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樵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樵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所著的《通志》被列为“三通”之一,是一部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从南宋以来,历代学者对郑樵和《通志》都有所评论,但是分歧很大。前人主要是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郑樵加以品评,而对于他的史学思想却缺乏系统的评述。近来,史学界已经往意到对郑樵史学思想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但是全面地评价郑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得到八种莆田郑氏家谱与族谱。这八种郑氏家谱与族谱,分别零星记载了有关郑樵家世、生平、遗迹、遗物的一些资料,可以证实和补充郑樵研究的文献记载。这里,根据我们的调查,简略介绍各种族谱残钞本的内容,略评它们的史料价值,并着重介绍它们提供的关于郑樵编《灾漈宗谱》及其他方面颇有价值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郑樵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编著的《通志》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在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志》中阐述了郑樵的历史观点和方法,对后世的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了解郑樵的《通志》,对于今天研究史学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较全面地分析郑樵编纂《通志》的主客观条件。孔子以来的“会通”的学术传统,特别是《通史》、《通典》和《资治通鉴》对郑樵编纂《通志》有重大的影响;宋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积累为郑樵治学和著书上说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宋代福建繁多的科学成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福建莆田丰富的藏书,以及福建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郑樵编纂《通志》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郑樵一生潜心治学的志向,以及对治学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实践,即较正确地把握“博”与“专”的辩证关系,注重核实之法,富有学术批判和创新精神,是促使郑樵著成《通志》的主观条件。这些主客观条件对《通志》一书的学术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论郑樵目录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樵是我国杰出的古典目录学家,他的目录学思想蕴含着整体论、类例论、记录论、揭示论和目录学的学科地位论五个层面。郑樵的目录学思想和历史上伟大学者的思想一样,既有成就的一面,又有局限性。郑樵目录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文化的批判意识、书目实践和思想建构,正是这些来源构成了郑樵目录学思想的特点。郑樵不仅代表了中国目录学,也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学术,并观照着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南宋郑樵的《通志·七音略》是研究中国古代音韵学史的重要资料.郑樵讲,他撰写《七音略》,“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后来的研究者因此认为,《七音韵鉴》的作者是“胡僧”.笔者不同意这一说法,《七音韵鉴》的作者不大可能是“胡僧”,但郑樵所说的“妙义”,即唐末宋初出现的等韵学理论,却的确与印度的梵语语言学知识有关,后者正是通过“胡僧”传到中国来的.郑樵其他的一些说法是否正确也值得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7.
宋代郑樵《六书略》跳出许学圈子,从汉字生成的角度详细阐发六书说,第一个专章系统阐述兼书说,第一个用六书统领一切文字,开创了颇具特色的六书之学。郑樵依托金石文字对具体的汉字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郑樵对汉字研究的得与失为我们今日研究评价中国文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郑樵,字渔仲,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目录学家。他的父亲名国器,是太学生,病死在苏州。郑樵少年时代和他的堂兄郑厚(号景韦)住在越王山下(今白沙宝洋附近),后来迁居夹漈山。郑厚住在溪的东面,人称他为溪东先生。郑樵住在溪西瑞云潭,人称他为溪西先生。他自己也称“溪西遗民”(《四库提要》作溪西逸民,误),溪西有夹漈草堂,就是他读书和著述的地方。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寂寥。他说:“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  相似文献   

9.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一生勤于著述,涉猎诸多领域,《通志》是其代表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郑樵的学术思想。其中,《通志·总序》是一篇比较有名的学术思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通志》的"总序"着眼,可探讨郑樵的史书编纂思想,论其得失优劣,成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0.
郑樵《诗辨妄》的主要成就是否定《诗序》为子夏作 ,对《诗序》作伪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指出 :“作《序》者有可经据 ,则指言其人 ;无可经据 ,则言其意。”及依据谥号来确定美刺。他还从来源、史实、语言、《诗》的命题方法等角度作了辨伪工作。此外 ,郑樵反对以美刺说《诗》 ,从音乐的角度解释风、雅、颂 ,并注意结合诗歌的特点来分析批评《诗序》的美刺说。郑樵的观点得到了朱熹的充分肯定 ,故《诗集传》不录《诗序》。《诗辨妄》动摇了《诗序》的权威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诗序》强加于《诗》的封建说教 ,为正确地理解和研究《诗》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 郑樵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有八十五种,其中《通志》尤其著名。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通志》是综合诸史而写成的纪传体通史,史料丰富,规模宏伟,纪载了从三皇五帝到隋朝的历史。它和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古典史书。近年来研究阐述《通志》的文章比较多,本文另辟途径,仪就郑樵在史学上的贡献这个角度发表一点看法,以求教于贤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学术以史学为最发达,中国古代学者以史家为最众多,这其中治学最勤奋者当推郑樵,著述最丰富者也当推郑樵。郑樵字渔仲,号夹漈,自称溪西遗民。宋福建路兴化军兴化县霞溪乡广业里(今福建莆田县白沙乡广山村)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他是南宋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八百多年来,郑樵的名字是和他  相似文献   

13.
一、郑樵的生平和治学精神郑樵,字渔仲,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目录学家。他的父亲名国器,是太学生,病死在苏州。郑樵少年时代和他的堂兄郑厚(号景韦)住在越王山下(今白沙宝洋附近),后来迁居夹漈山。郑厚住在溪的东面,人称他为溪东先生。郑樵住在溪西瑞云潭,人称他为溪西先  相似文献   

14.
郑樵,字渔仲,号夹漈,福建蒲田人,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学者。郑樵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发愤读书,辛勤笔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述可考者达九类五十七种。他最杰出的成就首推《通志·二十略》,曾自称为“总天下之大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此言虽甚自许,但《通志·二十略》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献学思想,在总结前人文献整理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比较全面地建立起了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规模,为文献学的建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是杰出无疑的。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研…  相似文献   

15.
郑樵《通志·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6.
郑樵以其所撰《通志》一书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治史学以“会通”、“求实”、“直笔”、“斥妖妄”等为宗旨,对史学领域诸多问题都作出了独特的阐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优良传统。但有些观点也失之偏激,或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7.
程俱与郑樵是宋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总结图书馆工作 ,揭示图书馆学思想。无论《麟台故事》还是《通志·校雠略》都是当时图书馆学最重要的著作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标志着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体系的初步形成。通过分析宋代图书馆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比较二人的图书馆学思想的异同 ,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通志.乐略》中,郑樵基于当时文人对古代诗乐所取的重文学而轻音乐的态度,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了"声贵说"这一犀利观点。他从音乐与义理、文学、古题名这三方面的联系来论述,提倡诗乐应以音乐为重,以期恢复自《诗三百》以来"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郑樵《通志&#183;乐略》中所体现的“会通”思想和“编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在《乐略》中郑樵对《诗经》之乐重新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20.
章学诚对郑樵校雠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章学诚对南宋郑樵校雠理论的发展 ,其要有三 :一、扩大了“校雠”的范围 ;二、将郑樵剖判学术流别的思想上升到“校雠”之根本任务 ,并提出“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系统思想 ;三、完善和丰富了实现“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这一校雠之根本任务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