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标志着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类,其中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当视译文目的而定,即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该理论对广告的翻译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探讨其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在此对目的论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深入地阐述了目的论对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更加突出了译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运用广告翻译的方法和法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产生、发展及概念的外延均不相同。"目的论"产生发展于古希腊,属于西方哲学的一个研究范畴,其纵向演进历史悠远,属母项,即"目的论"还衍出"刑罚目的论"、"教育目的论"等;"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子项,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弗米尔从古希腊学者"目的论"中获取了灵感,将这一概念移植于翻译学中与"功能主义"相结合首创的"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其演进历程现代。就价值层面上来说,"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目的论"具有同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目的论指导下,探讨隐喻在"呼唤型"功能为主的广告文本中对隐喻的翻译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论关照下的商务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探讨了商务翻译译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由此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目的论的关照下进行商务翻译.随后,分别讨论了在目的论的关照下如何解决商务广告、商务信函、说明书、公司简介、外贸合同等商务文本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广告英语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7.
陈莹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151-153
本文拟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究汉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指导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语言哲学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泉,"翻译游戏"是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语言游戏"理论的延展和具体化,本文把翻译目的论视为"翻译游戏"总则,以解释性翻译策略作为"翻译游戏"有效技巧,达到"翻译游戏"的预期目的,通过将语言哲学与德国翻译功能目的论的有机结合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与"信达雅"——中西方两种译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锰珍 《学术论坛》2007,30(8):154-158
"目的论"和"信达雅"分别是中西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文章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来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目的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而严复的"信达雅"是更倾向抽象的、模糊的、带有一定主观性的理论.这两种理论在追求忠实性、译文的连贯性和遵守读者适应性等方面有相似性,但在理论系统性、翻译标准和译者地位等方面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揭示了语码转换的本质。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联理论对于以实现AIDA功能为目的的广告翻译的翻译原则和应该采取的翻译策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语篇重构作为一种对原文的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动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广告功能对等,使译出语符合译入语市场消费行为和译入语行文习惯,从而实现外来广告的本土化的主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标记理论的角度探讨英汉商业广告的翻译方法,对标记理论与商业广告大量的研究和对照,发现二者间有一种内在的天然联系。“标记式”是“无标记式”的变体,“广告语言”是“大众化日常语言”的变体。这两种语言变体均是为表达某种特别含义、特别情感而脱离常规语言的特别语言表达方式。商业广告有其明确的功能和目的——AIDMA。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和目的,商业广告中大量使用“标记式”。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英汉广告中的“有标记式”和“无标记式”,恰如其分的转换绝不能忽视。文章从“词形标记”和“音律标记”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英汉广告中标记转换问题探讨,为确保英汉商业广告翻译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商品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广告的效果,提出“阅听人”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阅听人”与广告、广告主、媒体之间实际上存在的是一种买卖关系,而这种关系告诉我们广告创意人员只有以一种出售的态度来完成广告的创意和表现,才能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商标是商品推向市场并占领市场的重要工具,商标本身就是一个浓缩的广告,一个品牌营销的手段。优秀的译文商标具有词汇简明、语音响亮、寓意深刻、联想丰富的特点,能够反映商品的属性和优点,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商品品牌的营销和市场的推广占领。  相似文献   

15.
广告对抗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对抗性广告”和“广告对抗”的概念,并从语用学角度着重分析了广告对抗中的指称和评价问题。广告对抗具有针对性、挑战性和应战性,既要满足广告主突显自身优点、揭示对手缺点之目的,又要受广告法规和其他社会规约的制约,所以对抗中语用策略特别重要。对于对抗性广告,在立法上应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6.
翻译必称"信、达、雅",这一理论导致中国的翻译一直停留在字、词、句的斟酌对应层面上,完全忽略了读者的感受与认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在中国逐渐获得一席之地,这也为译者对原作进行适当改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狼图腾》的翻译为例,译者对原作的改写使得该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及蒙古文化迅速被西方世界接受,为中国的文学输出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任现品 《齐鲁学刊》2001,12(3):67-70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呼应了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由“呐喊”向“彷徨”的时代转型,其现代性文艺思想填补了五四文学主体性理论建设的空白。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译介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树立了现代性的文学参照。  相似文献   

18.
严复提出“信达雅”翻译理论的目的是为其翻译找根据 ,寻基础 ,是为了让国人更容易接受他的译文。鲁迅坚持“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大呼“拿来主义” ,其目的在于把外来思想和表达方式“据为己有” ,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实质上 ,鲁迅的翻译理论承接了严复的翻译思想 ,他们二人的翻译观点始终由“和”这个中庸思想牵引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