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身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问题 ,过去的思考集中于认识论领域。给身体怎样的位置以理顺心—身—世界间关系成了哲学的一大难题。困境的造成主要来自于男性在生存观察、在哲学中对自身的物性、身体性的轻视 ,对自然、女性的预先偏见。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勾勒出了在女性世界中折射出的身体概念以及包含女性认知的心—身—世界观 ,为后来者提供了从妇女研究反观哲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身体写作后在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从身体到语言言说策略的转换使女性诗歌写作从性别意识的觉醒飞升到语言意识的觉醒,并迅速从面向性别的写作走向面向词语与诗歌自身的写作.自此,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呈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呈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剐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身体写作是法国女性主义写作理论的核心,强调女性身体语言在文学里的独特作用。受其影响,中国"70年代后"女性作家卫慧、棉棉等人的创作正视女性身体生存权,用无理性物欲和情欲主宰文本叙事,质疑传统社会对女性权利的界定。使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既带有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特色,又具有后殖民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的美学改写成为一种"眼睛的美学"。视觉感受的扩张不仅造就了人们的"审美"想象,也将一直隐匿于私人领域深处的身体,拖向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诉求的中心。商家利用大众传媒将一系列权力话语注入社会时空当中,对身体进行了意义的"再生产",从而使得身体的二重形态构架———自然的身体与社会的身体———的内在张力不断地扩张,使人们产生身体焦虑,引发出塑造身体的冲动。而这正是落入了视觉文化的完美圈套中,从而实现了身体的商品化殖民。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旨在从女性身体伦理叙事角度对美国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小说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进行阐释。从女性“书写自我”的理性溯源、女性“生命本体”的伦理、抗争女性“身体反叛”的灵肉分离三个层面来分析。指出女性书写自我身体的意义就是要建构一种新的价值规范与文化规范,颠覆男权话语对女性身体的非理性因素强塑;女性有关身体的生命伦理叙事,应该探讨的是身体和欲望在男女性别中的权力等同。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身体现象学及其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从研究身体入手挑战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揭示出身体与意识、人与世界彼此渗透纠缠的真实存在面貌,强调体验的重要性,主张优秀的艺术应当展现人和世界互相交流渗透的过程。以上理论为生态美学向本体论研究层面的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对克服现代人的精神生态与艺术生态失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身体问题是现代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域,身体作为伦理秩序的始基,是以身体立法;而伦理作为对身体的规训,又为身体立法。伦理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以理修身的实质是权力通过身体来实施和彰显。对此,以谱系学和女性主义来检视身体—性别与知识—权力相互纠缠的历史情状,借以探讨以现代的从自我关怀出发的身体伦理来取代古代的从禁忌出发的道德体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付秀莹的新作《他乡》通过叙述"芳村的女儿"翟小梨从乡村来到省城、后来扎根北京的"迁移"史,书写一代知识女性的精神性别成长过程.小说借由翟小梨的"失语状态",洞察到性别权力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作.翟小梨试图以身体作为反抗的武器,但却再一次陷入男性话语织就的牢笼.为了获得作为个人和作为女性的双重成功,翟小梨选择回归家庭,但她的精神性别成长尚未完成.小说对现代女性精神性别成长的反思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身体认同模式下的文化建构--论90年代女性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女性写作在80年代中期女性写作之性别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建构的身体认同.女性写作的身体认同意味着女性自我的性别身份建构,同时也意味着女性自我的主体性建构,在反抗男性菲勒斯文化和女性自我建构的双重意义上超越了之前的女性写作.但如何有效地走出自我的困境将是女性写作迄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方法论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出更加有效反映社会生活实在的知识来。它批判性地看待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知识,提倡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强调女性经验的重要性,却由于与启蒙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的关系而受到挑战。在一个强调社会建构的"实在"世界中,如何能讲述更好的故事既是女性主义方法论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必须继续回答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关注女性乳腺癌问题。基于对14位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深度访谈后发现,经历乳腺癌女性的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了乳房)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态身体。“残缺”表现在身体机能与感受(疼痛感与行动受阻)、身体形象(掉发与切乳)、个体认同(患者身份、女性身份及正常的社会人身份)和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本文展现了女性在经历乳腺癌的过程中(尤其是被切除了乳房之后)如何面对、管理被医学与社会标定为“残缺”的身体,如何努力恢复身体和“正常”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身体从医疗空间走向社会空间时,“残缺”感与正常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理论生态要素的缺失及其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理论除古典经济学派以外,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关注越来越少。尤其是现代主流经济学乃至于舍掉生态要素分析,其根源在于分析方法的线性化、要素分离的形而上学范式、研究视野的封闭系统论观点以及制度分析的代际产权观。因此必须以演化论方法重新整合包括制度、自然资本等要素在内的经济增长变量,以代际产权理念重构经济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概述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指出他以"美学"为锲入点探讨审美与身体关系的这一理论尝试,不仅阐明和重申了其立足于感性生活的实践哲学立场,而且揭示出这一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架构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批判——的继续。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身体哲学、美学奠定了身体的首要地位,而"身心一体"的思维也是诗性的思维。诗歌作为极具身体感的文体,不仅体现在它的音乐节奏感上,也体现在它的语言质地、铺排方式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新诗的感性特征、对"真实的当下"的看重也都是现代的"身体意识"的体现。新诗的现代性是"身体"从艺术形式到精神立场全面展开的过程,感性中融入智性,个人的身体走向他人正是新诗的"身体现代性"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李少红:中国女性主义影视研究的一个标本——李少红及其影视女性主义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文明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但由于男性话语霸权的存在,长期以来女性居于屈从、缺席和被支配被遮蔽的地位,在包括历史、文学和影视艺术等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是被看、被塑造和被扭曲的对象。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李少红,因其女性的特殊身份以及作品中客观凸显的女性意识和艺术特色,为女性影视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其影视作品也堪称中国女性影视研究的一个标本。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是结合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理论诉求,其自然观批判二元论统治结构中自然化政治的本质主义悖谬,一方面深化深生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指出人对自然的统治源自人类社会的统治关系,一方面重构人与自然、政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包容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对差异他者的关怀、理解与责任。 相似文献
18.
在理性一元论中心价值立场遭受普遍怀疑的当下文化语境中,感性存在方式及其价值特性如何能够重新引导美学的价值确立?在引导和实现美学可能性方面,恢复身体的自觉已成为今天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今天的美学需在充分理解身体意识的普遍特征基础上,充分明确人的感受性活动、感性价值的正当性,在日常生活的美学批评中把握文化现实的具体指向,在非知识化意义上使美学所从事的工作真正成为现实文化实践中的引导性活动、现实的媒介,而不仅是一种知识理性的陪衬、理性知识体系建构的补充环节。 相似文献
19.
理解技术身体如何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互联网时代对身体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以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为研究框架、以"网红脸"的流行为具体研究对象,从物质身体、文化身体和技术身体三个方面对"网红脸"的诞生及流行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网红脸"追求的是镜头下符合大众审美的技术身体,它虽然与物质身体相关,其诞生却是营销背景下大众审美与信息技术的合谋。审美政治对"网红脸"的不认可,源于将身体作为物来使用的身体技术和媒介报道框架的议程设置。人们拒斥文化身体层面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网红脸",却在物质身体上本能地倾向于"网红脸"审美,并且愿意通过技术身体实现自我与"网红脸"的整合。文化虽然无法适应新技术,技术却因为身体被理解,技术身体最终成为弥合文化与技术裂缝的中介。 相似文献
20.
当今时代,传媒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者之一,其中的重要方面就是对受众身体的教育与训导.在其快乐原则、美丽与时尚原则、自由原则、本位原则之下,构筑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体梦幻,拆解了套在身体之上的种种绳索与枷锁,身体的优先性和本位性得到凸显,这当然不乏现代文化意义.但与此同时.看似如梦如幻的自由身体,在传媒的引导和规训之下,无形中又被套入了另一种可怕的身体契约:只有符合传媒所制造的超现实的身体标准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否则便是平庸无用的身体.于是,在身体们鱼贯而入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池塘里,传媒以快乐、美丽、时尚、自由为的铒,而钓竿的一端则是一只无形而巨大的消费之手,而身体则从梦幻走向异化.在此情形之下,身体的自律与他律能否就此淡化或失效?由此导致的伦理失序、价值失范与精神虚无等方面的深层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探讨和正确地对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