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转化形态,也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价值观,其价值结构具有四个维度:其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其二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指导;其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观念变革;其四是华夏之邦求真务实的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3.
《孔学堂》2015,(1)
本文作者于2005年6月在浙江省委的学术座谈中,就当时中国哲学与浙学的若干焦点问题谈了个人见解。作者就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特色、发展阶段与当时中国哲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如哲学史方法论,新儒家、新道家、新佛教的兴起、儒学与儒教、儒学的性质定位及其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等)发表了个人的见解。并对"浙学"的缘起、内涵、浙学基本精神、当代浙江精神的理论概括以及浙江文化建设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从"文化立国"的高度更加重视文化价值在社会领域发挥的作用,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文化以新的使命。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融入社会建设中,形成与当前我国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融合的共同价值,矫正和医治社会的惰性与腐化症,减少改革成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提供根本性保障。  相似文献   

5.
易鹏 《社科纵横》2020,35(1):104-108
从历史之维审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一个重要问题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进路是怎样的。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在道路维度、现代化维度和民族精神特质维度三个方面都呈现出思想探索轨迹和鲜明时代特征,他们对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以思想启蒙使命和现代化图景批判解构封闭僵化的"天朝上国"梦,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成分的滋养,最终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下汇聚力量进而推动中国历史巨变。明晰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进路及其贡献,对于我们更好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生成、发展过程及其当代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软实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任。可是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状况,特别是存在的一些问题亟须解决,而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客观要求。因此,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就必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促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也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庆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篇之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知行统一的实践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其"兼济天下、感时忧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强不息""好善忘势"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等等不仅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攻坚克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面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为使命,并相信儒家才是国家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和准绳而形成的一个儒学新的发展阶段被称之为"儒学第三期发展"。儒学第三期标志着其处境和使命的转移。就时段而言,目前所处的阶段依然是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开端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章太炎,当下的最典型代表人物则是大陆新儒家群体。"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核心使命是对儒家价值的支持和其符合民族国家的建构,因此,其具体的任务可以分解为几个方面:第一,儒家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价值支撑;第二,以公民宗教为导向的儒教建构;第三,制度创新是儒家参与社会发展的现实使命;第四,儒家要积极地参与世界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估和价值取向、价值观科学、开放与人民性的统一以及价值观的普及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谭培文  秦琳 《创新》2016,(6):5-11
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的研究,对当代提升中国道德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孙中山一生筚路蓝缕,颠覆了满清封建王朝的道德话语权,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道德话语权,第一次争得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道德话语权。孙中山提出的"国族"概念,开启了爱国主义道德话语的先河,孙中山争取中华民族道德话语权的方法对当代中国道德话语权的建立具有借鉴意义,孙中山的资产阶级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重要论述,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新要求。当代研究生作为社会精英群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认真学习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加强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研究生更好的发展。文章从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入手,结合高校研究生的自身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索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大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并且是当务之急。这种教育要想卓有成效,就必须发扬以儒家道德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思想传统。这一判断的正确与否,决定于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即儒家道德精神首先是其基本价值观与当代市场经济社会能否相适应?对市场经济社会有否积极作用?有人认为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属于一种极端的群体主义和理性主义,乃是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封建统治者往往以为群众的空名,行精制个人、压迫人民之实。故儒家基本价值观对现代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3.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主要代表的港台新儒家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元素。对他们的价值评判应该考虑两个维度:一是理论维度,二是实践维度;应该考虑两个背景:一是横向的中国背景,二是纵向的儒学发展背景;应当运用比较方法探讨其内部的同异,从而把握他们共同的旨趣以及各自的独特性;还需要关注两个敏感问题:一是他们的政治倾向问题,二是他们的文化目标问题。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的"常道"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而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这个"常道"所包含的主要内涵或核心价值应该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为<易传>中的两段话,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科学构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教育机制,主要包括社会教育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德法约束机制。通过社会教育机制的建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6.
崔树芝  王鸿生 《阅江学刊》2016,(4):14-20,143-144
当代新儒学核心关切是要实现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以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当代新儒学的科技伦理思想,最初就是从对科技的反思中提出的。当代新儒学的基本主张是既要开出科学,又要让科学受到价值理想的指引。牟宗三的思想具有代表性。新儒家认为,从人有限而无限的本质规定中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由此证成生态伦理,技术困境亦可从中得到启示。从当代新儒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开始,其科技伦理思想更加自觉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道统思想源远流长,但真正建立起“道统”论的,则是唐代韩愈。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外来佛教文化及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己任,正式提出了儒家道统思想。经韩愈倡道统、批佛老、兴儒学的努力,使儒学再度复兴,并在宋末以后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韩愈的道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荟 《社科纵横》2008,23(4):134-136
本文立足于中国发展①的境域,以当代西方发展伦理学家德尼·古莱和阿马蒂亚·森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为理论视域,考察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性"价值观遭遇的历史性时刻,面对自身的当代转型、它与"现代性"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现代性"价值观本身的合理性受到质疑的复杂局面,如何找到"中间道路",找到其背后的核心价值,从而为中国传统价值观提供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未能在古代世界发挥巨大作用的原因:既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在于儒学本身———它的历史发展不合西方时宜;并阐述了儒学的现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孙文营 《探求》2009,(2):61-67
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可分别从时空维度、内涵维度和功能维度三个层面进行:第一,从时空维度来看,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悠久,坚韧顽强,具有极强的民族融合创新力;第二,从内涵维度来看,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以联系和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辩证理性特征、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丰富的道德理性色彩,以及以创新自强为特征的经世致用倾向;第三,从功能维度来看,中华民族精神有极强的民族凝聚能力和广泛的普世性价值,是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