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日本的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多源自中国。然而在文化观念上却显示出两国的解释学差异。中国人最注重“道”而不轻言“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更为沉重,更为超越,更为终极,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而在日本文化中,音乐、书法乃至武术进击等都常以“道”名之,蕴涵着幽闲古雅的温柔之美,但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气质和精神禀赋。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刻原因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地球这个作为迄今为止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世界中,人类是最具生命活力和能力的生命存在,人类面对世界的心态和观念不应该停留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提升为一种科学认识世界并合理改善世界的新世界观。基于这样一种新的世界观,我们才会有一种新的视点,才可能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行动方式。“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文学隐喻,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视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社会谋划,需要建立其清晰、完备、长远、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需要观念的引导和制度的规导,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3.
讨论中国人的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要从孔子开始。孔子因“德命”受挫而形成“时命”观,“时命”观挑战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需要更为本源的终极观来应对。孔子在内外心理框架的互动中,反思体悟而形成“仁”的终极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向内修德凝道而“内圣”,向外践行“仁政”而“外王”,内外并重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4.
曹国荣 《社科纵横》2007,22(8):123-124
西来佛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颇大影响,"苦海无边"、"因果业报"的观念影响最深。元代杂剧诸如《窦娥冤》、《三勘蝴蝶梦》等均有体现。"苦海无边"、"因果业报"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表达了人们抚平心灵创伤的要求,而且成为下层人民盼望惩治邪恶的思想武器。佛家教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是融入中国儒家思想的结果,因此,佛禅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之一就是日本企业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以日本企业管理中所运用的儒家思想要素为中心,试图揭示现代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家思想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基本取向,抽象地说,是既承认个人利益,又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既承认人的感性需求,又强调理性对感性的节制。在其价值观念的具体形态中,包含着一些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原则。所谓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从根本上说,也就是继承和发扬这些普遍原则。我们今天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在批判封建糟粕的同吋,对这些原则的继承和发扬。因此,从理论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不能吸收新东西的和不能被批判继承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必须认真进行批判继承、并保留其基本价值取向的开放系统。在传统文化中,儒学强调对世俗社会的义务感和群体主义价值观,这就决定它在历史上的统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他重要的分支佛道二教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是追求个人解脱(大乘佛教虽强调自利利他,有群体主义思想因素,但这种群体观念缺乏现实性)这就决定它们只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儒与佛道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佛、道之间理论体系和教派利益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互相斗争,但这并没有妨碍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曾经在治国安邦、礼乐教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儒家思想的理论旨要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时守位、通权达变;仁爱亲人、推己及人;存中求正、执两用中;修己达人、少私寡欲;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推动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益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种文化接受他者文化时总是基于其自身的文化心理模式,这种文化心理模式制约了他者文化进入的方式。18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成功地走入西方文化就是这种制约与适应制约的结果。适应目标语文化的制约必将导致原语文本的变形和扭曲,但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这种变形和扭曲会逐渐减少。在特定历史阶段,文化交流的变形和扭曲不可避免。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终极目标是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做到两个观念的转换,一是传统翻译观念的转换,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观念的转换。本文分析了18世纪中国古典戏剧走入欧洲文化的具体过程,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由此派生出其他子系文化.西方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自己的基点,崇尚火与力,以力横决天下.而中国尊的是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平和、温厚、持久.这造成后来的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国茶文化正是由这个母系文化中派生出来的。中国茶文化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但儒家思想是它的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五四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如何站在历史高度正确看待五四运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首先,我们要采取事实分析的而不是情绪化和观念化的态度;其次,我们既要看到五四精英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他们的历史贡献;再次,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现代性的建构必须有传统文化资源参与其中才能成功,也即“全球化”必须“本土化”;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作为一套普世化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是与地方性文化截然不同的体系,地方性文化对现代性只能产生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天籁""天乐"观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种普遍的观念,也是一种很朴素的"自然音乐观"。而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人道本于天道,即"天人合一"基础上的。这种观念自产生之日起,就对后世的儒、道两家学派的众多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后来中国文化艺术的根。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主义这个古老观念为人们思考和解决全球性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的关系、引导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共同生活提供了思想资源。本文旨在说明,如果人们坚持对道德和正义的忠诚,对整个人类的忠诚,并且正确地看待文化、国家以及认同,那么,世界主义与地方性忠诚(如爱国主义)、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认同并不必然处于冲突之中,相反是相互促进的。一种动态、开放的世界主义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全球背景,而只有在公平的全球背景下,我们才能合理地认识、维持以及追求地方性忠诚、文化多样性以及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文化比较需要一把"双面镜",除了要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依据西方的思想体系和结构翻译与诠释中国文化外,我们更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通过回归经典去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即从中国哲学和文化本身出发去理解它,并且从中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儒家思想为例,其传统中的"人"本质上都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每个人都身处各种角色之中,其存在是整体性的、过程性的。这一点与西方传统中的独立的、个体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儒家伦理学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文化包括“有形”和“无形”、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人称之为“艺”和“道”。中国文化里“道”与“艺”之间是“本”和“末”的关系,儒家强调的“下学而上达”相当于由“艺”而“道”,“为己之学”则是通过完美自身来达到人与天地的和谐。中国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包含了文艺、武艺、技艺,涵盖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我们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让“艺”为我们的养生、修心、审美及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例如中医,应当从理念上弘扬“中和”之道,用中国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去对比西医简单的对抗性的疗法,而不能把中医降低到艺的层面上与西医比拼。  相似文献   

16.
修圆慧  赵宏志 《学术交流》2007,(12):182-185
中国近代对科学的学习促进了民主观念的形成,而民主的建立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由于受到传统主从观念的影响,人们开始对两者展开了主从的争论,到了"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才成为并立的两面大旗。人们之所以要区分主从,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民主建设的阻力有关,也与传统"道德中心论"有关。我们对先进文化的吸收,不应该区分主从,它是一个全面的吸取过程,每一种理论都只能解决某个领域的一部分问题,面对整个社会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敞开心胸,广泛地吸纳。  相似文献   

17.
重评宝玉     
周晓明 《社科纵横》2002,17(1):63-65
本文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出发 ,在分析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儒、道、佛三者互为补充、相互调节这一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对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 ,从不事仕宦经济、女儿观、爱情观等方面进行剖析 ,指出贾宝玉不具备所谓的“叛逆”、“新人”等特征。而对这一艺术形象的肯定及认同 ,又最恰当不过地证明了形成国人这种审美心理的文化背景是导致近代中国日趋没落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8.
杨明 《社科纵横》2007,22(3):126-127
本文重点分析了酒包装中传统吉祥图案的运用,表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要强烈地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包装设计文化发展的道路。文化的传承和超越才是顺势而合之道,只有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式,以及与时代的观念相结合才能被消费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傩的原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傩是中国历史上古老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贮存着远古历史遗迹和五彩斑斓的生动素材。研究中国古傩的原型,对于认识人类早期文化演进和探索我们古老民族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那里隐藏着傩文化博丽犷放的一幕。一、古傩原型的基础由于历史的文化积演,中国百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形成一个驳杂而庞大的丛系,包括古傩原型观念、傩仪、傩祭、傩舞、傩戏、傩画、傩具、傩神、傩坛、傩面等各种文化元素。每一种文化丛系都有一个中心观念,它使文化丛的其他元素具有一种内聚力。在古傩文化丛中,这个中心观念是古傩原型观念。它不仅是核心元素,而且是最初元素,其他元素都是由这一观念衍生的。从语源学角度诠释古傩原型观念,可以发现诸如《辞源》等字典均训“傩”为“难”,而“难”的本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与古代日本人的“孝”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人道德观的形成曾产生巨大影响,“孝”即是其中之一。古代日本人的“孝”道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有何影响?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