、合肥等许多省会城市都提出要强化“省会意识”、打造“省会经济圈”。那么。到底什么是“省会意识”呢?5月27日,石家庄市举行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市委书记车俊对强化省会意识的必要性、科学理解和把握现阶段省会意识的内涵等做了深刻阐述。  相似文献   

10.
董昭礼 《决策》2010,(2):I0004-I0005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经济圈共生共荣、—体发展,成为区域竞争、合作、崛起的决定力量。作为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重要一极,合肥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安徽加快赶超,实现崛起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合肥经济圈的关键在合肥,合肥经济圈能不能'画得圆',主要看合肥的带动力".这是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对合肥的期盼和重托.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08,(30):13-13
案例背景着眼于融入泛长三角战略,2006年6月,安徽省出台《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南部的马鞍山等8市组成沿江城市群。同时,《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通过专家评审。同年10月,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包括合肥、六安和巢湖三市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今年5月28日,《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正式发布实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合肥经济杜会呈现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强劲发展态势.2008年,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各项经济发展指标逆势上扬,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四项指标增幅名列26个省会城市之首.  相似文献   

14.
程必定 《决策》2001,(9):13-15
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将逐步进入城市主导型的发展新阶段.由于省会城市既是省区的行政中心,又是省区的经济中心,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就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不少省区都十分重视研究省会城市经济,投入很大力量发展省会城市经济;对安徽而言,也应特别注重研究省会合肥经济,加快发展合肥经济.  相似文献   

15.
汪名旵 《决策》2010,(7):I0002-I0004
“十一五”以来,合肥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主题,全市发展呈井喷之势,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合肥GDP达2102.12亿元,省会经济首位度由16.3%提高到20.9%。近几年,  相似文献   

16.
三城演义     
策划人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中部省会中,武汉根基雄厚势如"曹魏",长沙大业初成犹如"东吴",合肥快速崛起则如"西蜀"。这三地,同披长江惠泽,均受  相似文献   

17.
孔向阳  王予安  高晓光  欧浩军  汪名旵 《决策》2009,(10):I0016-I0019
合肥,古称“庐州”,自秦代置县以来,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1949年合肥解放,同年2月建市。1952年,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60年的时光荏苒,60年的铿锵足音。从建国初期不足5万人的小县城,到如今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合肥60年来一次次突破城市空间、社会经济、生活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高墙”,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深刻嬗变。  相似文献   

18.
张玉昆 《决策》2010,(10):I0008-I0009
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市科技创新取得的超前拉动效应变受各界关注。近年来合肥充分依托区位、环境和科教等优势,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断积极探索.坚持“工业立市”、“创新推动”两大战略并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迈上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9.
合铜黄高速公路影响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研组 《决策》2007,(10):36-37
2007年9月28日开始,从合肥去黄山的车程将从过去的6小时缩减到3.5小时.合铜黄高速公路在这一天全线通车,途经合肥、巢湖、安庆、铜陵、池州、黄山六市,将省会合肥、黄山风景区和九华山佛教圣地贯通,被誉为安徽省旅游的"心脏搭桥工程".  相似文献   

20.
张莞玲  吴飞 《经营管理者》2014,(35):156-157
城市经济圈是通过共享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以及政府政策等,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本文基于安徽省各地级市2006年统计年鉴数据,借鉴万有引力,经改进建立了城市引力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相关城市GDP和城市间的地理距离,从而根据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情况而建立的省会城市经济圈模型。并运用方差分析模型对经济圈内各市2002~2012年人均GDP进行分析,各市都受到较为明显的经济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