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体验有四个特性:情感性、直觉性、整体性和创造性。体验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只有在情感中才能有体验。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直觉的,它在情感上发生于理性的审美判断之先。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客体方面,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作分解地从关系和联系中进行体味。其二,在主体方面,审美主体以知、意、情统一的主体心灵投入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建构,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向的建构过程。审美体验通过建构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从创作心理学看 ,作家的创作情感活动是一个由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的转换过程。探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中的这种情感活动 ,即储存在曹雪芹记忆中的过去 ,由于时空的距离 ,使他能够在平静中重新唤醒 ,再度体验过去曾经留在心灵深处的感情印迹 ,而正是这种唤醒和体验调动起他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从而使自然情感升华到对人生宇宙、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的领悟 ,完成了从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散文翻译应以原作审美情感的迁移为核心,这一过程可表述为情感判断、情感体验、情感迁移的线性序列。情感判断着力于体察原文中审美意象系统构筑的意境和含蕴的情感;情感体验过程中译者以虚静为前提,移情为中枢,了悟为目的;译者最终通过情感迁移在译文中再现原作情感。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散文翻译中的审美情感迁移问题,并提出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情感的关注是舍勒思想的一大特征,也是舍勒分析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运用舍勒情感现象学的理论,对卡森·麦卡勒斯的作品《神童》进行分析,能够清晰地洞悉少女弗朗西斯的烦恼与困惑,体验其微妙的情感变化:在练琴过程中从高层次情感的满足到片面地追求结果。当其行为与价值的方向产生矛盾时,就阻碍了爱之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情感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重要维度,然而身在异乡的他们却面临着普遍的情感困局,空间迁移所带来的受排斥感和漂泊感,时间演进中的孤独感和迷茫感,成为了他们情感体验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可“移动”的特性与农民工的“流动”生存现状碰撞,从情感认同的建构、情感生活方式的形塑两个层面推动着他们的情感适应过程。新媒介的接触、使用与消费,不仅建构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情感资本,新媒介自身也可以作为一种情感资本,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城市融入进程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7.
航海、捕鲸是美国独立以降的重要文学议题,与美国边疆拓殖的国家观念共为唇齿。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更是其中的经典,是作者早年远航太平洋的文学想象,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洋的沉思冥想。尽管梅尔维尔曾对西方殖民者的卑劣行径大加挞伐,但其小说也不免带有鲜明的殖民色彩,而梅尔维尔本人也没法洗脱为美国商业扩张和建构太平洋帝国鸣锣开道的嫌疑。《白鲸》以打造商业帝国为题中之义,顺应了美利坚民族展拓疆界的时代诉求,颠覆了超验先哲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三层稳态,梅尔维尔实际上充当了美国殖民者资本扩张、收编太平洋的帝国喉舌。  相似文献   

8.
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校德育低效与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关。要从提高教师情感素质、了解当代大学生情感倾向以及在德育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几方面努力以增强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学习者情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在智能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情感分析提供了新契机,有助于实现智能化情感识别与干预。在理论方面,学习者情感分析的理论模型经历了从情感分类模型到情感维度模型的发展,体现了对情感的认识从离散到连续的转变;在实践应用方面,实现了从学习者情感状态智能识别到情感个性化反馈与干预,进而提供智慧情感支持服务。随着智能化情感分析逐步从教育研究走向开放实践,通过精准化诊断、过程性评价以及个性化建档,可以为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过程及助力教学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了二战前后的“东方小说”,多围绕英国人在英属殖民地的险恶经历展开,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和旅行书写特征。《褐衣男子》中的“帝国凝视”赋予白人殖民者绝对的权威性和优越感,同时又“他者化”非洲土著。但是东方想象、“他者”镜像以及殖民话语权威,却在《他们来到巴格达》中被巴格达的多元混杂空间中打破和消解。这些差异与阿加莎多年殖民地生活和工作经历有关,也能从中看出她对帝国殖民扩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同质化时代下的情感体验设计——以移动通讯终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产品已不仅仅是功能的载体,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人们对产品精神方面的需求越发强烈,设计追求的目标也在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消费者心理产生共鸣的情感体验需求。通过对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分析在设计中刺激物对情感反应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将其运用到情感体验设计的过程中。认为,情感化设计中情感体验指数较高会对用户心理感受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代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的早年回忆《从家乡到美国》将语言习得作为线索记录了自我的成长经历,其中生动展示了语言习得与文化身份建构的关系,是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鲜明个案。文章试图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作品中展现的语言习得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语言习得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中经历的顺应、融合和超越过程,从而为语言习得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实际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情感作为一种介入社会再生产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曾发挥了显著的动员功能。歌剧《白毛女》源于鲁艺文艺工作者对流传在民间“白毛仙姑”传奇故事的革命化重塑。文艺工作者在对其重塑过程中,将其中的个体性情感冲突转化为民众对压迫者的集体控诉,并用仇恨和共情消解其中的爱情元素,将情感指向从白毛女的个体复仇转向社会体制的重构。这一重塑,使得“白毛仙姑”到歌剧《白毛女》的情感模式发生了本质改变。《白毛女》的广泛上演焕发出巨大的情感动员功能,不仅重塑了民众的情感结构,还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情感动员价值,具有深刻的情感史意蕴。  相似文献   

14.
《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力从后殖民的角度 ,重新探讨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伟大浪漫传奇剧《暴风雨》的现实文本意义。围绕种族、性别、他者等后殖民关键词 ,就剧中故事发生地的历史依据所体现的殖民主义象征意义、剧中代表人物蕴涵的殖民话语中东方主义思维方式、被歪曲表征的被殖民者形象、后殖民语境下被殖民者的悲哀四个层面探讨《暴风雨》的殖民主义主题。揭示了普洛斯彼罗代表的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虚伪的一面 ,指出它在殖民时代所蕴涵的殖民者的霸权本质 ,透视了凯利班象征的被压抑的被扭曲的“东方世界”的文化起因。  相似文献   

15.
散文翻译应以原作审美情感的迁移为核心,这一过程可表述为情感判断、情感体验、情感迁移的线性序列.情感判断着力于体察原文中审美意象系统构筑的意境和含蕴的情感;情感体验过程中译者以虚静为前提,移情为中枢,了悟为目的;译者最终通过情感迁移在译文中再现原作情感.以<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究散文翻译中的审美情感迁移问题,并提出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略论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代表了学生情感发展过程的不同水平层次 ,它由学生外部情感体验的形成 ,到学生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 ,再升华至学生性格化的情感价值观的建构 ,体现了相互递进的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同时 ,它又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的历史新课程目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想象与情感设计是声乐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创作、演唱、声乐训练和表演心理素质的调节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歌曲《问云儿》是一首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典型艺术歌曲代表,只要演唱者从想象与情感体验到演唱诠释进行精心设计,就会将单纯的歌曲演唱真正提升为至臻完美的声乐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艺的情感本质认识,郭沫若在抗战史剧的题材处理中,特别强调了情感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题材处理的原则,即情感体验性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在他的抗战史剧题材处理中,普通生活情感体验、"革命受难"压抑性情感体验、文化战斗激情等情感因素对史剧题材处理有着重要意义,对他史剧的浪漫主义风格形成也起到了根本作用。对于这一原则,郭沫若在他的史剧创作理论中将之总结为"兴"的史剧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问卷形式对北航2008级理工科新生大学英语学习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数据表明,理工科新生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宏观性学习策略上和课堂形式上都对视听说具有高度的心理倾向,在学习题材上对人文知识具有高度的心理倾向,这些调查结果与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及文中简称《新要求》)中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相符,证明《新要求》所规定教学目标具有合理性和现实意义。研究还表明,理工科新生学习者高度重视课堂情绪/情感体验尤其是成就感体验。根据研究结果,文章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就编辑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感意识如:感染和唤醒情感意识、创新思维情感意识、学术情感意识、责任情感意识进行阐述,这种情感意识体验又会反过来对编辑职业认知产生影响,从而决定了编辑一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培养编辑主体健康、积极、稳定的情感意识,对提高编辑工作质量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