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制度变迁与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国家制度环境相对稳定,各种制度安排具有合理性、合法性时,各种制度就能获得社会行为主体普遍的认同与服从。博弈各方的利益矛盾与冲突推动着制度变迁。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行为主体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往往更关注自身个体理性价值的实现,而忽视了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理性需求。作为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精神、公共价值的公共理性,是协调与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体理性与国家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纽带与桥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理性与公共理性在理论上是统一的。由现代化导致的空前的制度变迁与现代国家制度环境的构建,要求社会主义中国在逐步走向公共理性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在公共权力主体与各种社会行为主体的有效"互动"中,逐步实现由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正向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动态的社会变迁过程,其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根本变化和整体变迁;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并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系统性过程;现代化是一个逐步趋向融合,同时也是多元文明的共存共荣的过程,而不是对单一模式的认同——人类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走属于自己的社会发展之路,共同创造世界文明。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研究是中国民族性研究的行动化.从2005年至2011年间开展的追踪调查显示,北京市民的公共文明水平在总体上经历了倍增至小幅持续提升的变化.北京市民的公共文明呈现出四个特点,分别是心理尺度与评价结果的高度相关、行为主体性的凸显、评价曲线的近正态分布与“趋中”性,以及公共卫生行为与公共秩序行为的欠文明“问题”积重难返.在流动加剧和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社会变迁时期,公共文明研究为城市管理的政策制度完善提供了理论滋养,为中国民族性及其变迁研究的未来发展开辟出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指标体系构建问题,着重分析市民公共文明的层级性及其理论依据;一年后的跟踪调查结果数据表明,这个指标体系构成有利于了解市民公共行为的薄弱环节和社会态度,有利于社会动员。文章的写作意图在于对民族性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了两个主导观念:公共空间的表层与底层预设,公共文明的层级性预设。这种主导观念下的问卷结果经分析较好地揭示出,中国民族性变迁在实际地发生着;这个变迁经常是从“身边”开始;“身边文明”与“身边不文明”同时存在着;“身边不文明”更值得重视;公共文明的层级性构成隐含了民族性变迁的部分内容、有利于这种变迁的文化质素与不利质素都存在。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资源配置不太合理的大国里,要求人人事事都没有“身边不文明”表现,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条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不同国度生活规则的“尊严线”是必须恪守的;公共参与是公共文明水平提高的综合性要素,是应当着力倡导的人性呼唤。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兼论邓小平的贡献莫岳云鸦片战争迄今中国历史的变迁,从其社会内容来说,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在这一变迁和过渡过程中,工业化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而经济...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是社会各领域渗透着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处处体现民主与公平原则,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具备现代思想意识的美好时代.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线索看,现代化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发展的第二阶段;从社会发展的时代看,现代化是由前工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第二阶段,两种划分存在着对应关系,实现现代化就是全面实现工业化,也就是完全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本文对青岛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及如何率先实现现代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是跨市民社会、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的一个不纯粹公、也不纯粹私的中间体.在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的进程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逐渐融合,标志着以批判和监督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公共领域衰亡了.以公民社会为底蕴和后盾,现代公共领域的培育与提升对我国政治现代化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公共理论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公共理论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公共理论而言的,它是一个不断对传统公共理论加以改造更新使其在功能上不断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是跨市民社会、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的一个不纯粹公、也不纯粹私的中间体.在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的进程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逐渐融合,标志着以批判和监督功能为主要特征的公共领域衰亡了.以公民社会为底蕴和后盾,现代公共领域的培育与提升对我国政治现代化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源配置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选择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主体有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的公益组织,三者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结构关系,形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三维模式,这也导致公共管理的社会定位从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向政府管理与非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和公共管理领域中新型的分工、互补、整合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构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儒家传统的"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天下为公"导致"天下为私";抑制个人私欲的"以公灭私"导致"假公济私";将公私等同善恶的"公私对立"导致"公私两无"。在时空变迁和语境置换之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视"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儒家传统的公私观需要转化为"尚公重私",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民主国家普遍的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建设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其宗旨是塑造社会的公共精神,社会公正是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之价值核心.为此,大众传媒应着力于促进人权发展、限制公共权力、增进人民幸福、维护社会公平,并将重点放在培养社会公众特别是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的政治能力方面.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的日益分化,对现代公共治理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契机。现代公共管理者们需要在日益复杂的公共场域中寻求民主与效率的均衡点,而传统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途径无法满足这种全整性的治理要求,为此我们需要探求思考公共治理的新视角,为协调和统合日益分化的公共生活提供指引。从共识如何达成这一视角来理解和分析现代公共治理的实现途径这一问题,这是现代民主政治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共同和谐发展必须要正视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本身亦即政府内在的价值追求。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由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传统政府体制的束缚,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偏弱,现阶段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必须通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历史上的舆论传播形式,运用传播学理论,历史纵向地回溯先秦时期与秦汉以降封建社会的舆论传播形式,揭示舆论传播形式的合理性与文化繁荣度和社会稳定性的主面关系。认为:君主虚己纳言、郑人乡学议政、学派以论治世,是先秦时期多渠道的舆论运动形式;防民之口与君臣谏纳、君主微服私访与窒阻下情上达、民间横向清议与官方粉饰太平,是秦汉以降封建社会的舆论运动形式。舆论传播以思想意识的运动力量曾经促动了社会矛盾走向激化,成为封建王朝更替的诸多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追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分层结构 ,以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相对应和相适应。西方社会自近代发生产业革命以后 ,劳动者的层次结构伴随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完成了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劳动者层次结构的变化 ,反过来巩固了产业革命的成果 ,推动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 ,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对这一历史过程分析 ,可以看到 ,劳动者层次结构由传统的固定僵化模式向现代的非固定的灵活模式转变 ,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 ,成为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我国目前也只有根本上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 ,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公报》是晚清时期重要的大众传媒,其广告以丰富的内容为人们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对这些广告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看到,当时城市居民新的生活理念开始出现,并形成对传统心理的嬗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新气象,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考察这一问题可对今日社会的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与社会学的关系,以及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分析了社会对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从市民的教育价值、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强调了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体现,提出了基于社会价值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公共精神是人类自古就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涉及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生成,公共精神正逐渐成为分析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范式。文章提出公共精神是人类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公共精神是人类理性的公共运用、公共精神是人"类"意识的伦理表征等三个观点,以进一步理析公共精神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20.
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获得社会及民众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和表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尤显重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舆论场,政府的公信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基于此,结合网络舆情和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可以在理念、机制、法律、规律认识、方向引领等方面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