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国民族地区新闻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全新的发展格局要求民族新闻教育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新闻资源,拓展民族地区新闻实践教学视野;深入挖掘民族新闻资源,造就民族地区本土新闻传播人才;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真正新闻精神的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2.
在回顾中国新闻教育8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基本特点,指出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在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的交融中,中国新闻教育应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发扬中国新闻教育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形成和确立中国独特的新闻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3.
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学习和扬弃的过程,也是产生新文化和建立新模式的过程。马华文 化建设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本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关系,丰富内涵、兼容并蓄、不断创 新。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因应当局的文化政策,或“救亡”、“抗争”,或“交融”、“创新”。 华文教育的文化适应互动性比较明显,将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适应与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中西并重、耶儒相合、《万国公报》更名、对中国传统习俗的尊重等方面,逐一分析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适应,又从他的著译探讨了他对于经世致用、西学、人文精神、文化通俗化以及复古思想等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笔者认为林乐知的文化适应既体现出他的传教策略,也表明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认识,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是其文化适应的目的,又是其结果。  相似文献   

5.
“95后”大学新生经历着双重文化差异的冲击: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转变以及从依赖性的家庭生活到独立性的宿舍生活的转变。对于面临的问题,除了大学新生的自我调试外,根据文化适应的规律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民教育思想必须以理性的自觉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改造和化本开新。历经数千年积淀,中华文化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线并涵括其他学派思想精神的博大思想体系,其整体本位、以人为本、天人和谐等理念品质蕴藏着丰富的当代公民教育思想资源。厘清其中的公民精神教育因素,使之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相对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教育思想的时代融合,对于推动公民教育的中国本土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与留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是适应文化转型的产物,它经历了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样三个历史阶段。同时,它也是推进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传统新闻教育模式“四偏重四忽视” ,已不适应新闻媒体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 ,改革势在必行。新闻教育模式应强化人文基础、注重文理渗透、补充经济素养、增设网络课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传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实施科学教育引发的激烈论争及影响,传统的治学方式对近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影响等,又透视出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教育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邮轮产业的战略性新兴市场。受2020年疫情冲击及近年来涌现出的诸多水土不服的发展问题,中国邮轮产业进入发展瓶颈期。从文化角度出发并考虑游客心理因素对中国游客邮轮行为的影响,对探寻中国邮轮市场本土发展路径,重新激发中国邮轮产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适应及文化认同理论,以参加过邮轮旅游的中国游客为研究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中国邮轮游客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文化适应策略对游客不同类别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文化认同通过文化自信对游客消费国际产品有消极影响。另外,避免不确定性在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对游客行为的影响中存在部分调节作用。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邮轮产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以及媒介融合趋势的日益加速,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新闻教育,都感受到了改革新闻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新闻教育改革过程中,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培养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其"记者意识";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解放思想,拓宽新闻教育的国际视野;顺应媒介加速融合及传播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2.
建国 5 0余年来 ,我国在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既经历了较大的曲折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有益经验 ,也有着许多值得吸取的教训 ;同时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 ,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闻学比较研究在我国学界开展得比较晚,关注的焦点在于中西方新闻学理论与方法比较。进入新世纪之后,学者们开始转向中日、中欧等相关国家与地区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如果从媒介交互视野中考证比较新闻学,在中国可追溯到孔子编撰的《春秋》,并在历代王朝的媒介中交互相传。到了晚清时代,随着西方报刊媒介传入中国,中外媒介产生剧烈交互,激发了中国资产阶级办报高潮,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民主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初年,中国媒介深受苏联媒介思想影响,直到中苏外交关系破裂而止。改革开放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出现了新的语境,媒介的学习与互补进入到了新的交互阶段。中俄"比较新闻学"应运而生,弥补了比较新闻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缺憾。《中俄现代新闻理论比较》中许多新论新说,丰富了媒介交互视野下的比较新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众多中国人移居日本并落叶生根,成了远离祖国的华侨华人。他们在适应日本社会文化、习俗的同时,始终怀有浓厚的中华情结,并试图努力保持、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这种愿望与努力随着居住年代的增长而逐渐薄弱,被日本文化同化则在所难免。笔者在日本对华侨华人被同化现象进行了问卷分析及社会调查,反映出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延缓华侨华人被同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 ,有些学者主张将“五四”以后的汉字离析出来 ,称之为“现代汉字” ,并以它们为研究对象建立现代汉字学。从汉字发展演变和纯文字学的角度来看 ,“五四”前后的汉字并无质的不同 ,将“五四”以后的汉字单独离析出来 ,称之为“现代汉字” ,理由不够充分 ;而作为“现代汉字学”研究对象的“现代汉字” ,应该包括汉字楷书全部发展阶段中的所有楷书字形 ,这也是现代汉字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从新中国新闻学的演进脉络考察其知识图谱,以探寻新时代新闻学及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路线图。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新闻学也经历了从人民新闻学到现代新闻学的变迁,学科理论的主轴从政治转向科学。与此相应,新闻学已从社会动员与政治运动的一整套有机经验,蜕变为正规化、职业化、学院化的新闻知识生产。如今,这一制度化并日渐内卷化的现代新闻学也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呼应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重思人民新闻学,超越现代新闻学,寻求守正创新的一种整体性方案——中国新闻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先秦时期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提出的“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的分析 ,较详细的地解剖分析了古代社会提出的四个教育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 ,提出了我国对现代教育进行改革的时候 ,一定要吸取古代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年代久远的思想对现代仍然有着重要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文化、社会体制和个人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新闻从业者现今并没有形成牢固一致的专业理念,新闻离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还有较远的距离.和新闻专业主义联系甚密的新闻传媒教育虽然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从新闻从业人员处获得足够的尊严和较高的评价,目前来看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加强新闻教育中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专业理念的追求,将是新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今为什么要提出“素质教育” ?因为素质教育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质 ,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 ,“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吸取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秀成果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 (德 )、“知” (智 )、“勇” (体 )、“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 ;书院之自筹经费 ,自定章程 ,注重因材施教 ,鄙薄标准化教学 ,强调道德气节的修养 ,突出师生的情感交流等等 ,使其容易形成相对独立的学风。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戏剧教育初期的学校教育改变了师徒传授的教育方式,20年代受“五四”新文化和西方戏剧教育影响初步形成了现代戏剧教育模式,30、40年代有鲜明的工具性特性,也产生了一些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