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乃语言共性。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层面所表现的隐喻度是不一样的,英汉两种语言因其自身语言特点分别在语法层面和词汇层面呈现出不同的隐喻程度。英汉语言的这种区别性特征为翻译提供了新的契机,顺应这种区别性特征是成功翻译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传统翻译理论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从语言形式和文体层面进行静态的比较,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质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的局限,为拟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顾海燕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73-74,126
建立在认知图式基础上的概念隐喻框架揭示了翻译思维的动态过程,解释了翻译单位不是语言层面切分单位,而是明示语言和认知语境互动所构建的新的符合目的语习惯的概念隐喻框架。翻译过程的探讨也说明了理解不是按照语流或者线性笔语的顺序进行,而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这种认知的非线性和动态性说明翻译单位具有动态的灵活性,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4.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英汉隐喻虽然由于认知共性和文化交融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文化相似性,但更多体现的是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差异性。英汉隐喻体现了两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灵活采用并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不仅要准确地传递语言的字面信息,更要真实地体现两种文化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即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都要尽量达到对等效应。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家M.A.K.Halliday指出,语言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并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隐喻。在翻译实践中,语法隐喻能为译者在目标语系统中语言形式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英语语言自身的语法隐喻现象,透视汉译英过程中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对接。  相似文献   

7.
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表面上与词汇隐喻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前者是指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后者是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但实质上它们都享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跨域特征,它们是隐喻现象的两个类别。语言的层次性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前提。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的多层分析证明:跨域特征展现在概念语法隐喻的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方面,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过程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8.
英语隐喻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而现代隐喻理论认为它不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导致概念隐喻的差异,在隐喻翻译时应根据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以取得“功效对等”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成语中隐喻的翻译一向是成语翻译的难点。虽然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不是概念隐喻,但概念隐喻在深层制约着语言表达的方式。在1999年新版的概念隐喻理论中Lakoff和Johnson区分了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从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这个新角度出发研究成语中的隐喻翻译,能帮助译者从认知的高度对隐喻进行充分解读,从而做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关注表面语言形式的转换的同时,还关注到了深层认知过程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顾隐喻、翻译和认知关系的基础上,以英译《围城》文本中的隐喻翻译为例做了重点讨论,并分析了其中隐喻翻译的优劣,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了《围城》中汉英隐喻的不同,从而揭示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又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连。修辞性和认知性分别代表语言与思维两个不同的层面,但两者却统一于隐喻,不断地相互作用,推动语言和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发展,而隐喻则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隐喻并非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篇章隐喻的阐释,结合学生的习作,分析了在隐喻性篇章中思维、语言、表述层面的特征,指出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提醒学生应避免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在语言层面有效地组织篇章.从而帮助学生写出具有隐喻性和整体性的习作。  相似文献   

13.
认知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主流范式,它提出概念隐喻并将其表示为"A is B"格式(幕后认知),但语言层面我们也会说"A is B"格式的隐喻(台前认知)。针对这种格式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之间出现分歧,前者认为语言层面的隐喻可以依靠概念层面隐喻的激活便可理解,而后者则认为语言层面的"A is B"型隐喻是一种刻意性隐喻,其理解需要认知主体在线构建相似性。基于语料库,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生活是一场旅行"为例,对作为台前和幕后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起源、识别、加工方式、语用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分析结果有助于厘清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的分歧,也有望对语料库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隐喻并非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篇章隐喻的阐释,结合学生的习作,分析了在隐喻性篇章中思维、语言、表述层面的特征,指出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提醒学生应避免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在语言层面有效地组织篇章.从而帮助学生写出具有隐喻性和整体性的习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言的隐喻性角度探讨了翻译理论中的基本问题,指出翻译活动具有隐喻本质和隐喻特征。此外,还涉及了翻译实践中的一些相关的语义和句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构建隐喻及其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型,对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诗歌的生命原则--论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隐喻和诗歌密不可分,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对《水浒传》赛译本的分析,发现汉英隐喻翻译无论在语言文化层面上还是翻译策略上,其杂合都是必然而必要的。隐喻翻译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在归化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更多的异化处理,以此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对英汉视觉词汇隐喻语料的系统考查和分析,论文论证了语言的隐喻化过程就是人类借助具体对抽象进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产生了丰富的概念隐喻和词汇面的隐喻表达,使隐喻性思维成为词义进化和延伸的重要理据,它还连接起语言、认知和身体经验。这种隐喻认知模式层层架起从基本具体经验到高级抽象经验之间的桥梁,并在语言层面留下了轨迹。循着英汉两种语言隐喻性视觉词汇语料的轨迹,论文进一步探析了隐喻认知系统的路径:即一个由五个认知层面组成的"树形"层级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概念隐喻—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20.
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构建隐喻及其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型,对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