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医学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独特产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其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及伦理道理,全面地影响到中医的基本学说和治学方法。在21世纪,庆对科学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使人类不致于因为科学的发达而毁灭自身。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了中医气质学说与西方人格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指出中医气质学说与技术的文化特质及其蕴涵的现代科学意义,并对中医气质学说在心身医学上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中医心理学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医的医学模式"医道"对中医心理学影响深远,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为中医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儒家文化的仁爱、中和、和合等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论、精气说、形神观,以及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都为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特征,即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观念及强调整体结构功能的直观理性的系统观念出发,试图揭示中医与传统艺术之间在天人合一现念、整体观念、平衡观念方面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从而提示对中医的研究应放在哲学与文化的范畴中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关于命门实质及部位向为学术界的研究焦点。命门学说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右肾命门说""肾间命门说"等几种观点。就上清派道教对中医命门学说的影响进行探讨,指出上清派道教的经典著作为"肾间命门说"的重要学术源头,研究命门学说有必要追本溯源。  相似文献   

6.
中医情志学说的基本理论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致病理论、治疗理论及治疗原则,系统阐述情志概念、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病机理论、情志相胜理论、阴阳平衡原则,对情志学说的得失做初步评价,进一步深化对情志学说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中医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多受掣于儒、道思想与方法,主要受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论和精气神学说的深刻影响,使中医理论成为有着浓厚的儒、道思想和方法的知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涵盖了中医学有关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还涉及中医学有关发病、辨证、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但都未能将藏象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系统论述和研究。王琦教授倾心于藏象研究数十年,精心主持编撰,历经8载,于199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首次出版了150余万字的《中医藏象学》。该书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藏象学说理论研究的学术成就,丰富和发展了藏象学说的理论体系,首次将藏象理论学说提升到一门学科的地位,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分化奠定了…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在马克思以前的一切按劳分配学说,都属于空想的按劳分配学说。把空想的按劳分配学说变成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是马克思的又一伟大贡献。但当时马克思创立的按劳分配学说,还只是停留在科学的理论分析上,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反思科学知识权力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知识权力学说体现在两方面:科学理性的权力学说与学术权力之争。这些批判实质上反映出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危机,但混淆了科学的客观真理与科学被滥用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权力学说来源于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1.
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而中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强烈。从本质上讲 ,中医学实际上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属性的人文学科。充分肯定中医学的人文属性有助于全面地把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本质 ,也有助于给现代科学研究中医学一个正确的定位。中医学应当冲出唯科学主义的阴影。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抗运动性疲劳常用中医药方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增强运动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该文着重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出发,并结合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常用中医药方剂,为使中医的辩证施治论从宏观走向微观,中药方剂的研究从主观判定向客观指标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黑箱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 ,中医无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西医不同 ,中医是将人看作一个整体 ,注重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强调辨证论治 ,在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诊断和治疗。西医采用解剖学 ,观察人体实质的系统和器官 ,而中医通过其外在表现探讨其内在机制的变化 ,这与现代黑箱理论有着很大相似之处 ,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形成、中医的辨证论治及中药的作用机理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模型及其体系具有“形而中”的性质 ,形而中既非道 ,也非器 ,而是象。象乃道的隐性显现 ,乃器的直接生成之源。依此观之 ,西方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二分”为前提而产生的原子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传统 ,可谓“机械式”的“器物学” ,长于分析和机械制造 ;而中国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合一”为前提而产生的“气象学”为基础的生成论的研究传统 ,长于对生命和整体的把握。二者是彼此独立的两大科学传统。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的命运 ,不是被证伪 ,而是被打败。世界未来科学的发展 ,将取决于中西两大科学传统的会通与互补。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地位作出恰当的评价 ,才能在中国文化现代发展中摆正中国传统科学的位置 ,才能在世界文化和世界科学的未来发展中 ,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医文化语境重塑是新时代推动中医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话语研究的视角下,基于历史、身份、意识形态分析的框架对中医养生群族话语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医文化渊源的消解是中医地位边缘化的原因之一;而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身心合一作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是中医去边缘化的重要推动力,也使这种身份认同成为中医文化语境塑造的重要基础;此外,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是冲击中医文化语境塑造的重要因素。因此,还原文化传统、关注身心合一从而张扬中医人文精神、重构消费是中医文化语境重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对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鉴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法律保护存在不足,必须加强针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立法及建立专利、商标等措施,以对其实施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医教育发展历史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教育的发展史就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的特色等进行探讨。强调师承教育作为中医独特的教育方法 ,在学校教育已成为主渠道的今天仍值得借鉴 ;教育内容在建国后已经充实了现代医学等自然、人文科学的内容 ,但当今仍需深化改革 ;强调医德是传统的教育思想 ,当前仍应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族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国际上许多国家正加快对我国传统医药的研究步伐,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民族医药面临消亡的危险,究其原因是创新机制的缺失.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创新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运用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民族医药进行综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