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既需要历史学研究方法,也需要社会视角等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它有助解释李约瑟难题、中国传统社会历史变迁等历史问题与现象。通过对特定历史的社会分析,超越常识层面的局限性,分清问题的实质与层次,寻找到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传统历史学缺失社会群体在历史时间中的表现和有关联的前后变迁的相关探究,因而社会动态分析必不可少。由于全球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走向,对人类社会进行整体的分析不仅是历史解释所必需,更是对人类未来的"历史预测"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2.
“李约瑟难题”即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几千年 ,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的问题。从 1 7、 1 8世纪中国社会与科学价值观关系来诠释“李约瑟难题”十分重要。我们看到“西学派”的价值观是积极地从科学自身出发 ,学习“泰西之学” ,而“会通派”则从“西学中源”来对待“西学”。  相似文献   

3.
智者察同 愚者察异:对东西方科学的一种哲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界的事物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区别事物 ,找寻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规定性 ;中国科学的重要特色是求同 ,探寻自然事物共同具有的气阴阳规律。以察异为特点的科学是累积性的 ,并且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 ;以察同为特色的科学则是相对静止的。察同和察异都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某种努力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探索自然界的规律 ,共同深化了对自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虽有外国学者持有异议,然从文明与科学的关系解答“李约瑟难题”仍不失为一个好的视角。中华文明“独立而又连绵发展”的特性,促使我国的传统科技逐渐地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也正是这一特性又使得中国科技于近代落伍。中华文明晚期来自思想文化、社会、自身三个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李约瑟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松 《兰州学刊》2004,13(1):64-67,146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理论思考 ,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李约瑟难题”式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技术层面和口号宣传,最根本的是改变原来的消费观念,树立科学伦理消费观。消费的目标模式不是由人的动物本能规定,而是由人所处的社会伦理决定;消费的满足程度由社会的尺度来衡量;消费的方式由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伦理决定。消费伦理的现代性转换既包括儒家、墨家和道家等传统消费伦理的时代转变,还包括消费者至上带来的困惑、享乐主义带来的生活品质的迷失和个人主义带来的生态的灾难。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伦理消费观中,科学是消费伦理的首要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公正是科学消费伦理的重要保证;适度是科学伦理消费的前提。要通过建构科学伦理消费观,深化以人为本的伦理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建立、健全社会消费伦理的法律、道德支撑,树立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改善消费环境等手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学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伦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把古希腊的科学自由精神理解为“价值中立”的看法 ,都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伦理是否有内在联系 ,关键在于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 :按照“主客关系”的在世结构 ,主与客彼此外在 ,则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伦理是分离的 ,科学的自由思考不必在伦理道德上是向善的 ;反之 ,按照“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在世结构 ,则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伦理就有了内在联系的前提 ,科学的自由思考就能在伦理道德上是向善的。当前 ,在整个科学研究领域 ,应在新的基础上回复古希腊的科学自由精神———“为知识而求知”的精神 ,真理与道德价值相结合的精神 ,知识向善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应用在产生巨大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有悖于人文精神的负面效应,近代以来先后占统治地位的工具主义与理想主义科学观受到挑战,随之而引发出技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历史呼唤着新的科学价值观。科学价值论的探索对科学技术的哲学与社会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科学价值论应以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一般概念为前提,将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把握唯物史观与价值方法的有机结合,回答当代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9.
知识论证与物理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证是当前心灵哲学中反对物理主义的几个最有影响的论证之一。本文介绍、讨论了近二十年来关于知识论证的各种主要类型的反对意见,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缺陷。我也提出了自己对知识论证的分析和批评,并探讨了这一论证对物理主义的最本质的挑战是什么,以及这一挑战向我们提出的形而上学和语义学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引言 知识体系是文化背景变化和环境演变的产物,因此它们常常具有适应性。通常,我们关于知识体系的知识,要么基于外界对某个群体如何定义、规范和表达其对世界的体验及观念的解读,要么来自该文化环境内部的体验与感受。对于我们当中那些既接触了本土文化的认识论、又受过西方科学认识论话语训练的人来说,常常面临着一种困境:怎样将这两种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建构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在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迫切需要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化解日益普遍而复杂的社会矛盾;需要降低经济运行的社会成本,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信心,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这一切都离不开道德建设。但是,我们应当建设怎样的道德?这是一个需要明确、并且取得全社会共识的前提性问题。与中国社会尚未实现现代化相适应,中国人的现代道德尚未塑…  相似文献   

12.
尼采所指的道德是这样一种估价体系,它联系着生命的可能性,它可以把超感性的世界设定为最高价值,比如柏拉图-基督教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所标榜的“实在”,这是对生命的背叛。新的价值体系的设定也是道德的要求,是对旧价值的翻转,也就是对生命的肯定,生命的意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全球性、全球化和全球主义是三个互为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重要概念.全球化强调各领域中的跨国过程特征,全球性则意味着世界社会并且表明这一事物是不可修正的,"世界社会"要求从多领域、多中心、政治的角度加以理解.对三者的区分可以通过比较全球公民社会、世界主义民主、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世界风险社会、作为非民主合法政治的世界社会、跨国国家等六种有关世界社会的不同观点来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4.
科学知识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物质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时间具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的一维性,而其空间具有三维性或与时间相结合的四维性。而哲学知识中的时间和空间具有主、客观统一的异质性、可逆性。其时间具有以现在为基础和中心的向心性,以及以未来为中心的预设目标的超越性;其空间具有以人自身和人的创造物为中心和尺度的向心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科学活动中以尽量排除人的心理和人的活动的因素的干扰而保持科学成果的纯粹客观性,而哲学活动作为一种对整体性的追求和对前提条件的不断追问,把人的活动,特别是产生创造物的物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看作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和结果,正是人的精神的以人为中心的向心性和可逆性、无限的个体性赋予了哲学(还有艺术、宗教等反思性知识)知识具有主、客观统一的异质性、可逆性、向心性等。由于人的生活、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具有人的意识的对象化、客观化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对人的内化和理性化统一的特点,所以,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中,科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哲学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促进和转化。  相似文献   

15.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新的道德观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承认适当利已的合理性,不但要推崇精英道德,而且也要弘扬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的大众道德,这样才能让道德教育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大众道德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基本道德和特殊道德的关系,使人生过程不断地进入一个道德化的过程,进入更高的道德层次,从而德化人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李醒民 《学术界》2012,(8):5-33,286
本文在界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着重从知识的外在关联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探讨了它们的区别,同时揭示了它们的关联,并就三者的统一发表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当代资本主义在社会嬗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把蛋糕做大”的可能。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核一是拓殖精神、二是合理化 ,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精神在人类社会观念领域的某种延伸。当代资本主义建立在对科技进步的信心和经济增长的信仰之上 ,其社会—经济体系的自我催化机制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寻求超越意见的真实知识,发现背后的绝对实在不仅是近代科学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由柏拉图建立的命题。罗蒂揭示了这一命题自身的困境,以及由它导致的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分离的二元论。同时罗蒂在对“传统哲学”的“思考”、“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之上阐释了“自然”、“真”、“实在”的基本概念,人文、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后哲学文化的使命,其后,哲学文化观凸显了一种科学与道德的“穿越”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人性中追问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大学职能的演变并非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而是社会对知识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大学不断满足这种需求变化的结果,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社会分别赋予的。知识社会的来临使大学的职能由教化、科研、服务社会必然演进到引领社会上来。知识社会中的大学,一方面必须努力把握科技教育的方向,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大批既能够生产知识又能够运作知识的新型人才,并积极探索适合知识社会的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还应不断探索真知、追求理想,赋予人真善美的丰富内涵,引领社会大众在精神上不断完善,赢得理性和独立,为社会营造一种健康的、向上的、推动人类发展的时代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