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鲁迅先生对诗歌一向自称为“外行”,还说不喜欢作新诗,也不喜欢作古诗。其实他在这谦逊的态度之中,却隐藏着对诗歌高度的热爱:他从诗的创作到诗的理论,有着多面性的活动;特别是他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是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构成部份,与他一生文学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始终是面对现实。鲁迅先生的诗论与诗评,是他认识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一个方面。他不是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家,也不是自我陶醉的诗人。他的诗歌活动,也可说是整个文艺活动,是出自爱国主义的热情与改造世界的抱负,如他提到他最初论诗的意图:“‘介绍波兰诗人’,还在三十年前,始于我的摩罗诗力说。那时满清宰华,汉民受制,中国境遇,颇类波兰,读其诗歌,  相似文献   

2.
喻大翔所作的同济诗传<舟行记>体现了他对诗歌形式的重视.他注重诗歌的视觉形象,将图像参与到诗意的建构之中.他利用汉字的象形功能,结合西方具体诗的特点,创作了极具形式感的"象形诗".他还采用摹写的方式来抒写历史中的人和事,并带来了诗歌从形式到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霍普金斯的创作风格突破了十九世纪末那种空泛靡丽的传统,体现了二十世纪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为二十世纪初一些致力于诗歌革新的年轻一代诗人提供了诗歌艺术创作的新模式。本文着重论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特点和贡献,探讨了他的诗歌晦涩难懂的原因;同时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比较。文章还对他的代表作长诗《德意志号沉没记》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4.
彝族作家李骞用25年的时间坚持诗歌写作,其诗集<快意时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在诗歌写作中的艺术追求:以执着的精神坚守理想,以豪放的姿态追求快意,以率性的情感表达和创造美感.他的诗歌还可以透视出他灵魂世界的另一个侧面——在诗人与非诗人之间、世俗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与沉浮.  相似文献   

5.
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骨干人物。他不仅撰写了大量的白话新诗,还积极探讨诗歌理论。蒲风诗论在其诗歌创作中有着完美的演绎,既贯穿着"捉住现实"的精神,也不断地创造着诗歌的新形式。他以自己丰厚的诗歌创作实绩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增添了光彩,也为新诗走向大众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全福教授是蒙古族当代著名学者,蒙古诗歌研究是他的主攻方向之一,其相关著作有《〈诗镜〉诠释》、《文韵论》、《蒙古诗歌学》、《蒙古诗歌理论研究》等,此外还发表了五十多篇蒙古诗歌评论和研究论文。他通过上述研究,系统地探讨了蒙古文诗歌的形式、格律、韵律、节律、语言特色和艺术发展规律,构建了以民族特色见长的、开放的、流动的蒙古诗歌理论活态体系。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之诗歌,是其思想和行迹的记录。早年的刘师培,投身革命。他曾更名光汉,是与光复会“光复汉族,还我山河”的宗旨相合。而其当时发表的大量诗作,则多宣扬排满的主张。当然,作为民族革命的理论基础,“国粹”之说在他的诗歌中也得以弘扬。嗣后,刘师培首鼠两端,投靠端方,其诗歌则反映了他叛变的思想动机。而刘师培在诗歌中,也抒写了其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所在,当然还有他没有公开宣示于人的学术评价,包括对自我的评判,这或许更接近其真实的想法。阅读刘师培之诗集,更可以体会刘师培的诗学宗趣和诗歌风格。再通过梳理他与诗友之间的交谊赠答,判断其在晚清众多的诗歌流派中受湖湘派和同光体的影响,从而确定刘师培在近代诗坛之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诗歌,在几度改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占据着古典诗歌部分的重要位置。在我们学习鉴赏古典诗歌时.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如此重要。这除了其丰富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还在于,李白为了完美酣畅地表达他强烈的主观色彩,说具体点.也即他一生中存在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  相似文献   

9.
勃朗宁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创作技巧。他不仅将反讽作为一种微观修辞技巧,更将其作为一种诗歌结构原则,运用在诗歌的整体构思、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宏观层次上。以他的爱情诗为例,他通过戏仿西方经典神话,揭示女性无法自主的命运悲剧;采用复调叙事结构,以男性独白者内在的残忍颠覆其外在的自我形象;通过两极因素对比凸显女性的可爱之处。他还倾向于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对浪漫主义爱情观进行否定。只有理解勃朗宁的反讽技巧,读者才能揭示其诗歌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鲁迅宣称“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入手,分析了他的诗歌趣味。指出他并非不喜欢诗,而是有其评价诗的独特标准。除了强调“真诚”与“深切”外,他的诗歌趣味还与其人生体验和所受的诗学熏陶有关。因此,他对新诗的评价也与众不同,只有殷夫与冯至两位诗人得到过他的高度评价,他喜欢殷夫,是因为他赞赏殷夫的真诚和以身殉道的勇气,赞赏他“摩罗诗人”的气质;而他欣赏冯至,则是因为冯至对“真与美”的体验,契合了他的生存体验与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