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 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黄克剑等人把他看作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港台相当一部分学者却认为他不是新儒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显然在于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不同理解上。目前,要给出现代新儒家一个一般性的概念,看来很难。但我们可以揭示其基本特征,从而给这个概念一个大致的界定。 简单地说,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其它思潮相比,现代新儒学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儒学本位立场,力图复兴儒学。这是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杜维明、刘述先等三代新儒家学者极为坚定的立场,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取向,也是现代新儒学之所以为新儒学之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另两大思潮的马列主义、自由主义同现代新儒学的根本分歧也在此处。马列主义主张对儒学批判地继承,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则对儒学基本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和现代新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心态和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新儒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吸纳佛学和西学,并对儒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近代儒学的颓废没落和中外文化的剧烈碰撞,这使现代新儒家必须也可能借助其它思想来更新发展儒学。早期,梁漱溟、熊十力由佛归儒。梁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文化比较思想;熊则建构了  相似文献   

2.
"儒学的现代价值何以可能"是新世纪儒学研究中的核心命题,目前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内在超越说"、"生命意识说"和"面向生活说"三种学说形态,它们分别从宗教性精神、类现代性批判精神和日常生活批判精神这三个方面阐发了传统儒学之于现代社会的功能性涵义,这既体现了现代人的价值评判与选择的自由,同时又反映出儒学自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化张力,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儒学救世论"、"多元理论模式"和"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问题也呈现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境遇及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舞台上主要活跃着三大思潮 ,它们是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和现代新儒学。作为现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张君劢是在与这三大思想文化思潮的互动中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的 ,本文拟就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的关系作一番探讨。一、挑起人生观论战开启现代新儒学目前大陆学术界有一种观点 ,认为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思潮发端于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 ,康有为是这一思潮的“开拓者和尝试者”。因为康有为曾对儒学做过一番改造 ,一方面区分所谓真假儒学 ,另一方面又援西学入儒 ,从而使其具有了某些新的内容。而这正是现代…  相似文献   

4.
综观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不难发现西学东渐与儒学改革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时隐时现的内在联系。把握现代新儒学的三代思想家的思想脉络,我们可以感受这一思潮在深层结构上受到近现代西方文化传统的渗透和影响,体味这一思潮的中西文化传统交融的趋势和所具备的当代国际性学术思潮的性质,由此领悟这场儒学改革运动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学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个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新儒家的文化观则是把握这一思潮的关节.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反省,关联着新儒学的始点和终点,构成其"理论预设"和"终极关怀".本文选取熊十力、牟宗三、杜维明三个典型个案,通过对其文化观传承理路的梳理、比较,以期能折射出三代新儒家文化观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郑大华 《中州学刊》2004,1(1):96-101
张君劢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是现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有一个前后发展的过程,五四时期:批评科学主义,主张意志自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探索文化出路,弘扬民族精神;五六十年代:阐发儒家思想,倡导儒学复兴.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上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化与变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张氏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其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缺乏认真研究.本文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方家与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7.
海派文学对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没有做全面、彻底的批判,相反,它对家文化有所依恋,这导致海派文学的家文化主题有着传统含义.它体现在三个方面:认同家族血缘文化,精神还乡;彰显儒学家庭价值观,消解个体;凸显儒家家庭伦理,对其有质疑、批判,也有眷顾.海派家文学反映出海派文学精神有一定的传统取向,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移.  相似文献   

8.
关于儒学复兴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学复兴"思潮呈不可阻挡之势.要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复兴"与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复兴",前者决无可能,后者则有可能和需要.作为学术流派的新儒学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儒学复兴"要处理好儒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代新儒学要吸取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因素,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儒学复兴”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复兴"思潮呈不可阻挡之势.要区分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复兴"与作为学术流派的"儒学复兴",前者决无可能,后者则有可能和需要.作为学术流派的新儒学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儒学复兴"要处理好儒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现代新儒学要吸取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因素,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22年在中国发生的非基督教运动,对五四启蒙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这一次非基运动促使中国知识界进一步形成排斥英美文化而亲近苏俄文化的心理特点;其次,这次非基运动也使得五四启蒙知识分子忽略了英国和德国的启蒙运动者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中是包含有宗教人道主义这一脉络的;第三,中国的非基督教思想运动和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宗教批判是存在着差异的,它更多的是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救亡这条线索上展开的内容,在这条线索上论及非基督教运动对五四启蒙思潮发展的影响,我们应当看到它在一定程度上悬置了作家对国民性批判主题的书写。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7,(5)
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新左派、新儒学等当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研究发现,影响这些社会思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存在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西方思潮的渗透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诱发性因素,民众的社会心理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直接源泉,"思想家"的理论概括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关键环节,互联网的快速高效传播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的复古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复古思潮往往统治着中国的文坛.因为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是由士大夫垄断的,士大夫信奉儒学,儒学以上古的“三代”为最高理想.孔子的行政目标就是恢复“周礼”.这就决定了儒家在文化上的“复古”趋向.古代文学以“诗文”为核心,“文”数千年来除了增加了“骈文”.变化并不大,始终以秦汉之文为作文的典范.“诗”虽然由四言变为五言、七言,自唐以后也很少有重大变化.以至宋以后的文学有所发展.往往是在新出现的文学体裁如词、  相似文献   

13.
五四与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五四反传统的问题一时又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演变过程的分析,说明以儒学为中心、与旧政统相结合的道统的衰败,既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结果,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前提。五四在批判儒学独尊的同时提出了并立竞进的文化思路,这是五四的真精神所在。与此同时,本文对哈耶克的“传统至上”理念作了初步的辨析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台湾政治经济的开放,西方现代思潮不断冲击着台湾社会的固有观念,作为台湾政治、社会、文化主心骨的儒学面临挑战,对儒学的一系列剖析也就随之而来,如研究儒学现代化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等。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颇具规模。其中有不少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儒学与道学,这是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殊深的两大思潮。两大思潮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这方面人们已作过许多研究,本文不再赘述。本文只就两大思潮在思维方式、思维结构与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与相容性作一些分析,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的学术思潮,在秦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荀悦<汉纪>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其中,<汉纪>的史论以多种形式出现,集中体现了荀悦的学术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东汉末年学术思潮的时代特征.即儒学开始衰落;强烈的政治批判思想倾向;易学从重象数向重义理转变;诸子之学兴起.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的思想家们对儒学的当代命运有三种判定 :或生 ,或死 ,或置于死地而后生。通过追溯儒学的历史命运 ,批判分析西化论、新儒家的观点 ,认为儒学的再生重建具有四个方面的可能性 ,但儒学的再生不是新儒家所谓的“返本开新”的过程 ,而是一个在中国现代社会改革实践中先破后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陆信礼  董凯 《中州学刊》2012,(5):124-128
方克立先生是当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方法论的建设。方先生在组织、领导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中提出的三句话"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不仅为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而且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方先生所说的"同情地了解",不仅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发自生命根处的依赖感、根源感和认同感,而且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说的"客观地评价",要求对研究对象的历史意义(价值)、现实意义(价值)以及前瞻意义(价值)给以全面的合乎实际的评价;所说的"批判地超越",一方面的工作为"批判",即指出研究对象在思想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的工作是"超越",即在"批判"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原则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情地了解"、"客观地评价"、"批判地超越"三句话,虽然是针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而提出的,由于方先生将其贯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因此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研究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适、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的个性解放思想及其比较研究黎山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是一种进步思潮。在这一思潮中,存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三种个性解放思想。这三种个性解放思想有其共同点,这就是对于封建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对于封建道德的批判。这...  相似文献   

20.
世纪回眸——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毅 《东南学术》2000,(2):88-96
在自1898年诞生以来的世纪风云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经历了数个关键性阶段 :张之洞“中体西用论”—晚清“国粹主义”—“东方文化思潮”—“学衡派”思潮—“中国本位文化论”—“现代新儒学”。在这百年心路历程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在逻辑的发展上固然不乏有其理论体系不断创制更新和主观心态日趋平实开放的“变异”方面 ,但它作为同一种社会思潮的整体连贯性即“遗传”基因却从未中断过 ,而且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本质所包含的三个层次(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阶级之争)上 ,均凸显了三个极具传承性的基本特征 :(一)在“中西文化观”上 ,具有一定的文化融合意识与笃固的民族本位立场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泥足深陷的思维模式 ;(二)在“古今文化观”上 ,具有相当的批判求新精神与强烈的回归传统愿望 ,“返本开新”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执迷不悟的一贯主张 ;(三)在政治思想和态度上 ,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取向与整体的改良主义性质 ,反“激进主义”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不约而同的政治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