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工场手工业分工这一资本主义特有的分工方式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它对资本统治确立的重大意义。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二者的起点不同,所生产的产品的性质不同,分工的中介不同,生产资料的分布方式不同,分工所服从的权威不同,生产的计划性和规则性不同。正是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劳动对资本由形式隶属逐渐向实质隶属转变,从而奠定了资本的统治,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具体说来,工场手工业分工实现了生产资料的节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从而大大加速了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张。工场手工业分工使工人成为资本家手工工场的附庸以及后来的机器的附庸,并进一步把工人变成畸形物,使服从资本家权威成为工人的日常观念,使工人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建立了资本的微观权力机制,实现和加强了资本对工人的无形控制。  相似文献   

2.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马克思对劳动与资本对立之谜的破解体现为“三维理路”,即通过经济逻辑揭示资本增殖“交换关系之谜”的事实批判,通过政治逻辑呈现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现在受抽象统治”异化生存状态的价值批判,以及通过实现人的解放逻辑完成对劳动与资本对立历史性超越的哲学批判。三重批判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3.
资本如何内在地导致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回应这一难题首先要求揭示出资本本身与自然的深层关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工人身体机能的再生产的特定自然性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自然前提;劳动力作为身体机能本身的特定自然性质,构成了剩余价值量的差别的自然前提。正是以劳动力商品特殊的自然性质为前提,剩余价值才可能产生,资本才得以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对外在自然的改造和占有,是以对与外在自然同构的工人身体的占有和剥削而内在实现的。资本对自然的支配,对人的奴役,使工人成为其价值增殖的纯粹工具,正是通过将工人劳动力异化为一种作为生命机能的特殊的物质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什么在前苏联和中国会发生争论?一个原因就是研究者未能从工业化、现代化的视角进行阅读,而只是从阶级斗争的视角去阅读;另一个原因,就是研究者把它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和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四章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阅读,所以研究者们长期以来把马克思的这一手稿看作是早期的不成熟的著作,从而贬损了手稿的科学价值和现代意义。现在看来这是完全不对的。我们从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视觉来看,却能体会到另一番新意。马克思是从生产方式的变革上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把劳动、资本和土地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工人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家通过资本、土地不断地使资本增值,而工人通过劳动所得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其劳动力的再生产。资本家越来越富,工人越来越贫穷,两极对立贫富悬殊扩大,出现了工人运动。工人运动带领无产阶级展开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要进行斗争必须要研究工人劳动现状,研究劳动异化;承认劳动异化就必须研究改变异化劳动这个经济事实;要改变异化劳动这个经济事实,就必须把工人当成社会的人;要把工人当成社会的人,而不是物,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不仅不能否认,而且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努力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下,资本逻辑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学界的研究热点,而厘清资本逻辑概念需要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中心,通过依次辨析“资本”“逻辑”和“资本逻辑”三个概念来进行。资本是物、增殖价值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逻辑是以否定性和必然性为核心特质的辩证逻辑,资本逻辑则是资本在否定性运动中所呈现的必然性。其主要表现为三重维度:一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普遍化的必然趋势,二是资本增殖规律和积累规律,三是资本关系普遍化的必然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资本逻辑通过主导物质生产、形塑社会关系和建构思想观念等形式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统治,其由此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只有超越资本逻辑的全面统治,才能使人的解放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正> “商战”是市场竞争的一种别称。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为追求较大的收益而进行的一种互相争夺行为。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卖者借助于供小于求的市场形势和高位价格的制约而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卖者之间的竞争处于弱化状态。相反,买者则处于劣势,因此,买者之间的竞争强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买者借助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和低位价格而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买者之间的竞争处于弱化状态。而卖者由于受到商品过剩的压力处于劣势地位,从而使卖者之间的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来看,正是资本逻辑导致现代人的发展过程始终包含着深刻的矛盾悖论。资本逻辑支配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扭曲了人的发展进程。资本逻辑与人的全面异化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关联:资本与现代异化都遵循同一种颠倒的主体性逻辑,具有相同的历史起源和实体结构,资本统治构成了现代异化的根基。资本逻辑所支配的全面异化,加剧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就必然表现为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脱节与分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主题,是在把握资本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揭示资本逻辑的同时超越资本逻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根据资本的生产资料属性和社会关系本质,把资本逻辑阐释为相互规定的两个层次:一是以利益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为中心的增殖逻辑;一是以支配关系生产和再生产为中心的权力逻辑。资本在自我运动中通过攫取自然与统治自然、价值增殖与生命操控、价值实现与欲望支配,完成了对物质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欲望系统的吸纳,成为不断增殖的价值和不断扩张的权力。正是增殖逻辑和权力逻辑的相互促进,资本发展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绝对主体”,呈现为不断上升的“双螺旋结构”,并最终塑造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政治秩序和文明形态。资本逻辑所包括的文明性和自反性决定了其被扬弃和超越的命运,同时也呼唤着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9.
社会权力是马克思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正确理解社会权力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基石。社会权力是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即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非理性的感性力量关系,它起源于自发分工造成的感性活动的异化。社会权力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土地私有权,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为资本,资本是社会权力与物质财富的统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资本发展的最大界限就是资本本身,从它的界限中会生长出否定资本的种种感性力量,从而导致资本权力的消亡,使有个性的人代替偶然性的人。  相似文献   

10.
资本的增殖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但也将人置于资本的统治之下,马克思由此提出一种去资本化的社会存在,亦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条件下实现去价值化的存在境遇,在此历史境遇下,人们不再为了存在而去劳动,而是在劳动中存在着,劳动也不再有“价值”,资本的增殖机制自行消失,人在自由劳动中获得了“自由个性”。社会主义存在着国家与资本并存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国家应当具有、也必须具有相对于资本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符合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才能规避诸种虚假社会主义的方案,才能克服资本的异化效应与危机风险。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生产的资本属性和劳动力使用的资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殖,在于它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否作为资本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增殖。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获利原则,使得生产过程劳动力资本化,成为资本的存在物,完成资本的职能。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影响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实际上仍是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关系。政府应该采取适当措施,营造按资本的属性使用劳动力的良好环境。企业劳动力使用方式的变化,虽然改变了工人的身份,但这并不意味工人的地位就一定降低,它只说明工人必须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时从企业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资本的增殖本性出发揭示了资本从“物”到“关系”的深刻本质,而对资本“社会关系”本质的揭示也恰恰就是对资本逻辑的生成的起点的描述。资本逻辑是资本通过“关系”本质逐渐攀升到了社会统治地位时所生发出来的一种强制性的权利。但是,资本由于自身的内在矛盾同样是一个历史性的产物,因而资本逻辑也会随着资本内在矛盾的激化而逐渐趋于暗淡。  相似文献   

13.
“资本-技术”共生体是借用生物学的“共生体”概念描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与技术在现代社会彼此互利、互为依存、互为彼此根据和条件的本质关系而形成的概念。马克思的“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话语体系中,意指资本的增殖意志与技术的效率追求的同一,它们相互联结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础结构;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实现的总体性哲学反思中,意指资本与技术相互联结,构成人类社会特定发展阶段人的历史性规定和异化的客观力量。“资本-技术”共生体思想是把握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而理解马克思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联系的枢要所在,也是诠释《资本论》的理论地位和话语逻辑,进而把握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实证研究具有的哲学高度的关键理论节点。  相似文献   

14.
技术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使用的方法或手段,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自然属性是技术的本质属性,贯穿了技术产生和发展全过程;技术的社会属性产生和发展于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中。将技术看作人的存在方式,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为技术历史演进研究逻辑,理出在人追求自由王国的过程中,技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历史演进过程:人的依赖下的技术以追求自然解放为目的,技术表现为自然属性;物的依赖下的技术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并在资本逻辑下异化为资本家抽象统治的手段,技术表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辨证发展;自由王国下的技术为人自由意志的实现中介,技术表现为更高级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与资本的双重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决定性的力量是资本。资本具有双重逻辑:一是创造文明的逻辑,二是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这两种逻辑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内在结合在一起的;追求价值增殖的逻辑更为根本。在全球化条件下,必须正确对待资本的双重逻辑,既要充分发挥资本创造文明的作用,又要合理引导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活几乎所有的领域都被纳入商品范畴。在现代社会,资本成为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商品占据社会生活的统治地位,市场全面渗透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日益成为愈加独立、愈加强有力的存在。社会生活的泛市场化遵循资本逻辑,并通过商品外延的扩张得以实现;这一过程固然为现代社会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却以人与社会的异化为代价。泛市场化与异化的合流,造成同一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因财富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同而过着差异巨大且缺乏交集的生活,这种差异日渐扩大的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并以社会有机体的撕裂表现出来。资本主义社会从泛市场化到社会撕裂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不仅在经济和政治上生产着自己的对立面,而且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全部社会生活中生产着自己的对立面。社会的撕裂也就是资本逻辑的断裂。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塑造下的劳动异化、技术异化和人的异化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在经济社会生活领域解码现代性危机的三个重要支点。人是现代性的现实主体,现代性危机在本质上体现为人的异化危机,表现为人的主体性丧失和人的类本质遮蔽。作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人的生产劳动、技术及其物化形态并不具有自我异化的属性,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出现异化并由此带来人与人的主体性和本质相背离的现代性后果,其核心密码就在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劳动的自我悖反和技术的不当运用;因而要避免劳动异化和技术异化及其加剧的人的异化,把人从自身创造的各种物所产生的现代性危机中解救出来,就必须驾驭资本逻辑,实现劳动的价值还原和技术的属性回归。马克思异化理论为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工智能的现代性危机、实现使人免于技术奴役的现代性救赎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武器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即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裂缝问题。在人类学视角下,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超过了自然的承载能力而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发生。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不是满足实际需要的手段,而是异化为资本增殖的手段,必然失去量的限制,导致生产过剩,其自然恶果即生态危机——资本增殖之危与社会建制之机。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即按需生产,既把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又把需要作为生产的内在限制,按照美的规律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自由共同体,体现出"遵循自然、遵循人的需要即其本性"的环境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具有同一性,文化应为人的发展服务。但在私有制条件下,文化异化为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和资本家的双重文化异化,从而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化异化的出路在于实现共产主义。全面把握共产主义消除异化的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主体自觉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征.对传统哲学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批判,构成马克思主义视域中主体自觉的出场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现主体自觉,需要把人从宗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需要把人从政治国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和作为私人的对立;需要把人从旧哲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揭穿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需要把人从异化劳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主体自觉,是本体论逻辑、认识论逻辑、方法论逻辑和价值观逻辑的有机统一,为人的自我解放和自我超越勾画了新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