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剖析,可以进一步明晰孤独意识的概念。作为人类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孤独意识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基于这样的哲学思考,可以探寻到孤独意识的两个主要成因(即主体精神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冲突、主体超越意识与其超越有限性之间的冲突),深化对孤独意识积极意义的理解:孤独不仅是人际的重要补充,更是人类获得幸福与成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从咏鸟赋看汉赋作家的文学自觉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作家的文学自觉历程是漫长的,这种自觉意识在西汉已经出现。如果从创作主体的视角来分析,则西汉咏鸟赋反映了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东汉咏鸟赋体现了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强化;而建安咏鸟赋说明文学自觉性的真正成熟。所以魏晋文学自觉的形成,是经过汉代作家几百年的努力才达到的。  相似文献   

3.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日本学者铃木虎雄首倡的“魏晋文学自觉说”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论断,而鲁迅先生接受这一说法本是一种有感而发,虽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启发性,但是不能把它上升为一种文学史规律性的理论判断。“汉代文学自觉说”是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一个有力挑战,从汉魏以来“功利主义”与“文学自觉”、汉人的“个体意识”与抒情文学的关系来看,促进汉魏以来中国中古文学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秦汉社会制度的变革、文人阶层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文化心态,以及他们对于文学的基本态度。以此为基础,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到唐的中国文学的演变轨迹。“魏晋文学自觉说”不能全面地描述中国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它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因而在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中不适宜使用“文学自觉”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六朝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重要一页,无论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主体意识作为六朝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觉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意识.如果我们把文化从广义上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问题,那么文化的主体意识则是人对自身价值及其生存意义的一种自觉认识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正处在山水诗田园诗正式问世的前夕。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实际上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探讨这个问题,对于了解中国山水文学的成型过程及其特性,将是有益的。一中国作为一个宗法性的农业社会,人们和大自然似乎早就有着天然的联系。但自然景物却直到魏晋以后产生的山水文学里,才从配角跃为主角,成为艺术表现的独立对象。山水自然要成为文学的独立题材,其前提是它先要在生活中成为人们审美观照的独立对象,而魏晋正是人们日益自觉地展开对自然美的观赏活动,登山临水蔚成风气的一个时期。当时的人们在  相似文献   

6.
杨冬晓 《理论界》2011,(12):85-88
"文学自觉说"是个产生于"五四"时期的古代文论概念,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从未停息过。学者们形成了"汉代文学自觉说"和"魏晋文学自觉说"两个主要派别。而到了新世纪,又有学者认为,"文学自觉说"毕竟是个西化的概念,借用到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中,也许本身就不存在合理性。本文就这些派别的观点与论据进行梳理,以期得出有建设性的概括和结论。  相似文献   

7.
毕生专心致志从事伟大事业的任何思想家必定都有一个根本的问题意识,或者要追求的根本目标,马克思也不例外。研究马克思的法律思想,慎重的做法就是不能把法律问题与他的更广阔的问题意识分裂开来。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了解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最为关键。通过对该文本的仔细阅读,提出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批判现实的苦难世界,摆脱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  相似文献   

8.
屈原孤独感的产生来源于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孤伟超拔的个性特征,及其自我实现生命力量的严重受挫。他欲借助文学这种载体来拯救自己的孤独,但最终没能“得救”,而是以自沉汨罗江来宣告自己孤独历程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生态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生态文学批评应当在正视当前人类生态危机的前提下,树立家园意识与理论自觉,引领人们构建自觉的生态意识和健全的生命品格。生态文学批评从人的生存状态去理解、解读文学文本中对于生命权利的肯定,关爱宇宙进化和自然生命状态,反思现代性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意识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精神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自觉认识,文化意识包括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有先进、落后与腐朽之分,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意识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文化主体自我意识的空前增强、文化意识冲突的复杂和激烈、全球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等方面。这些特点要求我们重视和培育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文化意识,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倡导和鼓励创新精神、强调现实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从世界眼光看待全球化的进程等方面。对这些内容的自觉追求,是我国文化选择的方向,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刚刚过去的这个世纪是我们民族纳入世界大潮的世纪。从传统的木乃伊般的古中国大梦中醒来,真正意识到生命存在的全部尊严、理性、良知、欢乐和痛苦,真正在魏晋、晚明等民族和个人的黑暗而残酷的挣扎中冲破了存在的依附罗网,真正意识到人的自觉和解放。尽管梦醒后的痛苦是深重的,尽管中国人个人的自觉少有自觉到“不自由、毋宁死”的目的,但中国人以“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和最大代价前仆后继寻求了整个世纪,中国人在各个方向的努力失败了而依然在努力向往人的解放和国富民强。无论是启蒙还是救亡,我们都是为了民族和个人进入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何光顺 《江淮论坛》2006,(6):157-162
魏晋南北朝向以“文学自觉”著称。其实,该时期的“文学自觉”同时也是“文学的反自觉”,文学的分体合流与返本合源在该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中都有重要体现。追溯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嬗变轨迹及历史背景,并以“玄言诗”为个案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即可看出“魏晋文学自觉”说存在的某些偏颇,“魏晋文学反自觉”说的纠偏性补正,以及其后魏晋文学“自觉/反自觉”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它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雅士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一、"人的自觉"体现的人文精神从汉末到魏晋,频繁的政权更替和不安定的政治局面使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精神危机,魏晋时期儒学开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朝妇女婚姻散论李聪赵志坚魏晋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时代,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妇女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了高度的婚姻自觉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追求情爱,率真自然魏晋南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思想上极解放的时代,妇女们大胆地...  相似文献   

15.
魏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自由、最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时代思想的多元化极大冲击封建传统思想,打破儒家大一统局面,为魏晋妇女走向自由造就难逢的契机。魏晋妇女生活上追求自然主义,人格上追求个性主义,在爱情、婚姻和生活方面表现出强烈、浓郁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 ,人生无常 ,儒学衰微 ,玄风大盛 ,多种因素交互作用 ,引发了魏晋士人对人生的思考 ,促成了他们生命意识的觉醒。从《世说新语》所载材料可以看出 ,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主要表现为确立自我意识 ,肯定自我存在 ,珍视生命 ,热爱生活 ,追求精神自由 ,完善自我理想。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注重人生的个体价值 ,忽视人生的社会价值 ,是一种畸形的、利弊并存的人生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陈静若  胡静 《理论界》2022,(12):35-42
“自然”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自先秦时期,老、庄即主张回归本真、顺应自然,以自然态度面对人生。至魏晋之际,玄学大畅,士人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其思想以先秦道家为主流,体现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由此发展出王弼的“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及郭象的“物皆自然,无物使然”等观点。魏晋士人通过对“自然”的体悟,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状态,向往诗意自由的人生,彰显自然主义的生命意识,对魏晋士人群体本身、魏晋社会、美学发展乃至后世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钱穆将文学观念自觉视为从发生到定型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强调儒家思想在其中的重要意义,较之仅将研究视野停留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般理解,见解尤为新颖、深刻;他从儒学史和社会形态转化角度对魏晋文学观念自觉的过渡性质的论述,也有与众不同之处.钱穆引此为其文学史研究的"最大观点",是完全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研究是一种审美解放,其使命在于运用文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来论证文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指明"解放"的必然路径,树立实现"解放"的宏伟目标,描摹审美解放所能抵达的理想状态,并通过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来完成"解放"。文学研究的"解放逻辑"寻找某种永恒、有效的模式,希望以此解决一切文学问题,获得审美的解放和自由,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变革""进步"和"创新",最终可能导致虚无主义。边界意识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及其元意识的反驳中显现,是一种新的哲学意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学研究的边界意识在宏观上可以分为语言层面、知识层面和价值层面,在微观上包括政治边界、经济边界、社会边界和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的新时期文学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叙述中有意摆脱意识形态意味 ,农民个体和自我意识开始展现 ,但是这种意识还处于一种“盲目”和“焦躁”的状态。 80年代中期以来的“寻根文学”等试图让农民重返“家庭” ,“新历史主义小说”则让农民有了“家族”意识 ,生存或生命意识处于依附于家族或家庭的状态。 90年代后期及新世纪开端 ,农民的个体生命或生存意识在文学对家庭史、村史的叙述中被曲折地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