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涛  蒿凤 《南都学坛》2008,28(1):1-8
经学在汉代的独尊地位是在适应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之后逐步确立下来的,受其影响,该时期的史学又有新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经学的濡染和熏陶,治经儒者的作用和贡献,都显得尤为突出。其中,儒家经学和史学有着相互促动、相得益彰的关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学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2.
四言诗发展到汉代,受经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汉代经学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初创期、昌盛期和衰落期。汉代四言诗的创作则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主流作家的四言诗,一个是民间歌谣的四言诗。经学与文学的互动,使主流层面的四言诗与经学的关系经历了从疏离走向依附再回归疏离的发展过程。主流层面的四言诗整体上呈现出一面是经学化、一面是边缘化的双重发展特征。民间歌谣四言诗则相对比较疏离于经学,受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衍化出的汉代经学延续了三百多年,是此后汉代士人具体生活的思想文化环境,其对汉代辞赋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汉代辞赋创作的阶段性特点,与汉代经学发展的阶段性存在着内在联系;汉代辞赋所表达的政治理念与汉代经学所承载的儒家政治思想相一致;汉代儒道互补,影响及汉代辞赋家对个人出处以及人格理想追求的思考,西汉中后期至东汉中前期儒家人格思考意味颇重,而东汉中后期至汉末,道家人格思考则有渐趋强盛之势.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研究,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已有百年历史,研究队伍可谓庞大,研究著作可谓层出不穷,但同时也不断彰显出其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的核心问题就是古代文论研究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大都以西方学术界所界定的纯文学范畴作为参照,致力于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材料中,清理出一条古人对文学从缺乏自觉到产生自觉,从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念到审美中心主义的文学观念的发展线索.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上述问题的研究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论的实际,古代文论的创造者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探讨西方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学问题,而是将其与文化、生活、个人等结合在一起予以论述.既然如此,倘若坚持所谓的纯文学理论的立场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早期文论,就必然会把许多资料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也就不利于发掘"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独特之处,反映不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真正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5.
经学是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建构意识形态霸权之后的特殊产物.两汉时期的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其中今文经学被汉王朝立为官学,设博士、置弟子员,优秀者可以依次入仕做官.经学借着政治的力量得到广泛传播,直接将经文与现实政治相结合,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从而形成了学风活泼、议论合时的风格.在经学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从经学大师的"参政"、"议政",还是从经学的内容与学术特点来看,都与稷下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经学是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建构意识形态霸权之后的特殊产物。两汉时期的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其中今文经学被汉王朝立为官学,设博士、置弟子员,优秀者可以依次入仕做官。经学借着政治的力量得到广泛传播,直接将经文与现实政治相结合,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从而形成了学风活泼、议论合时的风格。在经学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从经学大师的“参政”、“议政”,还是从经学的内容与学术特点来看,都与稷下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汉代今古文之争 ,是经学内部之争 ,它们对文学的影响可以分疏 ,但更应统观 ;作为一种与时变化的学术 ,经学与儒家思想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既有相同的一面 ,也有不同的一面 ,因此在通观中更应有分疏 ;汉代经学虽然强调文学的政教功能 ,但汉代文学并没有沦为经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8.
在经学昌盛和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奠基的汉代,因以经治国和通经致用的需要,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经学还以其激烈的内部纷争和独特的传授方式,影响了私学教育。经学不仅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发展,而且使私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风和师生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文字是汉代经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清末形成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理论的基础就是今文、古文的字体问题.汉代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学者都对文字进行了积极的整理,每一次文字整理都对经学研究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经学研究也对文字整理有积极的影响.我们通过汉代的文字整理可以观察汉代经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情况,也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理论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两汉是我国古代经学全面确立时期,也是经学获得繁荣的第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经"是对于一部分儒家典籍的专指与特称,"经学"则是以诸经为对象的阐释、考辨、研究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是始见于汉代经学史的两个不同派别或学术系统,两者的各自发展和交互论争贯穿于两汉,也影响到后世。两汉四百年经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成绩在于保存和整理了一批重要的儒家经典,贡献了一批有多方面学术价值的经解、经注,并在治经的若干原则、方法上形成了"汉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成熟于春秋战国之际,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由于缺乏现实功用性,故未能获得官方政治哲学的地位。秦的统一,成为儒家思想历史地位陡然上升的历史机遇,儒家思想成为秦王朝官方政治哲学的组成部分,此后几经变迁,至汉武帝时最终上升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论以求善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但随着儒家思想自宋明理学起的变迁,中国出现个体意识觉醒的倾向,随之带来文学审美价值以个体人性意识为中心向求真的转变,与西方文化形成的西方现代文论以求真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判断趋同。于是,伴随着20世纪初的西论中输,中国文论自身在求真的价值基础上与西方文论快速融合,出现中国现代文论的历史性初构。  相似文献   

13.
汉代为传统儒学发展和演变的关键时期,比较东西两汉的儒学不难发现,王莽改制后两汉儒学风气存在着理想主义向理性行政的转折。西汉儒学鼓动着理想主义的复古热情,最终导致了王莽大规模的复古改制,这是西汉儒学理想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但是由于王莽改制的失败,儒学理想主义受挫,随着东汉光武帝理性行政的推广,东汉儒学呈现出向现实主义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重新梳理、评价周秦两汉儒学的流变是民国学界超越经今古文之争、重建中国文化的题中要义,儒道抉择与孟荀分野,今文学方士化与改制学说成为各家判定秦汉新儒学“变质”抑或“发展”的关键。胡适认为秦汉新儒家是儒、墨、方士的糁合物,逐步宗教化,郭沫若视之为完全变质;钱穆着眼于宇宙论与人生论,认定秦汉新儒家是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重要枢纽,董仲舒改制学说却误入歧途;顾颉刚认为董仲舒沿袭阴阳家系统理论提倡公羊改制,旨在彰显汉朝功业;蒙文通融会秦汉新儒学的革命精神与制度设计,以实践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考察民国各方学人阐释“秦汉新儒学”的分合,揭示民国学术的多元流变与各派学人的学术旨趣,当可展现沟通中西新旧的多种取径,或能在现代知识与学科体系中建构中国文化义理、制度与历史事实的有机系统,实现“能尊而有立”的文明复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战国末年至秦朝法治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历史必然和内在逻辑,阐述了法治走向极端后开放性道家的治世思想成为汉初统治者的必然选择,解剖了西汉中叶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归宿及其儒术凸显的根源.从而揭示了秦汉之际儒、法、道三家在治世中呈现递嬗现象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西汉在没有罢刺史、置州牧之前,御史中丞与刺史存在着统辖关系,罢刺史、置州牧后,这样的统辖关系就不存在了.东汉虽然再度罢州牧、置刺史,却没有恢复御史中丞与刺史之间的统辖关系.因此,东汉的御史中丞在平时已经没有了"外督部刺史"之权.  相似文献   

17.
两汉统治者都有意识地注重对大臣们进行忠君理论的宣传和灌输,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西汉紧张的君臣关系大大削弱了大臣们对皇朝效忠的决心,以至于王莽轻易代汉;而东汉在宦官和外戚专权的危难之际,却有很多忠臣勇于赴汤蹈火,为皇朝的延续作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兴不同于比。由于兴的存在,使意象获得了独立性,也就获得了无可比拟的丰富性。而汉儒的诗学理论由于其政教中心的性质,把兴等同于比,取消了兴的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了汉诗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9.
从秦汉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以后 ,国家政权成为汉越互动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作用并不亚于中原汉人南迁带来的民间文化流动所造成的影响。国家政权通过构筑国家政治体制 ,不断支持以华夏———汉文化为代表的国家正统文化的扩张 ,促使南方百越逐渐走向涵化 ,最终导致汉文化在南方原百越活动区域取得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学者们 ,将视角拓展到学术史、考古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等领域 ,呈现出一种多学科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 ,新世纪伊始 ,学者们对未来中国文学研究作了重要讨论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