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为实现他的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去游说诸侯,伴随着他的游历过程,孟子不断地对其所主张的仁政学说进行丰富和发展。性善论是孟子为了支持他的政治主张所做的人性论的创新,和性善论相结合也是他的仁政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性善论和仁政说构成了孟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性善论与仁政说的有机统一意味着道德与政治在孟子思想中的高度统一。孟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道德与政治内在的复杂关系,因而也成为儒家政治思想学说的一个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3.
申鹏宇 《东方论坛》2012,(2):104-108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包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并对性善做了种种深入的论证。他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孟子“性善论”的先验性与经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性善论”,在先秦人性大讨论中,孟子的“性善”论独树一帜.对后世儒家社会影响深远。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解读,笔者认为.孟子的人性观实际上双向度的包含了先天与后天的因素,即具有先验性与经验性。二者是统一的但也有矛盾。本文即就这两方面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人性善思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从先秦人性论的发展,到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是一个发展过程,孟子性善论的提出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殷周之际人文精神的反省,孔子仁的学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都包含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并对性善做了种种深入的论证。他通过人禽之辨,与告子的仁义之辨等深入论证了人性善观点。人性善思想的提出后成为了中国文化人性思想的主流,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德治思想由性善论、天人观、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等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性善论是其理论前提,天人观是其哲学依据,民本思想是其思想核心,仁政学说是其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孟子》的深入解读,发现孟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包括"性善论""决定论"和"修养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分析指出"性善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决定论"是孟子"性善论"与"修养论"之间的关键环节,"修养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和价值所在。认为从性善到行善,孟子的德育思想体现出极其严密的逻辑,只有把三者联系起来,各自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彰显并得到充分合理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人的为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主观不努力造成的。性善论是一种不错的"道德理论假设",其中"教人向善"的思想,"寡欲"、"存心养性和求其放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批判地继承孟子的性善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轼"为《论语说》,与孟子辨者八",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的思想。一是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主张恪守一定的规范界限,给礼信等五常的规范严格划界。在心性论上,由于对儒释道思想都予以广泛吸纳,因此,苏轼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在政治上,苏轼受到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因而不认可权,反对个人主观随意的变通。情本论是苏轼反对权变思想的根源。苏轼的"辨孟"思想也是孟子升格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孟子的“性善”之“性”,是指人之为人的特性──人内在具有的能动主体性;孟子性善论具有内在连续的两个层面:向善表明人的本体自觉,为善表明人的工夫自觉;孟子性善论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孟子所谓的人性的善主要指人性的"四心",即四个"善端"。孟子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性善论"作了规定和论证,并指出了后天道德修养对保持人之善性的必要性;"性善论"思想中对人的社会属性、道德自觉性的重视等思想,为后世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性善论是有争议的学说,激烈批评它的除了先秦的荀子外,最重要的是鲜为人知的清代历史地理学家汪士铎。汪士铎反驳孟子对告子人性论的批评,以经验的事实为根据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的观点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应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孟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目标是孟子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性善论是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目标提出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君王是其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目标;反求诸己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孔子人道理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在对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观点的批判中提出了自己的“性善论”。孟子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的社会性角度来论证自己的性善学说,使其理论有着极为明显的人格平等思想。孟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代儒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内化为儒家学说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15.
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性善论,其倡导的性善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及提出了如何去发挥实践性善论的思路,对于当代个人及社会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然而孔子却未对“善”作过专门论述。老子称“上善若水”,孟子“道性善”,二人有关“善”的思想是否存在某种渊源?在人人都对“善”充满美好向往的先秦时代,荀子为什么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董仲舒在审视孟苟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性三品说”能否成立?厘清他们之间的思想关系,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孟子性善论的根据,学界有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心,有的认为是天。立足于《孟子》文本,从时间层面和逻辑层面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形上根据应该是天。由于孟子所处的独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所以把天作为自己性善论的根据。孟子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子和苏格拉底关于德性与人性的思想有其差异更有其共同之处:孟子主张人性皆善,他的“性善论”与苏格拉底的人性论相会通。深入研究这些差异与会通,可以加深对中西哲学互补互助、融合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孟子"性善论"对青少年德育的现代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性善论是以仁、义、礼、智为核心思想的人性论,在道德文明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断.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解读孟子性善论,从中揭示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引导当代青少年从性善论中吸取合理成分,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塑造高尚人格,重视民族大义,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而人格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孟子关于性善论、舍生取义、与人为善等思想,深刻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华民族,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人格道德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