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明成祖朱棣以谋篡登基,为掩盖其篡位事实,塑造即位合法性,抹去建文朝影响,遂革除建文帝,并销毁建文朝相关资料,编造和歪曲建文朝相关史事,使有关建文朝历史的真实记载严重缺失,致使后世正确认识建文朝产生障碍。   相似文献   

2.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寿终正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登极(是为建文帝),诏以明年为建文元年,命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与兵部尚书齐泰共同参政.又用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凡大政多所咨询。是时,朱元璋诸子皆以皇叔之尊,拥重兵边陲,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建文帝在齐、黄等臣僚支持下锐意削藩,打击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势力,致使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借口“朝无正臣,内有奸恶”而“靖难”兴师.四年六月,燕师兵陷南京,推翻了建文朝。朱棣篡位称帝,这就是明成祖。这场战争,史谓“靖难之役”。  相似文献   

3.
作为洪武朝的政治遗产,建文时期,洪武勋贵家族积极参与了建文帝削藩的政治决策过程,并直接执行了对燕王朱棣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建文帝及左班文臣对勋贵家族态度的日益转变,以及洪武勋贵家族身为武臣集团核心同燕王朱棣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这一群体日益失宠并受到打压与怀疑。最后建文政局在“靖难之役”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下走向崩溃,洪武勋贵家族自身也在随后的清洗中瓦解与重组。从而证明,洪武勋贵家族在建文朝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群体政治地位的动摇是建文政局动荡的重要诱因。同时,洪武勋贵家族对建文政局的多重影响是由其政治角色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贵州长顺县白云山建文遗迹,涉及明代贵州的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文章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力求解释白云山建文遗迹及其传说在贵州的流传和演变.并进一步从贵州地方性视角重新审视建文帝流落白云山的深层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5.
如何书写“靖难”史事是贯穿清修《明史》过程的重要话题。康熙初年,怀遗民意识的潘耒、万斯同等在《明史》修撰中褒美建文君臣,谴责朱棣夺位、杀戮,对“靖难功臣”也多负面评价。熊赐履在此基础上增润论赞,明指建文君臣失国之咎,肯定明成祖在位之功业。王鸿绪则着眼建文帝削藩激成事变与成祖功业可观,主张成祖为建文帝犯阙逆臣、太祖缵绪肖子。雍正间,杨椿强烈主张推崇建文帝、贬抑成祖,但未被采纳。武英殿本《明史》遵循康熙帝称美前朝诸帝的修史基调,对建文帝和成祖皆做隐恶扬善书写,对臣工则严以纲常褒贬。乾隆帝钦定之四库本《明史》论赞,规避“靖难”一词,虽肯定成祖功业但加重了对其“倒行逆施”的书写,更加凸显对忠君的倡导。清修《明史》过程中,史家个人见解起初有一定呈现空间,最终消融于皇帝择定的书写基调中。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7,(2):12-17
壹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久有夺位之心的燕王朱棣决定挥师南下,历时三年多从当时封地北平(今北京市)打到南京,从侄儿朱允蚁手中夺取政权。临行前,他问他深为倚赖的“国师”——大和尚姚广孝有何嘱咐。姚广孝说“殿下到了南京,一定会顺利取得皇位,忠实于建文帝的大臣们也会有许多人不肯同你合作,这些大臣中有一个叫方孝儒的人,他是建文帝的老师,这个人你万万杀不得。”朱棣问他为何杀不得,  相似文献   

7.
建文四年六月乙丑(1402年7月13日),燕兵进薄南京城,当时派守金川门的朱穗和李景隆开门迎降,于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建文王朝宣告结束,第四子燕王棣的王朝正式开始,以明年为永乐元年。双方用兵的经过,时称“靖难”;政权更迭的过程,有些史家称为“逊国”。我国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历来是十分残酷的,汉七国,晋八王,唐、宋两“太宗”,无不如此。朱棣(明成祖)和朱允炆(建文帝)之争,不过是又一次历史重演,本来算不了什么。只因建文没有《实录》,留存的原始资料不多,且经过有意的删改,而民间传说及野史又广泛流传,再加以旧史家的封建正统观念严重,遂致异说纷纭,莫衷一  相似文献   

8.
建文帝朱克是大明第二代皇帝,建文朝虽仅存在四年,在内政方面并无建树,但在外交方面,尤其同朝鲜的交往,曾有过重要突破:一方面,开展了红红火火的诗歌外交,一方面又理顺了中、朝之间的册封关系;从朝鲜方面看,国王李芳远为进一步推进同大明的友好关系,在明朝正处"靖难之役"时,答应了建文帝购买战马的要求,并暂时收留了辽东逃来的军民。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使两国的传统友好关系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后来中、朝友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程济,是传闻中随同建文帝出亡的重要的从亡人员,其形象的建构与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靖难之役"后,迫于朱棣的政治高压,建文臣子程济的事迹未有记载。在朝廷政治氛围松动的情况下,史家把程济建构为逃亡忠臣的形象。到了嘉靖末年,史家将程济的形象由逃亡忠臣演变为随同建文帝出亡的从亡忠臣。南明弘光朝时,朝廷认可了其从亡忠臣的形象。入清后,程济逃亡还是从亡被模糊化,而其忠臣的形象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10.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到四年(1402)六月的靖难之役,是明太祖朱元漳死后皇族内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军事集团与建文帝朱允(火文)争夺皇位的流血战争,也是明初历史中极为令人注目的重大政治事件。靖难之役前后延续四年,双方用兵达数百万之多,战火延及冀鲁至江淮流域广大地区,暴殄天物,涂炭生灵,给人民带来极大痛苦,这是不言而喻的。就战争本身来说,确无积极意  相似文献   

11.
:建文新政的出笼与江浙地主在洪武朝政治上受打击迫害 ,经济上倍受侵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些心存怨恨的江浙地主用与朱元璋相左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建文帝。新政的各项政策均体现了江浙地主要求德治的思想 ,反映了江浙地主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维护经济利益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明成祖嫡系君主所控制的《明实录》,在对待被成祖推翻的建文帝的年号及历史上,存在着明显的排斥态度和掩盖倾向,反映了明代官方史学在对待统治集团内部被打倒的重要人物上的处理倾向,以及专制政治下失势人物失载的命运。随着皇权的松弛和士风的变化,由史臣们具体纂修的晚明实录,开始改变以往掩盖建文历史的做法,频繁载录建文的历史以及为之平反的请求,表明代表帝国意识形态的儒臣与代表上层建筑的君主之间,在伦理价值与政治利益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重庆有一个密集的建文帝传说带,凑聚于沙坪坝区磁器口、渝北区、长寿区、南岸区、北碚区。中国有一个建文帝传说圈,涵盖鄂、黔、滇、桂、苏、蜀、秦、豫等省区,密集于西南和南方。渝市建文帝传说带处在中国建文帝传说圈的中心;乌江流域是连接重庆建文帝传说带与西南和南方建文帝传说圈的主要孔道。当清初他处建文帝传说诞生之际,重庆由于战乱直到清代中期人口恢复生机之后同类传说姗姗来迟。历史上有一些规律:一是群山耸峙怀抱的重庆常常是战败者的乐园,二是败北帝王多“立地成佛”。建文帝传说“核”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第12子朱柏被封为湘王,就藩荆州,后自杀身亡。朱柏选择以自焚这种方式来了结与建文帝的恩怨,可能与他的道教信仰有关。朱柏之死,对明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故历史上称他为建文皇帝。建文元年七月,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即正式起兵,号称“靖难”,所以历史上就把这场历时三年的战争称之为“靖难之役”。当燕王率兵进入南京时,“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之“建文逊国”。这次事变对有明一代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人们对这场战争很少有专文论说,尤其是建文逊国的原因以及李景隆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更是无人谈及。  相似文献   

16.
清官修<明史·仁宗诚孝张皇后传>称杨士奇奏请张太后,为建文帝修<实录>、弛方孝孺诸臣文禁等三事,并称建文帝为建庶人.本文对该一史事的史源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指出所谓的杨士奇"举三事"并不存在,明成祖朱棣亦未废建文帝为庶人,建庶人乃指建文帝少子文圭.  相似文献   

17.
陈继儒纂《建文史待》,是中晚明涌现的一系列建文史籍中的一部汇辑著作,今未见传存.考诸该著编纂始末及内容结构的相关描述,知与秀水名宦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实为同一种书,以屠氏政治建言之需,由陈氏搜讨编纂,而逊让署名.纂辑始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陈氏赴南湖包柽芳家坐馆际,万历二十六年在嘉兴刻成《建文朝野汇编》二十卷行世...  相似文献   

18.
林子 《金陵瞭望》2007,(6):59-60
建文帝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被后世称为“靖难之役”的叛乱,虽然成功地攻入京城,夺得了皇位。但建文帝却在朱棣攻入皇宫时神秘失踪,只是在宫中发现两具烧焦的尸体。于是建文帝的生死成为了千古之谜,作家林子查阅典籍、融合各派学说,对这一千古谜案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张群 《金陵瞭望》2010,(7):50-51
距今600多年前(公元1402年).明朝首都应天(即今南京)城内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冤杀事件。这一年.发动“靖难之役”篡夺建文帝皇位的朱棣攻陷京师。当他坐在皇位上命建文帝遗臣、思想家、文学家方孝孺草拟继位诏书时.遭到方氏的拒绝与痛骂。朱棣恼羞成怒之际,竟下令灭掉方门九族!为泄私恨,又将其朋友、门生凑成一族磔于市,史称“诛灭十族”。  相似文献   

20.
万历时期史家对建文朝历史的认识因时势而变化。从维护礼教和学术真实出发,万历史家提出"靖难是而革除过"和"文皇帝本心"的观点,肯定建文朝政治成就及逊国诸臣践行纲常的美德。这种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认识靖难和建文朝廷,为朝廷以逊国诸臣为素材推行教化提供理论支撑,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