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木样世系与土观世系关系史述略扎扎嘉木样与土观是属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最大的活佛世系之例。自17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叶的二百五十多年中,做为拉卜楞寺寺主的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与做为驻京呼图克图的土观世系历辈活佛之间始终保持师徒关系,互为依托,极为密切。这...  相似文献   

2.
清代驻锡北京的喇嘛被称作驻京喇嘛,他们在弘扬黄教上起着较大的作用。清朝赐予他们国师、禅师等名号,这些转世活佛即驻京呼图克图,他们均为康熙、雍正年间,以敕命被迎请至北京的。清廷在京师赐予他们坐床寺以为居住。为了避暑,他们一般夏季住在多伦诺尔的坐床寺。作为转世活佛,他们也承袭驻京呼图克图的地位和头衔,到了清末,驻京呼图克图有十二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974卷“理藩院·喇嘛封号”中所见的有:章嘉、噶勒丹锡哷图、敏珠尔、济隆、洞科尔、果蟒、那木喀、鄂萨尔、阿蔗、喇果、贡唐、土观呼  相似文献   

3.
札雅葛根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清代喀尔喀有许多活佛①,其中哲布尊丹巴、札雅班第达、额尔德尼班第达被视为三大活佛。1892年在喀尔喀作调查旅行的波兹德涅耶夫曾有如下记载: “试向喀尔喀蒙古人打听蒙古最伟大的呼毕勒罕是谁,他们回答说,察干噶勒图汗哲布尊丹巴、沙喇噶勒图汗札雅班第达、哈喇噶勒图汗喇嘛葛根,这也就是白色帐幕的汗哲布尊丹巴、黄色帐幕的汗札雅班第达、黑色账幕的汗喇嘛葛根。这三个呼图克图也表现在前述庶民的特殊的有色毡子上,即哲布尊丹巴为白色,札雅班第达为黄色,喇嘛葛根为黑色”。(《蒙古及蒙古人》,卷1,彼得堡,1896年)  相似文献   

4.
棍噶扎勒参,佛号察罕呼图克图弥勒尊者棍噶扎勒参华桑波,也叫嘉穆巴图巴多普。蒙语为察罕格根,藏语称喇嘛尕若,二者均为“白佛”之意。棍噶扎勒参于1835年出生于甘肃洮州卓尼杨土司辖区车巴沟石拱村(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车巴沟,刀告乡石拱村)的一个藏族家庭,父亲叫才旺闹布,母亲南皎草。他小时曾放过几天牧,因言行不同于同龄的孩子,智商很高,得到父母的重视,请格西阿旺丹增为师,学习音韵、语法等,进  相似文献   

5.
棍噶扎勒参,又名嘉穆巴图多普。佛号“喇嘛尕若”(白喇嘛)。蒙语为察罕呼图克图(白佛),藏族,甘肃省甘南卓尼县,车巴沟石拱村人。公元1835年出生,1895年于车巴沟贡巴寺圆寂,享年六十一岁。棍噶扎勒参从十三岁起(1847年至1882年的三十余年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新疆卫拉特蒙古地区,他的一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一生。 1881年阴历12月15日,棍噶扎勒参一行从新疆库尔哈拉乌苏城起程前往西藏。当时伊犁将军、大臣等大小官员都来送行。到乌鲁木齐后,在此举行了迎春宴会(1882年,清光绪八年壬午)。  相似文献   

6.
海棠山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阿金镇南 15公里 ,俗称喇嘛洞 ,是阜新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山上石崖陡峭 ,怪石嶙峋 ,山顶奇松翠柏 ,盘根错节 ,山坡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摩崖造像 ,山下还残留着庙宇的基址 ,这一切在告诉人们这里曾是一处佛教胜地。据《阜新县志》记载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章嘉活佛带领他的徒弟云游到此 ,见山景幽胜 ,遂在山下创建了一座喇嘛庙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御赐“普安寺”匾额一方 ,文为“莫里根利布呼图克图”。清光绪年间 ,普安寺请来能工巧匠 ,在海棠山上 ,利用天然峭壁石崖 ,镌刻了五百余…  相似文献   

7.
清王朝对章嘉呼图克图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章嘉呼图克图的管理是清王朝整个藏传佛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统治者对章嘉活佛系统的管理既有尊宠与重用的内容,又有要求与惩戒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的策略。章嘉呼图克图能够在清代发挥佐治安民、扬善抑恶的重要作用,与清王朝对该活佛系统的成功管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策满林为西藏四大皇寺之一,该寺的策满林活佛转世系统是格鲁派四大呼图克图之一。在乾隆、嘉庆及清末民初,策满林活佛曾三次被册封为西藏摄政,对藏区影响颇大。现勾勒有关资料,对三世、四世策满林生平作一简述。三世策满林阿旺罗桑丹白坚参 (一)获得佛号之曲折二世策满林,摄政期间与清政府驻藏大臣琦善不和,在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被弹劾贬黜,发往黑龙江安置,且令不得转世。后虽经多方上书恳求,咸丰皇帝下  相似文献   

9.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藏传佛教在喀尔喀蒙古诸部的最大活佛兼封建主。在清代,自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确立后,不仅积极在漠北蒙古诸部之辖区内弘传佛教,而且倾心内附,自觉贯彻清朝的治蒙方略,在清王朝治理蒙古地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Jibzondambaxotogto)是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一位著名的转世活佛,被称作“智慧的金刚(janabazar)”或者“高尚的光辉(ndrgegen)”。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以土谢图汗部为中心的喀尔喀左翼归附清朝...  相似文献   

11.
二世策墨林诺们罕是清代西藏著名活佛,原籍甘肃省洮州厅卓尼土司辖区,曾任西藏摄政(1819-1844)、第七十三任甘丹赤巴和十世达赖喇嘛的正师傅,是西藏历史上权势最大、结局最为悲惨的摄政活佛。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六月其被革职查办,拘禁拿问,次年(1845年)奉旨流放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国内外史学界对其最终结局、圆寂时间、圆寂地点、享年岁数及其呼毕勒罕三世策墨林活佛的出生年份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表明:成丰十年四月十九日(1860年6月8日),二世策墨林诺们罕活佛在新疆喀喇沙尔乌讷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蒙古南部落的札萨克卓哩克图汗旗圆寂,享年69岁(1792-1860年),遗骨奉旨安葬于该旗境内的佑安寺(又称永安寺、巴伦台黄庙),其呼毕勒罕三世策墨林活佛出生于成丰十一年(1861年),而非其他年份。  相似文献   

12.
相顿·丹巴嘉措修通教理,名扬藏蒙地区,招徒讲经40余载,曾为土观呼图克图等成百上千活佛、僧人之师。他传经弘法,致力善业,是拉卜楞寺具有代表性的博学高僧。  相似文献   

13.
察罕脑儿行宫是元朝君主在塞上草原设立的最重要的行宫,在元代又称白海行宫,遗址为河北沽源县小红城。这处行宫始于世祖初年,后不断扩建。《元史》中记载的"阿失答不速皇城"很可能就在察罕脑儿附近。元朝君主在察罕脑儿行宫接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佛事活动。此外,还以察罕脑儿地区为中心,举行大规模的鹰猎。鹰房(昔宝赤)万户、昔宝赤八剌哈孙总管府、云需总管府的设置均与元朝皇室的鹰猎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研究察罕脑儿行宫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对认识元朝帝王政治活动和两都巡幸生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酥油女孩     
老四 《可乐》2011,(1):66-67
听从内心的召唤 2005年年初,23岁的江觉迟走川藏线,遇到一个叫多农喇嘛的活佛。活佛说,麦麦草原有很多孤儿。洪水、泥石流、雪崩,各种自然灾害每发生一次,草原上就会多出一些孤儿。这些孤儿没有家,也上不了学。喇嘛的寺庙想办学校,但是没有老师。  相似文献   

15.
在祖国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中,记载着一位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活佛。他,就是至今鲜为人知的甘孜白利寺活佛格达·呼图克图。格达七岁成为甘孜白利寺五世活佛,与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同窗学经,获得藏传佛教格画派最高学术──“格西”。1936年红军长徵到达甘孜,朱德、刘伯承专程拜访格达活佛,格达被称为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他为长徵作出了重要贡献格达,原名更呷益登,於1903年出生於西康省甘孜县生康(一说白利)乡得希底寨子(今属四」;D省)一贫苦藏族家庭。7岁时作为格建四世的转世灵童而成为白利寺第五世活佛…  相似文献   

16.
察罕一族在蒙元时代是一个较为显贵的唐兀人家族[1]。其可考人物共有六世,始祖曲也怯律之后,可以分为曲也怯祖和察罕两大支系。曲也怯祖一脉可以看做入仕蒙元的土著唐兀文士代表,察罕一脉可以看做蒙古化了的唐兀武将代表。婚姻关系是他们融入新环境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续第 3期 )五、移锡以前的交往天命六年辛酉 (明天启元年 ,朝鲜光海君十三年 ,16 2 1)三月二十日 ,金攻下明朝辽东都司的治所东北第一大都市辽阳城 ,遂迁都于此。在五月二十一日 ,斡禄打儿罕囊素喇嘛到来 ,受到英明汗的郑重接待 ,接见的礼节显然是对蒙古诺颜的 ,平等而又亲密  相似文献   

18.
达赖喇嘛 西藏宗喀巴创立的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之一。达赖,蒙语,意为“大海”;喇嘛,藏语,意为“上师”。明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蒙古族顺义王俺答汗邀请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首领宗喀巴第三辈大弟子锁南嘉措,到青海仰华寺相会,俺答汗赠锁南嘉措为“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称号。明万历八年(1580年)俺答汗尊锁南嘉措为达赖喇嘛。万历十五年明朝又封锁南嘉措为“朵儿只唱达赖喇嘛”,即达赖三世(前二世是追认  相似文献   

19.
公元1782年,松巴堪布针对藏传佛教中有关"佛典"问题,撰写了一部颇具"文本批判方法"的辩论文。同年,作为其高徒的土观呼图克图,对上师之观点作了"纠谬之事"。本文通过分析诤论文中两者对藏译佛典之形成、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性质及掘藏文献的真实性等问题的不同理解,展现他们对"佛典"概念的不同诠释。继而,又将两者诤论之意义,置入到藏传佛教史脉络谱系中,以期凸显其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朝兴黄教以安蒙藏之政策,对统治蒙藏地区是非常成功的策略。兴黄教策略之一,即在蒙藏各地及京城广建黄教寺院。有清一代,陆续在北京兴建的黄教寺院达65座,其中除几座专以满洲人为喇嘛者外,基本都是蒙藏喇嘛,且皆从藏区或蒙古各地延聘高僧管理,各寺均有额定喇嘛,按级给与钱粮。关于自藏地延聘高僧至京城寺院问题,迄今尚未见专论。本文利用雍和宫满文档案,以长城内最大的黄教寺院雍和宫延聘济隆七世呼图克图来京任总堪布之经过为中心,冀以探讨清代黄教政策及延聘来京喇嘛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