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后期的元、成时期 ,僭越与践踏礼制的现象日益严重 ,刘歆争立古文经 ,是与哀帝欲加强皇权、振作有为的政治举措相呼应的。从《移让太常博士书》的思想指向可见 ,重建礼制正是他争立古文经的用意之所在 ;实际上 ,《左传》等古文经确有助于加强礼制建设。刘歆争立古文经的举动对于纠正今文经学在礼制建设上的缺失 ,在思想上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礼》古称《周官经》,是我国古代姬姓周王朝经国治民的典章。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范围相当广泛,凡国之大事,都作了全面系统而详尽的记载。它依天地四时设六卿之官,掌国家六典,以佐王建邦国,治理天下,实行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但在汉代发现《周礼》时,已无《冬官司空》,以《考工记》补代之。这就是说,《周礼》并不是周初所作,也不是孔子“修礼”之作。作者及年代虽无据可考,但也不是凭空杜撰,它是西汉古文经学家刘歆校里皇家图书时而发现,并为王莽所重视。当时曾悬赏寻找《冬官  相似文献   

3.
庄存与是常州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董氏公羊学的"微言大义",完善了何休公羊传注的"三科九旨",创建了清代公羊学的体系。庄存与在治经解经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又兼采古文今文经,建立清代公羊学研究体系。他的两位再传弟子刘逢禄和孔广森也很好地发展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4.
洛阳是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发展统一文化的中心 ;大业世东都图书整理凸显着统会古今综理南北典籍以推进统一文化发展的历史特征。其图书整理 ,集图书特别征集、综理鉴别、部类编目、庋藏保护、抄录传播诸图书措理诸环节 ;其因于开皇世西京之图书而踵续增大以开扬隋氏富藏之规模 ,实为有隋图书的一次总结集。郑樵所谓“隋家藏书 ,富于古今”的历史大观 ,可谓形成于开皇世所搜聚 ,而底成于大业世所增广。隋唐嬗替 ,唐人因承东都所聚 ,渐积增广而开出盛唐开元世国家图书事业殿军于我国中古图书业之辉煌 ,考镜其源流实始于有隋 ,始于有隋东都之最后结集  相似文献   

5.
《说文》古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古文保留了大量战国文字资料。通过将《说文》古文和楚简文字相比对,可以发现很多《说文》古文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说文》古文主要来源于古文经写本,但这并不是唯一来源,可能还有鼎彝等其他古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6.
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是汉代经学内部的两大对立派别.它们各以经学的正宗自居,相攻若仇,互不相让,形成极深的经学门户之见.直到东汉末年,郑玄在古文经的基础上,兼容今、古文两经,创立了通学(又称郑学),才使长达二百余年的经今、古文学之争告一结束.所谓通学,就是以古文经为主的经今、古文的合流.为什么通学会出现于东汉末年?为什么能以古文经为主实现两派的合流?为什么郑玄能成为通学的创始人?这决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并为经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本文就此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字理识字教学法所识所教的汉字是现行通用的规范汉字,不应采用针对古文字形的“六书”来分析现代字形,也不应偏重“造字”之理而忽略组形之理。对于现代汉字的字理,学者们已有新的阐述,教师应通过学习加以掌握,不能固守“六书”止步不前。最好能有适用的《现代汉字教学字理》问世,以解当前字理识字教学之困。  相似文献   

8.
理雅各英译儒经的特色与得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雅各英译儒经是汉学界和翻译史上纪念碑式的作品,理氏译本在阐释、翻译、注释、绪论、文体诸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译者忠于原作、贴近原语、善为读者考虑;但理译也存在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王闿运治经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闿运遍注群经,主《春秋公羊》,其经学体系自有特色,是晚清学术嬗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的治经思路是不措意于学术史今、古文之间的内部纷争,而专意于通经致用理想的发挥;并把老庄之道引入经学,具有欲抛开前人的传注,直探经文本意的倾向,对后世学人治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宋代时文的"以古文为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影响很大的“以古文为时文”的口号,其源头是北宋人唐庚提出的时文“以古文为法”。“以古文为法”在南宋引发了回归欧、苏的潮流,并通过古文评点的方式引导时文写作,造就了乾道、淳熙时期时文发展的高峰。但同时,时文取法古文的是纯文法、技法,这又是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文道关系的阐说是古文家、道学家和时文家之间的重要分野。作为一名古文家,曾巩对于文道关系有着自己的独到阐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浅深徐急说,二是文章兼胜说,三是文须当理说。总体上,曾巩认为道德修养比文章修养更重要,但同时又文道兼顾,认为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曾巩对文道关系的阐说是对欧阳修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理论构成。  相似文献   

12.
李秀娥 《南都学坛》2002,22(6):14-16
郑玄出生在东汉末年 ,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 ,他既深得古文经学派的精髓 ,又能超脱派别之见 ,兼采今文学派的优长 ,把今古文融为一体 ,遍注群经。郑玄整理图书的方法是 :备至多本 ,择善而从 ;审校舛讹 ,精心校勘 ;条理经书 ,普加注说 ;叙次篇目 ,重新写定 ;辨章六艺 ,阐明体用  相似文献   

13.
揭示二程理学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在本体论上,二程以实理,区别于佛老空虚本体.在工夫论上,二程主张在道德修养上的实工夫,对理从亲身格物和践行中去真知,以及参与经世实务. 二程认为治经近本,程颐称治经为实学.他们肯定人们基本的情、欲、利,提倡朴实的学风.二程的实学思想亦开明清实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刘向校书与古文献流传为背景,重新讨论了西汉“中古文经”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秦府图书的存佚、《别录》的性质等问题。认为西汉秘府所藏“中古文”《尚书》在书写形式、抄写时间、庋藏地点、考校今文的时间四个方面与“孔壁古文”《尚书》不同,它们不是同一版本。“中古文”应是秦府图籍的遗存,未栽入《汉书·艺文志》的原因则是《七略》实际上是刘向刘歆父子所整理图书的目录,而非西汉中秘及外府的藏书目录。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从小专注学术,遍注群经,注书时古今经文并用,以古文经為主,兼取今文经精华,对古今经文合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当时人称為“经神”。后来在他的开创下形成了郑学学派,破除了以往古文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统一了古今文经学,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赵伟 《东方论坛》2017,(6):9-15
佛陀的教法因为过于深奥及听讲人根性的差别,往往不容易被理解.为了使听讲人通晓深奥的佛理,佛陀采用一些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来阐说佛理,目的是"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这就是譬喻.譬喻经和譬喻故事对中国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故事的内容、所要表达的义理进入中国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影响到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古文运动中,李华继承发展了陈子昂、卢藏用的古文理论,同时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古文作家,是古文运动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以自己的时代思想、政治经验及人生态度为本所提出的古文理论可以概括为:文以宣志、质文相变、文行相顾三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开创了复兴儒学、取法先秦两汉文章传统,改革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古文运动。至宋,经欧阳修为首的文人集团的努力,将此运动推向极盛阶段,其后受到了道学家的挑战。至明,归有光等唐宋派文人,不仅充分肯定了古文运动的贡献,且提出唐宋八大家,影响深远。至清,方苞等以文统、道统承继者自任,系统提出创作理论并结成创作群体桐城派,其势力笼罩文坛百余年。这支古文运动的殿军,直到五四时期,在新文学大潮冲击下才趋于消亡。唐中叶以后古文一派的消涨,乃是我们窥视唐以后文学发展,特别是散文发展的极好窗口。  相似文献   

19.
柳荣宗的<说文引经考异>是<说文>引经研究著作中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一部重要著作.柳氏的研究方法不是"据<说文>所引以考同异",也不是据今传本经书在流传中的用字变化来考辨与<说文>引经的同异,而是针对汉儒古今文的"师授不同,读有或异"来进行"考异",以揭示<说文>引经与今传本经书用字不同的原因.柳荣宗在文字的考释方面有着较为科学的语言文字观,所考释字之假借、通用或引中多为确论.然柳书对古文经和今文经版本的流传尚缺乏深入的探讨.有些考释的结论不够严密精准.  相似文献   

20.
目前传世最早的《古文孝经》是北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本。南宋以来凡谈《古文孝经》者都依本于此。清鲍廷博甚至将"指解本"经文提出来,冠以《宋本古文孝经》之名以与日本传《古文孝经孔传》一并行世,《四库全书》也照此收录。今人还用传世"指解本"与日本传《古文孝经》相比较,从而得出"日本传本比'指解本'时代更早、内容也更可靠"的结论。本文历考司马光《指解》的经本渊源及其流传、演变等情况,并证以大足石刻《古文孝经》,认为司马光《指解》传至南宋宁宗时,被人与范祖禹《古文孝经说》、唐玄宗《今文孝经注》合并,合编时对《古文孝经》进行大肆改篡,使"古文"原貌尽失,并造成误注为经(《谏诤》章"言之不通也")的现象。后人用传世"指解本"作今、古文《孝经》比较、特别是用来进行后出《古文孝经孔传》真伪研究,是非常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