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两汉以前)的巴人,聚居在以重庆为中心的三峡、鄂西、湘西广大地区,从事渔猎、畜牧、农耕及手工业生产,历经迁徒繁衍,促进了巴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直接的和变相的繁重的赋税征收,给古代巴人带来沉重的灾难,生产力受到极大的摧残,巴族人民纷纷进行了抗争。  相似文献   

2.
巴人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贡献的古代民族之一,巴人的易学即为其一。巴人是否有易学,学术界尚无人进行深究。其实,从巴人的祖源、巴人与夏商周三代的关系可知巴人对易文化多有接触。从巴人社会巫风烈烈、占卜发达、巴地考古来看,巴人对易文化深有研究。在历史上更产生了像范长生、扬雄等著名的易学家。正是涪陵有易文化研究的传统,所以在宋代以程颐点易为契机,产生了著名的涪陵学派。  相似文献   

3.
巴人"赤、黑二穴"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通过田野调查,参考历史文献与考古报告,初步认为廪君巴人的发源地赤、黑二穴在长阳县西部的柳山.清江岸边、柳山南麓的榨洞是赤穴;招徕河边、柳山东北麓的虎洞是黑穴.  相似文献   

4.
巴人50年代的文艺批评对我国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认为,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语境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现实出发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理论出发点;以作家身份参与文艺批评,强调生活体验和艺术体验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突出特点;重视文艺表现人类的普遍经验,要求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完整性,是巴人文艺批评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巴人崇虎习俗自夏商时始,经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现代。从战国时期巴人的墓葬形制、随葬物、丧葬习俗及文化事象进行对比分析,可见白虎崇拜在土家族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了显要的神圣位置,成为土家族心理意识的一个历史性内核。  相似文献   

6.
巴人是一个巫风浓郁的民族,巴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根据民族、地域、物产等特点,创造了丰富的占卜文化,占卜用域广泛,涉及到城建、祈雨、制盐、丧葬等诸多领域。研究巴人占卜的用域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巴人的占卜文化、信仰文化及与其它文化的交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现代性为视角透视了巴人诗歌创作的总体风貌.青春生命的热烈礼赞、决不妥协的叛逆精神、凤凰涅 的殉道气度和“九死未悔”的求索精神构成了其诗歌的主题内涵;而激进的浪漫色彩和浓重的悲剧品格则构成了其诗歌的艺术精神.这一切无疑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九黎"之后"九夷"中"淮夷"西迁发展成巴人,与秦及淮河流域诸古国,都是"赢姓国"。巴人与苗族(主要是"花苗""白苗"等支系)的语言和葬俗对比研究后,发现这个问题。巴人首领入西北"氐羌"中做官,西晋末年,巴人为"氐羌""流人"首领回迁巴蜀建成汉政权。苻坚淝水之战遗兵及南诏国兵(都是氐羌人)入渝黔鄂交区,发展成土家族,从土家族语言接近彝藏语言说明这个问题。巴人后裔分化,加入汉苗土家彝瑶等。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巴人西迁枳地,拓土创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建设,枳成为巴人入渝的立足点和第一个政治中心,既是巴国故都,又是巴人先王陵寝所在之地。在枳地,巴人、巴文化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它的影响仍然极为广泛。至今仍然存在诸多有关巴人的传说与故事,它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总结和探研。  相似文献   

10.
笔者利用晋常璩<华阳国志>中的一些语言资料,对其中的巴人语词进行考释.对于缺乏文献资料的巴人语言来说,<华阳国志>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考古的发展,一系列巴人文化遗址被发掘,文化遗物得以面世。湖北长阳香炉石等遗址出土了诸多的巴人甲骨,这不仅对于了解巴人的占卜习俗,深化巴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就是在中国甲骨学上的地位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2.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且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和现实意蕴。当今时代,以人为本的主题是摆脱人对人的束缚,消除公共权力的异化;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在于在现实世界里、在我国现存思想和制度条件下,构筑个体追求自身自由发展的同时促进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思想基础与微观制度。  相似文献   

13.
“把”字句是汉语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显著的重要句式之一,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于“把”字句,汉语学界传统的看法多认为是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前,语义上是用来表示处置义,“把”字后的词语多属于定指的事物,“把”字句的动词不单独出现,即不能是光杆动词。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理论,这些新理论很引人注目,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把”字句,使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早期巴人历史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调查和发掘出的大量与古代巴人有关的历史文物,加之对我国古代早期巴人的历史作考证,考古学家们由此作了多方对比和综合研究后,提出“香炉石文化即为早期巴文化”的论断。这揭开了我国古代巴人的起源之谜,也开创了我国早期巴文化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曼桢温柔坚强,她一生饱受生活的摧残和捉弄,但在生活里无论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始终都保持着独立的品质.曼桢的抗争和奋斗,让人看到了她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曼桢身上有着明显的阿尼姆斯,并且积极的阿尼姆斯始终在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在理性基础之上,在科学方法之中渗透着人本主义思想;费耶阿本德在非理性基础之上,强调人本主义思想在科学方法中的重要性,然后,费耶阿本德把人本主义思想发展到社会生活层面之中.他们的思想中都闪烁着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黑""白"观念是与纳西、彝、羌等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族群以及喜马拉雅周边地区和"藏彝走廊"不少族群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现象.学术界因此将"黑白"观念与有些民族的族称联系起来作了不少探讨,也有不少争论.长期以来,纳西族宗教和民俗中的"黑""白"观念成为一个争议多的问题.本文用丰富的民族志、宗教学资料和历史文献为依据,深入分析了纳西族的"黑""白"观念.指出纳西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是"尚白忌黑"的,纳西、纳罕、纳恒、纳、纳木依等族群的"纳"一词,是一个尚待探讨其含义的族名,无论它的语意与"大"、"巨大"或与"黑色"有无联系,都与"黑色崇拜"无关.此文对探讨有争议的彝族的"黑""白"观念以及进一步探讨藏缅语族族群的色彩信仰和相关的民俗亦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饶宗颐教授在倡导潮学研究时,实际上把“潮州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潮州地区的人文现象,而非与“客家人”相对应的另一方言群体(即现代所谓讲“潮州话”的人群)。这样的论说,蕴含了有关地域划分与族群分类关系的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为止,“潮州人”从来没有作为一个与“客家人”相对应的概念被使用;族群问题的核心是文化或“教化”,而不在于血统。与“身份”和“认同”有关的社会心理内容,在关于移民社会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客家”或“福佬”作为“族群”存在和繁衍的缘由,并不在于其自然意义上的“血统”的正统性或纯洁性,而是植根于语言、民俗等文化方面的基础;所谓“族群”的认同,实际上是“文化”的结果。饶先生所表达的有关族群分类的观念,是以对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高屋建瓴的把握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新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民为本”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新民本观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人民是国家主人、向人民负责、关心人民群众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是构成毛泽东“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