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土家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族源,众说不一。主要有: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二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一部,三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公元910年前后)由彭瑊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笔者认为,“南入”、“东来”都不能成其为土家族族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任何民族不可能不与其他民族交往和互相影响,甚至有一部分融合于别的民族,成为另一个民族的成员。“南入”、“东来”的因素不能说没有,但研究某个民族的族源,把加入的部分作为主要成份是不适合的。特别象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土家族族源,应该从这个民族  相似文献   

2.
黄青松的长篇新作《毕兹卡族谱》,书写的是一种特殊的“个别文化”。小说不仅呈现出毕兹卡族的历史与文化,也将故事讲述与作者阐释同时在文本中展开,以一种综合的形式试探文学写作的限度。《毕兹卡族谱》在处理少数民族生存经验的“常”与“变”主题时,既显示出黄青松的文化自觉,也清晰地标识出这一题材的写作症候。  相似文献   

3.
一 人文风貌 在湘鄂川黔衔邻的广大山区,居住着一个古老而又年青的兄弟民族——土家族。说它古老,早在先秦时代,其先民活动即已见于史籍;说它年青,其族别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6年才被正式承认。 土家人自称“毕际卡”或“毕兹卡”。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与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他们世代相守,繁衍生息,融合移殖,  相似文献   

4.
黄青松长篇小说《毕兹卡族谱》,抛弃被格式化的写作技巧,运用审视与魔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展示,探索“族谱体”小说创作路数,通过花桥这个土家族村寨的“前时代”“远时代”“近时代”及“后时代”等四个时代不同文化现象的描述,艺术地呈现了花桥的整体文化形态,堪称一曲全球化时代东方传统乡土社会的悲歌。《毕兹卡族谱》的创作也表明,当一个作家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他就进入到一个悖谬里面,陷入到艺术创作与文化理性的矛盾中。艺术是充满激情的东西,理性是冷静的东西。艺术创作越是追求爱与理性的平衡,作家就越不容易被人理解;艺术创作中爱与理性越趋于平衡,作家的孤独感就会越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对本民族的称谓有两种,一是本民族语的“毕兹”,一是汉语的“土家”。“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客家”意谓“外来人”。主要用指汉人。“土家”意谓“本地人”。作为概念,“客家”与“土家”是相对应的,只有在汉人较多量地进入了土家族地区之后,才会形成“土家”这一汉语称谓。所以只要把何时汉人较多量地进入土家族地区这一点弄清楚了,“土家”这一汉语称谓起自何时也就随同而解。当然,本民族语的“毕兹”是不是就等于汉语的“土家”这个问题,同样也就不辩自明。  相似文献   

6.
湘西作家黄青松的长篇新作《毕兹卡族谱》,延续了20世纪湖湘文学谱系从沈从文到韩少功作品中关于现代性文明与乡土世界关系的思考,以作为花桥世界存在意义符号的世俗/神性语言为镜,反思一元化、本质化的现代性文明。作者不仅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呈现出毕兹卡族人的“名堂经”话语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同时更结合当下中国社会的语境和困局,进一步审视了近代以来国人所面临的“走出乡土”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7.
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居住在我国湘、鄂、川、黔毗邻地带的土家族,自称“毕兹卡”、“米基卡”、“蒙兹”,现有人口2,802,743人(根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其中85%左右的人口都已转操了汉语,其余人口大多兼操土、汉语;只有在交通不便地区的少数老人,没上过学和没出过远门的居民不会讲汉语,只会讲土家语。此外,在少数地区,如泸溪县的土家族居民,还有使用土家语、苗语和汉语多语式的。操单一土家语式和土家语、汉语双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和泸溪等县;操单一汉语式的人口分布在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长阳、五峰等县;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  相似文献   

8.
<正>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土家人的意思)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今天的湘鄂西一带,现约有九十万人,其中六十六万多人聚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二十一万多人聚居在湖北省恩施地区。在川东、黔东一带也有两、三万土家族人民居住,繁衍生息。我国现在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土家族和全国各兄弟民族一样,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在缔造统一的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的事业中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创造了极其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湘西、鄂西、川黔边境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自称“毕兹卡”的勤劳、勇敢和富于革命传统的兄弟民族——土家族。他们的主要聚居地湘鄂西地区,属于武陵山区,汉代设置“武陵郡”。自五代以后,武陵山区逐渐成为彭、田、向、覃等姓土司的世袭领地,中经宋、元、明、清,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  相似文献   

10.
<正> 绪论湘鄂川黔四省毗连的广大地区,是我国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自称“必际卡”。现约有九十多万人,其中湘西六十多万,鄂西二十多万,川东、黔东约二、三万。几千年来,他们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古老的文化。他们以刻苦耐劳称著于世,在缔造统一的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的事业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关于土家族族源的问题,目前有几种说法,现将我们的观点摆出来供专家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在土家族的民族认同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族源、文化等问题的争论和整合现象进行了分析, 认为在民族认同当中,实践的偶然性往往大干理论的规范性,实践丰富了理论,理论又为新一轮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即以土家族的认同来说,随着土家族的人群越来越多,土家族的族源就已经从潘光旦的古代巴人说发展为多元说。而为了使族源说符合一个“民族”的规范,就出现了整合巴人说和多元说为一体的巴人主体说。在土家族当中存在着的文化差异现象,也伴随着土家族的认同进程而不断被弥合。这种整合的结果使得土家族的认同标准被不断宽泛化,标准宽泛化的结果可能将会导致新的认同实践的发生,而新的实践又必将引起新的理论上的整合。民族学就是因为这样的实践和整合而成为一门与时俱进的活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土家田氏考略──兼评“造谱”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田氏考略──兼评“造谱”现象雷翔田氏,无论古今都可称为土家族之巨姓。南朝时,巴、建、南郡就有“后称王侯.断遏水路”的冉、向、田三姓;湘西土家族语现存区里.有民1司供奉的彭公爵主、田好汉、尚老官人;明清川东惯称外江用蛮为“七章八四”。这些.田氏均为...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土家族没有文字,古代社会生活,一直没有记载下来。汉文献的记载又零星分散,特别是音独提到土家族名称,史书上一直没有看到,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上,才把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境的土家族人称做“土人”、“土丁”、“土民”或所谓“土蛮”。所以,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至今还议论纷云。众说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种意见认为:是以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土著居民为主体,融合了巴人和乌蛮中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再一种意见认为,是古代乌蛮的后裔。这里,我就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谈点自已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越及其后续民族族称繁多,对于这些族称的来源、含义历来有不同说法,本文结合历史、民族学、语言学材料对百越各种族称进行分类,阐释其来源、蕴意。“夷、越、俚”等称谓为越人自称;“瓯、勾吴、乌浒、僚”等称谓源于百越语“人、我们”(兼作民族自称);洞(侗)、仲、撞(壮)等称谓为“田坝”意,“洞人”(蛮),即为“田坝人”之意。  相似文献   

15.
在与中国云南省南部边疆接壤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四国的北部山区,散居着种植早谷、玉米为生的一群山民,被当地其他民族称作“卡戈族”、“高族”或“阿卡族”。卡戈族、高族、阿卡族,实为哈尼族。解放前,在我国西双版纳也称哈尼族为“阿卡”。“卡”字在傣语中有“奴隶”的意思,带有侮辱性,所以解放后,我国遵照广大哈尼族人民的意愿和自称,统称为“哈尼族”。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没有村以上的社会组织,甚至没  相似文献   

16.
恩施话里形容词动词的一种重叠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恩施话里形容词动词的一种重叠式郭万明恩施在湖北省西南部,是恩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话瞩西南官话.总成话里,大多数形容调和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为间[t。1尔瓦AB[tsl/jAB.这种重叠式的中汲【创勺,在当地—些地方书面材料上写作“得’,其实与普...  相似文献   

17.
《毕兹卡族谱》立足于少数族裔的文化和知识,于地方性的经验中发现了与主流叙述不同的文学风景。以自鸣钟进入花桥所造成的时间秩序的改写为标志,跳跃性的“文化生成的片段”获得了一种逻辑性重组的可能。作者在花桥中寄寓了某种乌托邦式的想象,但需要警醒的是,恰恰是城市经验照亮了作者的花桥记忆。作者基于“原乡情结”的写作,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异质性的阅读经验,另一方面则因为对故乡的认同,而对未来缺少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自称为“毕兹卡”的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长期聚居在西水两岸、武陵山区.据文献记载:这个地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楚,秦为黔中都,汉改武陵郡,梁置大乡县,陈曰灵溪,隋为辰州,唐析辰州置溪州领大乡、三亭两县,五代时属五溪,宋代设荆湖路,元代设永顺等处军民发抚司,明代设永顺宣慰使,保靖宜慰使,均属湖广土司.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设置永顺府,民国属永顺第八区行政公署,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属湘西行署和永顺专员公署,一九五二年为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管,一九五七年后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五年,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教授在其《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中,曾经对土家族的族源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他明确指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这一基本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致使湘鄂西土家族在习俗和宗教信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论周族的起源──兼论黄帝姚政关于周族的起源地问题,自三十年代钱穆提出:周族最初的根据他不在陕西,而在山西大河之东的说法[1]以来,就成为史学家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有认为“周人出于白狄”[2];有认为“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3];有认为“周族起源于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