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期间,新闻需求量的上升、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浙江战时地域文化特点,促使浙江省的抗日新闻传播事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以报纸这一相对广播、杂志更便捷的媒体为例,其直接传播效果体现为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转变了受众的观念和行为,赢得了受众的参与和支持。但识字率低、发行困难、受众心理隔膜等传播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使得直接传播效果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从传播者衍生而来的,由意见领袖主导的二级传播弥补了直接传播的一些不足之处,从而使更多的基层民众感受到了新闻的力量。通过以上两类路径的彼此整合,浙江的新闻传播总体呈现出了一个传受互动的良性局面,为推动抗战的胜利及战时社会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传播历史的更迭递变过程中,电视媒介以其丰富的传播手段开启了大众传播的新篇章。作为电视媒介独有特质集中体现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满足了受众“眼见为实”的普遍诉求心理,确保了新闻信息的保真与传播过程的时空完整。同时,现场直播一改以往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不仅促成了与传播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平等关系,而且实现了“客观真实”、“媒介真实”与“心理真实”较为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论新闻情感     
马琳 《学术交流》2001,(3):143-144
新闻情感作为新闻信息源与新闻记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坚持健康、多样、适度的原则,记者善于在新闻作品中运用新闻情感,有助于受众产生共鸣,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贵斌  张建中 《社科纵横》2004,19(1):122-123
现有研究很少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 ,考察新闻“三贴近” ,服务广大群众 ,基于此 ,本文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 ,以受众需要为探讨对象 ,考察新闻改革“三贴近”的必要性 ,并依据受众研究的成果来探讨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缺少对大众传媒经济意义探究的背景下,达拉斯·斯麦兹提出“受众商品论”,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受众、传播媒介和广告商三者的相互关系,开创传播政治经济学之先河。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注意力成为生成数据的关键。一些学者重拾”受众商品论“,试图借其剖析数字剥削机制。然而,数字时代较于斯麦兹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注意力由商品变成了受众的劳动能力。一味地生搬硬套“受众商品论”,解释不了数字时代受众以对其的超越。通过分析注意力商品向劳动能力转变带来的巨变,反驳照搬“受众商品论”解释数字时代的新变化,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基于以央视《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学者以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率先提出“经典代读”这一核心概念。“经典代读”的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受众出于对文化的渴求,被动地接受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导致自主阅读的角色缺位;媒体受商业利益驱动,以至于文化策略运用失当,文化角色定位偏移,因而出现角色越位;学者受制于大众媒体的强势导控与“受众为王”的商业逻辑,由文化理想的导航者蜕变为大众趣味的迎合者,导致角色错位。面对以上缺失,相应的对策是:聚合大学、公共图书馆、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一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公众自身主导的“自读”转变,以此重建公共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7.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传播体系基于以受众为中心的环形互动的科学传播模式,由科学传播者系统、传播渠道系统、传播内容系统、传播受众系统和传播效果检验系统等五个子系统组成。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传播体系,应提高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扎实推进传播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8.
张国军 《学术交流》2005,(2):185-188
情态信息是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情感色彩以及传播主体的主观评价。由于传播者主观认识的肤浅和片面,一些新闻情与事违,情感表现失度、错位,未能充分发挥与受众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作用。新闻作为社会文化规范,要彰显人文精神,叙事、传情、明理。传播者必须对事实所蕴涵的情感做顺向的、同步的、适度的开发,切忌强行移植。情态信息的表现特点是春风化雨似的浸润。  相似文献   

9.
新闻信息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在新闻写作中能较好地掌握表达新闻信息的语言规律,对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新闻信息语言的模糊性“模糊”是语言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新闻信息是现实生活中的于受众有一定价值的事实,而描述这些事实的语言大都是模糊的,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新闻信息语言的模糊性。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大多数新闻都是用非精确词语描述事实,在不确定的程度上再现“场景”,仿佛模糊数学、模糊逻辑一样,是人类传播信息的普遍思维规律。请看下面一篇人物通讯对主人公的肖像描写:  相似文献   

10.
张海波 《学术交流》2004,(7):164-16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德育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表现为:传统高校德育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同一化,以认知取代了情、意、行诸环节,将道德心理结构平面化,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压抑了个体合理的价值取向,因此效果不佳。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应确立主导价值观念,使多元价值取向得以健康发展;构建一个科学、有序的德育系统,针对德育的实践性,完成由灌输向指导的转变、理想向现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评西方受众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 ,传递者与受众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关系 ,而是同一传播活动中共生的两个主体 ;要准确理解受众 ,仅仅有文化批判眼光是不够的 ,还必须回到主体与主体的传播关系中 ,亦即在“主体间性”中把握受众。受众研究的“类主体”思维的实质是把受众当作可资利用的“潜在消费者的聚合体”。哈贝马斯、霍尔等人在受众研究上的理论思维秘诀 ,不仅仅在于深刻的文化批判 ,更重要的是在主体间传播关系中重构了受众观念 ,树立了具有主体间性基础的传播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的特性使网络新闻比传统新闻报道更容易产生新闻污染。网络新闻作者由于"受众观"上的错位,为抢占新闻受众,提升点击率,使得网络新闻过度娱乐化,虚假新闻迭出,严重污染了网络新闻环境,弱化了网络新闻的正导向功能。因此,要对网络新闻污染实施多中心协同治理,平衡公共权力治理与网络新闻自治,营造良好的网络新闻环境。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与转机时期,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政府职能由包揽过多向“小机关.大服务”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社会的这种变革,要求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职能部门科学地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救助工作的变化关系,深入研究社会救助事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有以下几个变化:从崇尚集体价值观向张扬个人价值追求的变化,从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向多元化转变;从制度决定选择到主客双向选择转变;从单一的服从权力向尊重法律的转变;从审美趣味简单、整齐划一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转变;从提倡节俭到鼓励消费的转变。传媒的文化价值取向,就是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中,通过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张福民 《探求》2012,(4):110-1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受到削弱。新媒体应运而生,由新媒体产生出来的“全民新闻人”的影响力正在上升,这种情况也促进了人们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信源的深入探讨。借鉴新闻文化来研究新旧媒体并存时期新闻工作者角色转化的取向是很必要的。传统媒体信源单一,受众被动;新媒体时期,信源多向,而受众和各方面都不断进行互动。  相似文献   

16.
倪文凤 《学术交流》2005,(5):177-179
作为主流新闻的主流文体,深度报道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特定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把“五个W”要素中一个或若干个要素予以深化,用社会学原理透视社会现象,并使社会学研究和探索的内容具体化;它紧扣时代脉搏,关注个体生存与发展状态,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它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产物。受众头脑中的“文化构图”对深度报道具有客观影响。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重建“文化构图”是新闻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在奔向这个目标时,即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率先提出了“一切围绕市场转”的工作思路。全党工作的重心、指导思想变了,企业的经营思想、工作行为变了,那么,为“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的事实报道”的新闻,必须随之转变。要把新闻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市场经济上,新阿报道的思想、内容也要紧紧“围绕市场转”。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公共行政模式的变迁--由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源 《学术交流》2006,(5):32-36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对公共行政的理念、规则乃至职能的履行模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公共行政的变革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在推动公共行政模式由管制行政走向服务行政。由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意味着要转变行政理念、扩大行政主体以及变革管理方式。在为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变迁提供制度以及组织保障的同时,也要警惕行政对民众权利的侵犯、政府对应有职责的放弃等服务行政“异化”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世界范围内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动画消费的飞速增长和动画应用范围的全面扩张,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动画某些艺术特征的过度张扬、受众对于动画作品的过度沉迷,往往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危害受众生命健康。从审美心里的角度而言,即可能造成受众审美心理结构的畸变、审美活动精神性的减弱和生命追求的异化,从而导致造成心理上的疾患,因此,很有必要对动画对于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加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视野中的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翃飞 《学术交流》2003,(7):170-172
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对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面对当今网络世界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影响的心理动力和心理状态 ,是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变“思想教育统一化”为“思想教育个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