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红色博客”: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红色博客"的高校思政教师思政教育网络日志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阵地.这种新的思政教育形式既带来了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新契机,也引发了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考.文章通过分析"红色博客"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后认为,任何思政教育的创新不是以改变或淡化意识形态为代价,而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  相似文献   

2.
以某高校思政“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为例,厘清获得感测度内涵,探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研究发现,大学生思政“概论课”双线混合教学评价感知较好,其显性获得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隐性获得感有所体现,但仍存在抬头率偏低、理论获得感结构性薄弱、受众对象行为外化意识不足等教学难点。对此,高校思政课须从激发受众“主体性在场”学习需求,深度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提升教师教学实力、强化大学生学习行为外化能力等方面加以突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文学理论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课程思政为文学理论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提供了新视角。课程思政指明了文学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定位、新方向和新途径,那就是使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树立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向同行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课程思政视角下文学理论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般文学理论的关系。其具体方法是透彻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深刻性、人文性,凸显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建构理论讲授、研读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统一的三维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精品教学资源、精品思政课程资源,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4.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可将教学效果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即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内化及社会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发现,当前思政教学实效性在“学生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内化及社会行为习惯养”层次上与思政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是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然而,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思政“灌输”面临着种种困惑。文章追根寻源探讨列宁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的思想和理论,提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政“灌输”思想和理论,开创新形势下的思政“灌输”新局面,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在“三观”教育中,要坚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和新任务下“三观”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摆在思政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政治参与的视角考察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并取得实效。通过掌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可以知晓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使思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学生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通过掌握大学生毕业后的政治参与状况来检查思政教育的实效,促进思政教育工作与时共进。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来自对周围客观世界的消极认知和情绪体验,其个体心理表现为消极自我认知、消极情绪反应和消极心理应对。对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干预要从个体和团体两个层面进行。个体层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心理教育;团体层面包括课堂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思政理论课堂和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针对“四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探索了“四史”深度融入思政教学体系的原则、意义和路径,对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是时代新人的培育者,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其中,思政课青年教师作为非常重要的中坚力量,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他们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系列关系冲突、能力冲突和行为冲突。深入分析思政课青年教师存在的角色缺失,帮助其对自身角色定位进行科学调适,并从社会、高校、个人等层面建构其成长择优路径,可调适角色冲突,促进思政课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共同成长,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1.
“问题导向”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式,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实际、关照当下,重点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高校思政课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中重要内容“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为例,从理论维度辨析问题导向和马克思主义以及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维度推进思政课教学链式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实践维度为思政课教学的制度、行动者和原则提供路径选择。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课实践进路,实现思政课教学对“真”“善”“美”统一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经管类专业也应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为例,介绍了课程思政理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政治教育元素、价值观元素、中华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出“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等提升教学效果的措施。以此实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大学生,为其他高校相关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某医学院校大学生发放“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调查问卷,并结合深度访谈,从整体上把握新时代语境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在“大思政”的视域下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加强幸福观教育、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和心理辅导、改善专业认知、强化职业期待、净化医疗系统环境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成功渡过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从而成为优秀的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实践夯实优秀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四史”之历史性显原理之真理性,推动原理具体化、生活化,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求知特点,必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四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丰富的案例、翔实的材料佐证了理论改变世界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旨趣通过“四史”得以充分体现。“四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改变世界的实践史凸显价值之崇高性,必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升华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提升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渠道,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是对全体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史”“实”“理”“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四个维度,是讲清中国法治建设之“道”“理”的重要理路维度。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专题内容,需要澄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脉络、论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征、释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论支撑、开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相关理论问题。通过“讲道理”深挖精讲法治专题,着力打造思政“金课”,助力受教育者学习法治思想,形成法治思维,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既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其根本的理论支撑。“大思政课”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之间具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后者对破解人才培养的“单向性”弊端具有重要意义。“大思政课”所倡导地发挥好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应”,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之间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后者对于从大局观念等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大思政课”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大思政课”与环体之间所呈现的矛盾关系,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很好地阐释。“大思政课”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可以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释清楚。总体看,“大思政课”建设既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更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大思想课”的建设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变成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应加强大学生对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视,引导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引导大学生克服“拜金主义”的倾向,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帮助大学生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  相似文献   

18.
行为修正理论主要功能是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且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根据结果的好坏进行正强化和负强化。这一理论可应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本文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研究对象,从行为修正理论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高校思政课行为修正模式的理论构建,高校思政课行为修正理论模式的教学效果和反思等方面阐述了行为修正理论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这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最终显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高校五门思政课的重要理论基础,应适时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入教材体系,探索疫情当下提升大学生生态素养的现实路径,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培养尊重自然的观念,在“生产力的生态维度”中培育绿色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中明晰社会发展道路,在实践教学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生态化,从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提升生态素养,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素养基础和力量基础。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性质、教学目的及教学任务决定的,也是人的认识规律和青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逻辑必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切合高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建立健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