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哲学,特别是汉代中国哲学的知行观,至今仍然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20世纪40年代初,赵纪彬先生著《中国知行学说简史》,于汉代叙述了古文经学派的“知之匪艰,行之推艰”说及扬雄、王充的知行学说。80年代初,方克立先生著《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规》,考证出“知之匪艰,行之推艰”说乃是先秦哲人就有的见解,于汉代仪叙述了董仲舒与王充的对立。上述两位著名学者的研究,虽然各有创获,但都未能使人看出汉代知行观的逻辑发展的轨迹。其实,汉代中国哲学知行观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汉代的许多哲人都继承了先秦诸子“以其道…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全面地总结了哲学斗争的历史经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论断,并对这一论断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从而为人们科学地理解纷繁复杂的哲学学说及哲学发展过程提出了一条基本线索。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斗争中,写下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光辉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列宁总结了哲学斗争的新鲜经验,用哲学上的“两条认识路线”概括了思维和  相似文献   

3.
对王充学说的根本特点,过去往往只强调它“疾虚妄”的一面,忽略其“定真是”的另一面。笔者认为,正确评价王充的学说及其历史作用,只有紧紧抓住“实事疾妄”这一根本特点,才能作出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而正确认识和解剖这一特点,对于我们在哲学史、思想史研究中,坚持科学的辩证的方法论,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沈云波 《兰州学刊》2007,(11):15-17
张载哲学之出现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尤其是在天道观方面.这种哲学史上独特的天道观在张载晚年的著作《正蒙》中得到了集中的阐述.文章以一种论证的形式重新陈述张载哲学之天道观,并把其中隐含但却没有直白的思想显明.这样一种陈述之所以可能也正因为《正蒙》一书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5.
王充是东汉时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他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颗明珠,他的《论衡》是汉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从事我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科技史、天文学史、逻辑史、心理学史、教育学史、伦理学史、美学史和文学评论史的研究工作者都可以从《论衡》一书中采集到可贵的资料,丰富各科发展史的研究。王充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但是,至于他的生平,却不甚清楚,还有加以考辨的必要。王充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范晔《后汉书》本传和《论衡·自纪篇》。《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关于王充,只有二百多字的简略记载。《自纪篇》主要篇幅用于解答别人对《论衡》一书的责难,叙述自己生平的内容也很少,而且主要是少年和老年  相似文献   

6.
王充无疑是我国东汉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二千年来,对王充哲学好之者、攻之者代不乏人。在当代,王充哲学更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然而,王充著作鸿巨,内容广博,其中的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部分,尤令今人难懂。因而,研究王充哲学者虽人数众多。但多浅尝辄止,少有精深的成果。周挂钢教授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王充哲学研究中埋头钩玄探幽,积十余年不懈探究之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早在十年前,他就以《王充哲学思想初探》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几年后,他因在王充哲学研究中的卓著成就,而得以承担匡老主持的…  相似文献   

7.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魅力无穷。 《老子》一书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朽之作。 《老子》之所以堪称不朽,不在于它提供了或能够提供什么万古不变的哲学教条,而在于它首次提出并首次回答了几个意义极其深远的重大哲学问题。 一、略谈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史方法 在50—70年代,我国最流行的哲学史研究方法是“两条路线斗争史”和阶级分析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哲学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而其弊端亦很严重。80年代以来,范畴史的研究方法突兀而起,涌现了许多以范畴史方法研究哲学史的论著。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在哲学史研究领域中运用范畴史方法所取得的进步与丰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史方法也在悄然兴起。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1990年,方立天著《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由中华书局出版。张岱年在为方著写的序言中说:“近二三十年来,通史体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已经出版了十多种。但以问题为纲的哲学史尚属罕见。”应该承认,在颇长一段时间中,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问题史研究方法的“遭遇”是颇为“寂寞”和“冷清”的。 必须肯定,问题史研究方法和范畴史研究方法都是研究哲学史的重要方法,两种方法有着内在的紧密联  相似文献   

8.
陈金清 《江汉论坛》2007,(11):139-140
最近的十多年是李维武教授哲学史研究的多产时期,其间有《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吕不韦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王充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与何萍合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专著问世,撰写了数十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学术月刊》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从哲学史观的探索到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突破、哲学史研究风格的形成,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这部52万字的著作于200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则可看成是他在哲学史研究方法探索、哲学史研究风格塑造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以后,他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他也化了很大精力,写出了《记李靓的学说》、《王荆公的有为主义》、《戴东原的哲学》、《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程廷祚》、《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等一系列论文,却没有写一部系统的宋元明清时期的“近代哲学史”。如果我们稍加检点胡适“近代哲学”的著作,即可发现一个称奇的事实:他没有写过一篇直接论述宋明理学的文章。他的近代哲学文章的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西方哲学史上对于实体观念问题的思路,并由此融入作者对该问题的基本看法。本文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学说,即“境遇中的实体”,进一步深化了以往哲学史上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有一定的理论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是当代卓越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这是人们普遍承认的。但列宁是不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这在国际范围舆论中,却有着明显的分歧和争议。一般地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内部,除了第二国际时期的一般思想家以外,长期以来,对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充分肯定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专著中,大都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以“哲学家列宁”、“列宁和哲学”为书名的著作曾多次出现,至于论述列宁哲学思想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专著就更多了。匈牙利的著名思想家卢卡奇,在列宁逝世后立即出版的《列宁》一书中,把列宁看作“一贯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家”法国和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的哲学遗产表现过极大的兴趣,出版过一系列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著作。法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让·柯尼奥在论述列宁哲学思想时曾经指出:“二十世纪哲学思想发展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有关知行关系问题的论述占有相当大的份量。他的这一学说曾在我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占有很突出的地位。如何分析和评价“知行合一”说,的确是我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从总体上看,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无须疑问,但能不能由此而全盘否定“知行合一”说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在哲学史研究中,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是错误的。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中,到底哪些是其精华,哪些是其糟粕,它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探讨的。我想就此谈点粗略的见解。一知行关系问题,是我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所要解决的乃是人们的认识、知识和人们的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春秋时期的伪《尚书·说命》第一次把知行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命题之后,对我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知行关系问题成为哲学战线上激烈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相继形成了一些较为系统的学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宋时期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说和明代王守仁  相似文献   

13.
高清海教授的《哲学的憧憬──〈形而上学〉的沉思》一书,是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两部著作之后,又一部以哲学观念变革为主题、独具特色的学术著作。这部著作是以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现代哲学思维方式为主题。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正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奠基之作,它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传统哲学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已往的哲学史教科书及教师们在讲坛上,对此书的分析和评价,往往局限于传统哲学的视域,没有把思想贯彻到哲学发展之底,立足点不高。高清海教授在本书中“立足于哲学发展的全…  相似文献   

14.
怎样理解贝克莱哲学与洛克哲学的理论关系,是既涉及理解洛克哲学也涉及理解贝克莱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迄今为止哲学史著作中很少探讨的一个理论问题。通常,人们只是提到洛克第二性质学说给贝克  相似文献   

15.
任继愈先生关于老子哲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主编的三种中国哲学史著作和他对《老子》一书的注释之中。他在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老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中改变了看法,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者。1983年在《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他全面地审视了上述两种看法,认为它们都"犯了把古人现代化"和"片面性"的错误。他在老子哲学研究中在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以及他勇于自我超越的学术精神,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与激励。  相似文献   

16.
陈来 《文史哲》2022,(1):35-47+165-166
熊十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哲学论述,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而言,具有与同时期通史著作同等重要的意义。总结20世纪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总体研究,不仅要关注各部《中国哲学史》的撰写及经验,也要关注熊十力这样的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以开辟中国哲学史总体理解和论述分析的多样化把握。熊十力在《十力语要》《读经示要》等书中广泛谈及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他的这些论述,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不比同时期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的论述逊色。熊十力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有一个自己的体系,只是这一体系并未集中地呈现出来,而是散见于其著作之中,需要加以整理和研究。熊十力认为,近代以来,国人以西方哲学为标准,以科学方法看哲学,已经完全忽视了中国哲学的"究极意思"和"独至理境",对中国哲学的终极智慧已不了解,也不求解,这一点必须加以根本改变。熊十力对中国哲学史的诸论述,称得上是体大思精,不仅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哲学终极智慧的理解也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做全面的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在1850年进行第三次政治经济学研究时所写的摘录性笔记,为其后写作政治经济学著作做了直接的准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是马克思对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的再次研究,并在货币数量论、级差地租理论和价值理论三个维度上获得了重要认识,第一次破除对李嘉图学说的“迷信”.这不仅标志了马克思当时对社会过程的客观历史规律的认识程度,而且直接影响着他接下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哲学本体论是整个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础,一种新的哲学学说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对本体论问题的新的回答。现代西方有些哲学家试图把本体论问题“悬置”起来,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哲学学说中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任何一种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观点,都将有一个立论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这个基础或出发点就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辩证的物质本体论,从而结束了哲学史上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争论。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过程中企图在本体论这一重大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修改,用所谓实践本体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学者。他通过批判,总结工作,撰写出一批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哲学史专著。从近代中国哲学史的角度,对这些著作进行研讨,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仍有其借鉴意义。一从实用主义哲学立场审视中国哲学史对哲学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哲学史面貌。胡适作为一个服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思想家,其哲学观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哲学史观也迥异于梁启超、章太炎等人。1919年,他继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之后,凭自己的学历,运用西方哲学史的观点与方法,撰成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以后又有《戴东原哲  相似文献   

20.
<正> 世界范围的阿拉伯哲学史研究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至今仍有方兴未艾的势头,而在中国,这一领域几乎还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中文版的阿拉伯哲学史的研究著作,中国人写的,绝无仅有;外国人写的,也寥若晨星;马坚先生在50年代译出的第·博尔的《伊斯兰哲学史》,是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最重要的一部。苏联学者特拉赫坦贝尔的《西欧中世纪哲学史纲》,在书中给阿拉伯哲学留下了一席之地,但那是作为欧洲哲学史的一个陪衬,从中人们还难以了解阿拉伯哲学史的全貌。而国外其它大量的阿拉伯哲学史的研究著作,则还未被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