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格萨尔石刻作为藏族石刻艺术的一种,既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具备忠实史诗描述的特点。在格萨尔文化中,特别是对塑造和传播史诗英雄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独特的格萨尔石刻艺术进行解读,探究格萨尔石刻艺术的起源、石刻艺术在《格萨尔王传》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扎溪卡(即石渠县)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最高的一个纯牧业县,那里的石刻文化极为丰富。2004年10月,笔者亲临其地进行了考察。文章对扎溪卡草原上的石刻文化,从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典型石刻及其该地石刻文化产生与发展的人文与生态背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示出了扎溪卡草原石刻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3.
地方石刻以其实证作用与审美意义实现了文献史料价值和文化景观价值的统一,在区域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值得重视。其中陕西榆林石刻的存留、利用情况为其他区域石刻整理研究与文化推广工作提供了可参考思路。通过保护地方石刻景观、设立专门性的展馆和整理石刻文献等方式能有效突出地方文化特征、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重视地方石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加强区域文化竞争力的高效路径,而凸显地方石刻的视觉审美价值则是提升区域文化吸引力的精准办法。在此过程中需注意地方石刻与其它类型资源的整合,以促进区域文化的整体构建,而当下地方石刻的发现、保护、研究、宣传等具体环节仍有较大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4.
六朝文化是镇江历史文化的颠峰,六朝陵墓石刻是名城镇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丹阳南朝陵墓及其石刻艺术对探索南朝齐梁时期的陵寝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文化、艺术价值。保护和利用这些具有高度文化艺术水平的陵墓石刻,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文明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永州石刻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永州最重要的地域文化之一,也是湖湘文化以及中国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州石刻文化根植于永州这块土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旅游经济、爱国主义教育等价值。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地区古石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迹,与长江三峡水相亲相融、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为长江三峡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具体表现为三峡地区古石刻与水相依,水因石刻而幽,凸现出三峡水文化的古老、悠远之品格;石刻与水相融,水因石刻而神,诠释着三峡水文化的神奇、深邃之品格;石刻与水相映,水因石刻而壮,浓缩了三峡水文化的宏博、包容之品格;石刻因水而生,水因石刻而傲,演绎着三峡水文化的沧桑、知性之品格。  相似文献   

7.
闽南摩崖石刻是闽南地区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是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字形体和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仙字潭石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而且仙字潭石刻同传统古文字学的发展与研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传承了中原地区古文字的内容,同时也扩大了传统古文字学的内涵,对促进闽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邢恕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和理学人物,二程弟子,郑州原武人,元祐年间贬谪永州。《全宋诗》收录其诗作共10首,其中6首作于湖南永州,此外又有散文1篇,题名7通,也作于永州,部分石刻真迹保留至今。本文即以永州所见摩崖石刻,参以方志,对邢恕所作石刻作一汇考,冀补史阙。  相似文献   

9.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摩崖石刻是传统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文化现象,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旅游信息,是研究旅游的重要实证资料。武夷山明代摩崖石刻反映了当时旅游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反映了明代旅游所呈现的人本主义、旅游者对游览对象的敬畏态度、审美体验层次的多样性等特征。这一角度的研究,对今天的旅游发展和开发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岫岩玉雕于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岫岩玉雕是岫岩经济、文化产业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岫岩玉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颇具特色的岫岩玉雕在中国玉器的发展中并不突出,无法媲美和田玉、独山玉。通过对岫岩玉雕的研究,从岫岩玉雕在当代的价值、岫岩玉雕的发展情况分析和岫岩玉雕的发展对策三个方面阐释制约岫岩玉雕产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对画像砖的史料描述入手,重点分析汉画像砖艺术的绘画性特征以及它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和美学价值,并指出画像砖的丰富性、普及性的基础在于其民间性。  相似文献   

13.
曲阳石雕艺术是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重要分支。曲阳盛产大理石 ,其地理位置又靠近大同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开凿 ,对曲阳石雕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曲阳石雕自东汉始 ,历经两千年 ,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古代雕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在徽文化中徽州雕刻的艺术美令世人瞩目。徽州雕刻包括徽州地区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等民间工艺,它们广泛应用在徽州地区各村落的门套、屋顶和柱础等古建筑装饰上,使其建筑极具艺术之美。徽州雕刻是明清时期崛起的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特色。徽州雕刻在艺术风格上注重张力、构图饱满、图像抽象、雍容华丽,焕发出健康向上的气息,表现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向往。  相似文献   

15.
宁夏砖雕艺术历史悠久,地下考古发掘表明,宋代以来的雕刻艺术就很兴盛,而且风格多样。宁夏的砖雕艺术品,主要保存在各类古建筑和回族拱北建筑中。甘肃河州砖雕与宁夏砖雕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砖雕图案的内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多重象征和深层寓意。  相似文献   

16.
龙门石窟的地面雕刻图案,根源于佛教净土信仰对天国世界神话场景的描摹。这种地面雕饰尚有现实生活居址场态移写状摹的审美意识包含在其中——魏唐石窟遗存中这一装饰样式的出现,实际上正是古代雕刻艺术家从建筑构成单元上对北方草原文明中穹庐居址的摹写。透过龙门洞窟地面雕刻图案的时代演革,人们可以感受到魏唐其间中原地区东西方民族融合的审美势态。  相似文献   

17.
大足石刻书法是大足石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草、行、篆、隶五体完备纷呈,北碑、南帖融会贯通,民间书法、名家书法交相辉映,其创作、批评与审美艺术以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神秘的宗教和古老的书法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内涵,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主义艺术创作观,结合木雕实践过程凝炼出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从木雕材料构造学视角出发,对不同层次木材构造,尤其对与木雕密切相关的诸如木材三切面、心边材、纹理、花纹等的自然属性与特征等进行了全新的归纳,进一步以代表性木雕作品为实例,阐述了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路径与思路。总而言之,近自然主义艺术创作的基本观点是崇尚自然,但不照搬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尤其是生物材料学规律,但不拘泥于材料的固定模式,而是将创作“不露刻痕”地融嵌于自然材料之中。近自然主义木雕艺术创作技艺路径是多留少雕、多自然少人工、多层次少纯一、多角度少单向、多色彩少单调,追求所谓“七分天成,三分人工”。近自然主义木雕艺术创作超越了自然主义对物象的单纯描摹,而是“依木言志、与木共鸣”,表达出一种与客观物象相粘合但又超脱的思想情感升华,从而达到了“人木交融、天人合一”的最高意境。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玄武岩资源,福建将之应用于建筑材料,台湾则进行艺术开发,反思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启示我们要改变思路,加大对玄武岩雕刻艺术的开发与应用。从玄武岩雕饰艺术历史溯源入手,对玄武岩的材质特征、价值内涵、施艺理念进行探讨和归纳,挖掘其中蕴含的典型特征,从奇石雕饰应用角度,思考其艺术美之根源,寻求符合石质特征的表现方式,以期利用独有神韵续写闽台奇石雕刻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藉由妈祖神像雕刻的外在形式特征,作内涵深入的探索。莆田妈祖神像的艺术性在于它具象地承载了妈祖精神美学,而且比较完整地反映出各个时期妈祖形象的审美观,秉承了我国传统造像艺术传统,又融入地区精湛的雕刻工艺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莆田神像雕刻工艺的发展水平,真实记载了莆田民众的审美文化和艺术追求,成为莆田妈祖信仰文化中重要的艺术文化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