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现存的唐人小说看,无论是琐语杂谈式的笔记小说,还是藻汇可观的所谓"传奇",都常常对域外奇闻轶事津津乐道,这使得小说在写作题材和风格上都超逾了前代.唐代的域外题材小说形成了"志怪传奇"与"真实平易"两种写作风格.唐代域外题材小说的繁荣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唐王朝繁盛的对外经济、通畅的文化交流为文人提供了一个认识域外、了解域外的平台,这是推动域外题材小说繁荣发展的外在动力;而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独特的时代精神成为他们写作域外题材小说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王珂 《理论界》2010,(3):130-131
唐代明皇题材小说中不乏神奇瑰丽情节的作品,具有浓郁文学色彩,这些作品是唐人外向热烈的个性的流露。本文试从文献的基础上,对该题材的唐人小说进行解读,力图揭示其中所曲折反映了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如"上清珠"与西域的关系、唐代龙的形象含义等。  相似文献   

3.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小说著作中,将女性幻化为女神、女鬼、女妖的异类虚幻形象,并由此衍化的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人神恋、人鬼恋、人妖恋,是古典小说中一类重要的题材。本篇试以小说婚恋模式中的此类异化女性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小说中女神、女鬼及女妖的演变及不同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不同形象女子在面对婚恋这一主题的异同及其所蕴含的超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鷟是唐代小说初兴期较有影响的一位小说作家,他留下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游仙窟》和《朝野佥载》。本文通过对他的这两篇小说的分析关照,认为其创作的总体审美特征:一是题材情节上的求“奇”,一是艺术表现上的求“美”。这种对于“奇”与“美”的主动追求,是唐人小说审美特征在唐人小说创作初期初露端倪的明确表征。因此,对张鷟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为研究唐人小说审美倾向在初兴期的形成和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凶宅小说是明代志怪小说中的一种类型,这类小说通过特殊的题材内容寄寓了作者深层次的人生体验,体现了修身和齐家两个层次的象征意义。凶宅小说主要表现为厉鬼的作祟,尤其是小说中的女鬼形象表现出了一种指向性很强的道德批判。作者借用这种道德批判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了思考和间接的批评,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相似文献   

7.
<正> 在我同古代志怪小说中,狐精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历久不衰的角色。狐狸闯入志怪并由精魅演化为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画面的文学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唐代的狐精题材小说有着特殊的贡献。它不仅在题材、主题上对前代同类题材进行了因革,同时塑造出现实与理想因素融合得比较成功的狐女形象,从而结束了这一题材在荒诞不经的迷信王国中徘徊的局面,为后世的狐精小说乃至志怪小说开辟了新蹊径。  相似文献   

8.
唐人传奇之出现,一方面源于志怪的精致化、文章化,另一方面则与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有关。正史之外的汉魏六朝杂传,由于与史的疏离状态,较少受到正统史传撰写规范的束缚和制约,从而在不自觉中走向了小说,孕育了传奇的胚胎。如果说志怪主要在题材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开拓方向的话,那么,杂传则主要是在文体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基本范型。  相似文献   

9.
唐人小说往往以诗行文,甚至融入诗歌的手法,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新的创作倾向--"小说诗化倾向".其原因固然是前代小说创作积累使然,然时代风气也不无影响,且小说的作者大都是当时诗人,而"行卷"、"温卷"的盛行又更加推动了这一倾向的发展.唐人小说的诗化倾向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热情和艺术成就方面的不相称是一个客观事实。文章通过对大量作品的阅读和研究,客观地指出80年代以来小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两个现象:即“匆忙立象”和“想像对现实考证的悖谬”,并对这一题材新的创作可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代异物化女类小说彻底摆脱了以往此类小说辨妖妄的功利教化目的,还着重描写了人间男子与精怪化成的女子们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小说在思想上开始对异类女子们表示认同、赞美,在艺术创作上又进一步把她们人化、性情化,并把握住她们的原形,赋予她们的自由个性,创作出既趋近于现实女性,又充满理想美的自由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歌题材不但具有社会学意义,更具有美学意义。研究它能够显示唐宋诗重要题材的产生、发展、演进的源流及其文化轨迹,揭示唐宋诗题材之间的异同与联系,重现在唐宋文化背景下诗人对诗歌题材所进行的文化选择的心理脉络。通过对唐宋各类诗歌的开掘,能更深入地揭示唐宋诗的本质特征,为唐宋诗的研究提供新的开拓与转换视角,使整个唐宋诗研究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更高、更新和更富于概括性的层次。特别有利于说明唐宋诗以最宽广的渠道通向社会生活的主潮,同时还有利于说明文化选择方式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五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其后宋元明清小说、戏曲的风格、题材和现当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部分唐传奇作品围绕女性主题而展开,因此,女性主题自然成为唐传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学术界在此方面著述颇丰。本文围绕这一时期唐传奇女性主题研究关于女性地位、婚恋自由和社会礼法的论述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利于今后唐传奇女性主题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金桐 《河北学刊》2003,23(1):96-101
唐代妇女性爱生活丰富,且为唐人小说的一大主题。现实中的妇女性爱放荡、混乱,小说以偷情、私奔方式表现出来,没有抹去现实生活的痕迹。唐人小说的特点为,言情而不淫,纵情而不乱,极大地提高了现实生活水平,使文本的表现方式得以升华。这其中包含着小说家们丰富的心理因素。唐代文人多遭门阀婚姻之苦,既有感于世风开放,极力寻求性爱伙伴,又深受传统礼教熏染,要求性爱对方绝对纯真圣洁。于是,现实中妇女性爱放荡、混乱的状况,便被提高到了一个新视点。如此,既满足了文人的性爱生活,又相应解除了其失败婚姻之苦,也不丢面子。此乃纯属小说家营造的性爱心理态势。  相似文献   

16.
亡灵忆往是唐宋传奇作家采取的一种独特的观照历史的叙事模式。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以鬼神的面貌出现,充当着历史当事人和讲述人的角色。通过生人和亡灵的对话,用零距离叙事切入历史,对历史作出评价和批判,探寻治乱之道,并展开历史抒情,表达伤时怀古的兴亡盛衰之感、身世家国之感。作家的历史目光主要投向乱世,投向妇女,尤其是后妃宫人等,表达了对她们的和王朝命运紧密相连的个人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7.
亡灵忆往是唐宋传奇作家采取的一种独特的观照历史的叙事模式。真实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以鬼神的面貌出现,充当着历史当事人和讲述人的角色。通过生人和亡灵的对话,用零距离叙事切入历史,对历史作出评价和批判,探寻治乱之道,并展开历史抒情,表达伤时怀古的兴亡盛衰之感、身世家国之感。作家的历史目光主要投向乱世,投向妇女,尤其是后妃宫人等,表达了对她们的和王朝命运紧密相连的个人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小说学走向成熟的百年。它的成因是:由唐至清,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了,明清评点派小说学应运而生,这是先期准备;20世纪之初,中国小说的“俗”性已经确立,有助于小说学融入时代、靠向民众;大时代,大话题,大手笔,催生了小说学大学问;中西文化大交汇,为中国小说学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机缘。  相似文献   

19.
论宋代文言小说中女性形象演变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宋到南宋文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身份、性格、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因为两宋小说作者在创作中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在女性形象中寄托了不同的人生理想,从而赋予女性不同的心理和行动。这种差异并非孤立,它不但使两宋妇女形象有不同的美学意义,而且与宋代小说的总体演变相一致,是整个小说史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明代后期留都南京特殊的思想和文化氛围为神魔小说经典作品《西游记》、《西洋记》等提供了编撰和刊刻机遇。具体而言,留都上层文化名流对通俗小说题材、思想和艺术价值的高要求及崇信神仙灵怪的文化心理是神魔小说刊刻的市场基础;科举失意的雇用文人是优秀神魔小说的创作主体;三教合一思想盛行是神魔小说集中产生的思想背景。南京书坊主结合南京文化优势在全国首次刊刻多部神魔小说,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各地书坊创作和刊刻神魔小说的热潮。因此,从文学渊源论,留都南京在明代神魔小说创作、传播以及流派形成史上具有开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