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马克思未曾明确而系统地阐发正义理论,但我们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可以看到马克思正义思想内蕴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而深刻的透析中。尤其是通过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非正义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扬弃异化、废除私有制正是实现正义诉求之途。从对正义问题的探求中,我们也可以窥见马克思思想的革命性变革、科学性基础以及价值性诉求。  相似文献   

2.
宋鸽 《社科纵横》2013,(1):188-189
阿尔都塞的"断裂论"思想以1845年为界,将马克思的思想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两个部分。阿尔都塞区分马克思思想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关系。因而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认知是否准确,是评判断裂论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通过探寻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问题可实现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无神论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理论研究上可以将马克思对宗教的理论态度定位为科学的无神论,但不能将其"科学"视为自然科学或数学意义上的科学,而应把握为超越科学的真理性维度。因为在马克思的无神论思想中蕴含着理性对于知性、辩证法对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上的超越与变革,这就决定了它的内涵已超出了"科学"而达到了"真理"无神论的理论层次。自西方近代以来,18世纪的法国无神论是仅就宗教表象进行批判的,应隶属于知性的科学无神论;马克思的无神论立足于宗教的实践"内容",是辩证思维层次上的真理无神论。  相似文献   

4.
代立梅 《社科纵横》2015,(1):126-129
阿尔都塞从其"认识论断裂"出发,认为1842-1844年时期的马克思即青年马克思在思想转变上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阶段,这不仅表现在青年马克思在思想表达上借用了很多费尔巴哈的概念和语句,而且表现在二者在总问题上都是十分一致的,还表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表达的思想倾向还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然而,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转变的历史脉络,阿尔都塞的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认为青年马克思在思想转变上存在一个费尔巴哈阶段,曲解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丰富性、立体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总体上未曾摆脱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框架,马克思《资本论》则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结构为研究主题,在区分了“现实的具体”与“思维的具体”、“理想的平均形式”与“现实的过渡形式”之后而以英国为典范且经过“纯净化”处理的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阿尔都塞对《资本论》主题与对象的阐释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进而探索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科学发现之一.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无疑具有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但是,马克思毕竟不是学院派的哲学家,其全部理论都服务于他毕生追求的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因此,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既要从新世界观(哲学)的本质的意义上去看待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又要从"历史科学"的具体内容上去领会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7.
张一兵 《求是学刊》2003,30(2):19-26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阿尔都塞是以科学方法论标识自己的哲学特征的.当他的这种准结构主义解释模型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时,的确给前苏东式思想史论以猛烈的冲击.其中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就是他对思想史目的论和起源论的批判.此外,阿尔都塞还对传统马克思哲学史研究中著名的"颠倒说"进行了反向审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宏大的理论系统,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继承赋予了哲学以社会历史属性,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开辟了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科学,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有益视角;马克思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人产生的深刻影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重组的今天,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依然能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硬核",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式.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理论在战后法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和改造,而萨特、阿尔都塞、普兰查斯等学者对此都作出了独特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是各种现代思想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之间对话和交融的结果。本雅明的出发点是一种本体论的语言哲学,因此他把艺术生产论解释为美学上的形式本体论;阿尔都塞和马歇雷把马克思的思想结构主义化了,因而在科学与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张力中寻找艺术的位置;伊格尔顿试图综合这两种倾向,并重新返回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立场,提出了一套融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于一体的批评理论。艺术生产论在西方的发展过程既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在当代的充分活力,又启发我们,只有通过积极的对话与融合才能保持这种活力,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思想中占据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11):6-9
"类特性"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重要哲学理念,其所蕴含的人的普遍性本质和发展本质、对象性、两个尺度和社会性等思想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哲学依据。从马克思的"类特性"视域来重新深入思考和审视新发展理念,是人们践行新发展理念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聚焦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中,马尔库什试图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概念缝合在一起,进而阐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有效区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他剖析了"人的本质"概念的三个要素:劳动、社会性和意识,并揭示出人的本质不是一切时代每个人类个体所必然具备的特性的总和,而是人类的真实的历史存在的那些特性,即自由、普遍性和主体性的实现。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秉承了卢卡奇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路,同时又有效避免了弗洛姆和阿尔都塞的理论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基本理路,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6):54-58
马克思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于现实经济社会实际,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规律、配置机制进行了深入考察,蕴涵着丰富的市场经济思想。马克思的市场经济思想在分析研究上具有科学与具体、表象与本质、总量与结构、价值与实物等多维统一的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的市场经济思想为我们发展市场经济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15.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前存在的三种思潮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即:"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可以说,这三种思潮各有各的说法,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也并不尽一致。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事实上,不论是"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还是"发展马克思",都涉及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的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准确地科学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去理解和把握好这三种思潮的关系与实质。  相似文献   

18.
魏山石 《学术交流》2012,(3):99-102
阿尔都塞提出问题式或症候阅读的方法是将"看不见的"与"看得见的"联系起来的阅读方式,即将文本中的表面内涵与隐藏在文本表面之外的隐含问题相互结合起来。以这种阅读方式看待女性问题,女性问题以及对女性问题的理解似乎也存在一些看不见的问题,如何谓女性、何谓女性主义、何谓女性问题,运用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方式将女性主义研究中的看不见的问题与看得见的问题结合起来,即把女性问题放在总问题中看待,将其隐藏的含义"读"出来,真正实现个体性与总体性、女性问题与人类性问题的统一,是解决女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1):74-78
在马克思那里,国家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其实质内容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政治形式"。这种国家观颠覆了以往将国家作为一种契约、作为一个中立的仲裁者的浪漫主义思想,直指国家的阶级属性。但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强调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性内容,忽视其形式性意义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不利于我们整体把握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的。事实上,"形式"与"内容"现代国家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稳定关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理论。它既是我们辩证地把握"现实的人"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和重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但由于对其工作的对象——人,缺乏研究与反思,因此存在实际效果弱化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源于两者"对‘人’的共同关注"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发展和"人的问题"的日益凸现,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人的深刻理解与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