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特殊品位的文学雷猛发在考察作家经历与作品的关系时,可以发现一个文学的奇异景观,即作家生活中某些与众不同的经历,常常孕育出特殊品位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别开生面的一席之地。一、一般的工作经历作家是人,他有一般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必备的基础素养,是走入工作岗位前亟需提高的,也是各大高等院校在人文培养过程中需要补充和提升的一环。工作坊模式在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中广泛应用,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也有着较好的实施效果。本文对基于工作坊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优势进行分析,从工作坊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工作坊的师资配备、工作坊的课程建设、工作坊的课程评价建构等四个方面提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化背景和语言表现是体现作家个性的标志,作家应该摒弃“媚俗”与“媚雅”的束缚,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皈依于自我的精神家园,不断在人物的塑造和意境的开拓上,创作出读者喜欢的作品。面对热闹、新奇迭出的文坛,作家们应该持有一份细水长流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4.
设计工作坊教学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体验式课程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通过群体创新激发来产生创造力.为了探讨在设计工作坊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群体创新力,对创新环境的营造以及创新激发形式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回顾三次工作坊,总结得出了一套以Design Thinking为设计思想的工作坊实施流程,并认为良好的群体创新环境,合适的群体创新激发形式以及恰当的设计工具,可以保证工作坊高效快捷进行,更好地激发工作坊期间群体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出发,着眼于作家创作心态的演变历程,对比论述了川端康成和贾平凹忧郁气质的成因和他们坎坷的人生经历对创作的趋同性影响,并结合作品从禅宗的角度分析了两位作家创作上的得失,最后探讨他们在创作上走向低谷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约瑟夫·海勒和库尔特·冯内古特同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二人在人生经历、创作题材、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位作家都在二战中饱受战争创伤,战后又不约而同地在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和《五号屠场》中塑造了同样受到战争摧残的主人公约塞连和毕利·皮尔格里姆。通过回忆,约塞连和毕利平复了创伤,两位作家也通过写作走出了阴霾,为自己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40~60年代的小说创作看作一个整体,认为其中贯穿着一条明确的“罗亭路线”,即“罗亭”式人物的形成、确立和终结的过程,反映出作家对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的认识发展。同时,从作家的阶级立场、经历和艺术个性,从俄国社会和文坛的背景等方面的动态把握中来论述屠格涅夫小说创作中的“罗亭路线”。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新闻记者中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作家。西方国家犹甚。本文试图通过海明威从记者到作家的经历,剖析其“电报体”文字的形成过程,来解释这种现象,说明新闻工作的“训练”对一位作家的成长是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9.
堀辰雄是日本昭和初期著名的新心理主义作家。他一生经历坎坷,不断经历挚爱之人的离世同时自身也饱受病痛的折磨,这些经历促使他直面死亡、思索人生的意义,也成就了他“生、死、爱”的人生和文学主题。本文将结合堀辰雄的人生经历和不同阶段的主要作品,解读其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学中的自主意识经历了觉醒、展示、高涨、迷惘的发展过程,陕西作家的创作忠实地展示了包括作家自己在内的文化人的自主意识。无奈的流浪,痛苦的回归,是这个过程相反相成的双重变奏。陕西作家的创作既是新时期文学诞生以来作家表现自主意识的总结,又是另一个新的开端。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也有困惑。  相似文献   

11.
设计学科各专业的教学过程,对教师而言,既是传授专业技能的过程,更是思想价值的引领和开发学生各项能力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既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创意实践工作坊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工作坊模式在设计教学中的建构策略,作为突破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方式,对于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知识自我构建能力,以及为社会培育可用之才都是一种有效地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虽然对其文学创作有直接影响,但是,一个作家的性格,才是决定作品具有独特的作家自我风格的核心要素。丁玲是一个乐观浪漫的人,她早期的作品都有其浪漫主义性格的投射,处处透露着浪漫主义的浓厚气息,具有追求个人理想的浪漫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的小说以“疼痛”作为其创作的母题。主要原因在于作家童年经历过的“文革”对作家的心理产生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家族史的断裂,更使得作家产生了一种漂浮感和没有故乡的疼痛感。毕飞宇没有沉溺于个人的痛苦之中,而是将个人的感受转化为对人本身的客观关照,把自己和他所关注的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极力书写当世芸芸众生的“疼痛”,反映他们的不甘和时苦难命运的抗争。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感受是作家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具体阐述了作家艺术感受过程中先后经历的生理感觉、艺术知觉、审美表象三个心理阶段及各自的特点,指出艺术感受过程,正是创作主体在上述三个心理阶段的层递运演中心理功能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5.
《落地》是美国华人作家哈金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家从多元视角,以纽约新中国城法拉盛为背景,用十二个短篇故事展现了底层美国华人生活的各种经历,贯穿全书的是美国华人的离散情结和挣扎着追求美国梦的迷失与希望。  相似文献   

16.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中人物原型,是由于受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动机的影响、受作家生活经历影响、受作品情节拓展的影响和受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规律的影响所致。这亦是一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肖洛霍夫与大冈升平两个作家对战争题材进行了开拓创新,分别经历着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洗礼、磨难的两个主人公在战争进程中具有不同的自我抉择和历史作用,不同性质的战争对于主人公的行为方式、精神性格有不同影响和制约作用。两个作家以各自内涵不同的人道主义思想观照了人在战争中的悲剧性命运及其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艺术感受是以作家的感知和体验为基础,以情绪和情感为动力,以想象和幻想为主要方式的一种直观而又富于理性的认识活动。作家的艺术感受过程一般都经历生理感党、艺术知觉、审美表象三个心理阶段,它是强大的主观性与现实的客观性碰撞而发生的心灵火花。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的英国小说高继海80年代英国小说的一个总体趋势是回归传统。不少作家认识到现代主义美学过分强调形式和主观经验的局限性,发现传统小说宽阔而灵活的形式能包容不同社会环境里的新事物和新的矛盾冲突。在经历了小说形式的各种试验后,许多作家恢复了传统小说中...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文学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探讨了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家,作品题材等问题。由于美国华裔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使得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备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这一特点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