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有意无意中受着情绪的控制.它既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激情、思维敏捷、干劲倍增,又能使人萎靡不振、情绪低落、思路阻塞、消极怠惰.心理学家把人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两大类,积极情绪对人有正向的、积极的作用,消极情绪则对人有负向的、消极的作用.对于积极情绪,要尽力发展,对于消极情绪,则要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2.
据4月10日的<新京报>报道,今年,广东将招考2430名警察,在健康要求方面,增加了无色弱,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躯体无明显疤痕,无鸡胸,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罗圈腿,无严重平跖足,无文身、少白头、驼背……等具体条款.依此规定,"少白头"者不能当警察!看此规定,不难发现其中某些标准具有明显的歧视性.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经济权,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今天,对就业的区别对待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机会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发展价值的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4.
5.
新闻背景:2010年2月12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因劳累后再次心脏病复发.胸痛不适在美国纽约接受冠脉支架手术,植入2枚支架。2004年他曾因为冠心病行搭桥术.搭了四根桥。  相似文献   

6.
陈鸿雁  曹大生 《职业时空》2008,4(4):101-102
就业歧视一般是指,基于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条件相近的职员和职位申请人在招聘、晋升、福利待遇、解除劳动关系等的过程中,受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因素的影响,受到用人单位不公正的待遇,导致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现象。就业歧视的对象一般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受到就业歧视的人员一般为女性、残疾人、年龄较大的人。在企业招聘及随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我国应尽快对就业歧视进行立法规制,借鉴美国立法和实践经验,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一套自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7.
打破大学生就业的“经验歧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经验歧视”相当普遍,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的瓶颈。本文试图从认知实践、人才素质结构、大学的职能等三个角度论述“经验”的次要性,并从立法、大学生“适度”经验的培训、用工单位的岗前经验培训等方面,探讨打破大学生就业“经验歧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让各级驻村帮扶干部在贫困村加快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在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实践中真正下沉到村、扶持到户,扎实开展相关工作,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这是驻村帮扶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提高本领的必经渠道。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德国人使用的德语词义十分清楚,他们的思想也十分明晰的话,法国人则不同。尽管全世界都认同法语表达上的严格性,但清晰性绝对不会成为法国人思维的特征。有趣的是,与德国人和法国人比较起来,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不但汉语本身不是明晰的,而且中国人的思维从总体上看也不是明晰的。我们不妨从“归根结底”这个成语说起。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大众传媒中,在我们的书刊里,甚至在博士生的论文里,到处充斥着“归根结底”这个成语。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1987年第一版)第469页的说明,张南庄在《何典》二回中使用过“归…  相似文献   

10.
《职业》2008,(4):38-38
“身高160米以上”“限招男生”“非名牌大学者免谈”“35岁以下”……求职中的你是否遭遇过这些已司空见惯的歧视性条款?《2007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调查结果显示12.8%的城镇居民表示在就业时遇到过就业歧视,对于就业歧视,公众反对的主要是将一些与生俱来的、自己无法改变的“先赋条件”设定为招聘门槛。  相似文献   

11.
《上海科学生活》2003,(4):88-88
龋齿是人类古老的一种疾病,早在50万年前南非的原始人中存在。随着人类的进化,特别是近代人类生存条件的改进和饮食结构的变化,龋齿患病率明显上升。那么,龋病是怎么发生的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龋病的发生是细菌、食物和牙齿互相作用的结果。食物和细茵在龋病发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龋病又称作食物——细茵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每天一早起床看见镜子里面自己的‘满头白发’,我真的连死的心都有!”说这话的是今年刚刚30的周女士。作为外企白领的她,形象很重要,可偏偏从20多岁起她头上的白发就不断冒出来。  相似文献   

13.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招聘方的“有工作经验”这一条。足以使他们与自己向往的工作“无缘牵手”。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乙肝歧视。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已经让无数大学生就业无门,现在又来个“经验歧视”,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人的管理中,提意见时比较容易为对方接受的三明治法,被认为是当代西方人发明的.其实,在我国古代的职场上早已被那时的精英们娴熟地运用,他们在给皇上提意见或者上疏时,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笔者手头有一本唐代史臣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诸多励精图治、任贤纳谏的故事.其中固然有唐太宗从善如流的愿望,但是身边的重臣在表达意见时能够让唐太宗非常受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准备亲征讨高丽,大臣房玄龄认为不合适,就上疏劝阻唐太宗.首先,他把唐太宗美美地奉承了一番:皇上的恩德已经泽被四方,无所不及.古代不能臣服的异族,陛下都使他们归顺了,比功校德,万倍前王.此圣主所自知,微臣安敢备说.  相似文献   

15.
王晖 《公关世界》2010,(5):54-55
历史,滚滚前进的历史,有喇会有惊人的相似;时间,无情逝去的时间,它所折射出的涟漪,有时也会让人深思不已……  相似文献   

16.
所谓“袁隆平买车”一事,以讹传讹固然有点哗众取宠,然而透过现象,回顾事件的来龙去脉,其中不经意间反映出来的某种社会心态,却有助于人们弄清楚当下中国社会,特别是在普通百姓中,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仇富”心理。  相似文献   

17.
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随着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常回家看看的老话题再一次被炒得热气腾腾.新法中的这一规定立即引发强烈讨论——赞成者说,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更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反对者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好是好,但法律难以约束感情,执行起来很难,什么叫常回家,谁来监督执行,父母会控告子女吗?违法了最后又能如何处置?靠法律强制的探望能有什么亲情?  相似文献   

18.
正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法律日因缘巧合地均在4月22日,似乎暗示着环境法治的重要性。两个节日均起源于美国,如果对其追根溯源,考察历史由来,更令人深思,环境运动也是环境法治的重要路径和具体形式,而环境运动的法治化正是中美两国环境运动的区别所在。进一步了解环境运动产生的原因、特征后,会发现环境运动并不可怕。而中国的环境运动缺乏法治,堵不如疏,有必要法治化,其在中国已经具备现实雏形与法治前景。因缘巧合:世界地球日和世界法律日均在4月22日  相似文献   

19.
王聪 《中外书摘》2011,(10):24-27
196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有名的案件,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一个名叫基蒂·吉诺维斯的女子在凌晨下班后返回所住的公寓,就在即将到达公寓的时候,遭到一个歹徒的挟持,欲行强奸。这位女子大喊救命反抗,歹徒向她连刺数刀。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歹徒:“放开那个女孩!”歹徒闻讯转身就跑,但在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时,他又追回来将该女子打倒在地,又开始刺杀。  相似文献   

20.
张维为 《中外书摘》2014,(11):37-39
2011年1月底埃及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浪潮,2月11日,长期执政的穆巴拉克总统黯然下台。西方媒体把这场运动渲染成了民主推翻专制的“埃及之春”和“中东之春”,预示着整个阿拉伯地区迈向了民主化。但我对这个地区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真实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如我在一次辩论时所说,“中东之春”会变成“中东之冬”,时间证明我的预测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