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碳交易体系导致企业生产的成本构成和盈利模式发生变化,基于博弈论方法采用古诺模型,对同行业中的双寡头企业在碳配额约束下产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竞争力变化进行分析,同时探讨碳交易约束对整个行业生产力的影响,在研究中突出分析了企业碳强度的差异对碳约束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并试图探索理论模型所揭示的现实意义。模型结果与算例仿真结果显示:碳配额约束会对不同碳强度的两企业造成产量方面的影响,碳强度低的企业具有较大的碳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会帮助其在同行业竞争中占有优势,使其在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当配额总量越紧张时,这种竞争力优势愈发凸显;而碳强度较高的企业,对碳配额约束所带来的压力越敏感,在碳配额总量紧张时,过高的碳强度可能导致企业难以承受碳成本,大幅度减少产量,甚至被挤出产品市场。从整个行业的产量来看,碳配额约束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行业的整体产量有所影响,随着碳配额总量缩紧,行业的总产出减小,会给政策的制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减少排放之间寻求平衡,是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单边要求进口商购买碳排放证书的首要问题是能否符合WTO法律要求。基于碳边境调节机制提议和WTO法律条款及案例分析,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有可能落地实施,不过其在实施模式、实施路径方面皆面临挑战。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出口商品和碳价都有影响,中国应主动与欧盟沟通协调争取豁免待遇,并从法律上进行抗辩:欧盟碳交易体系配额价格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有偿购买证书“内外有别”有违WTO国民待遇原则,且“必需”性要求中的碳税可作为替代措施与欧盟将自身标准强加给贸易伙伴已经违反了GATT第20条“一般例外”实质性和程序性要求。中国还应积极推动低碳转型和碳市场发展,尽早实现与欧盟碳交易市场的合作互认,不断提高自身相对成本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2018-2020年期间北京、广州、天津三所碳排放所交易价格为样本,对其展开波动性横向及纵向分析.研究表明:(1)三地碳交易碳市场价格波动及价格水平差异明显,最高价和最低价差别显著:(2)三地碳交易试点对数收益率标准差较大,碳交易风险性偏高.基于此,本文对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价格稳定路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统一碳排放配额机制;二是免费碳排放配额与碳排放拍卖机制相结合;三是加强碳金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创业投资中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的非资金价值增值服务和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二者对创业投资结果的影响效应,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凝练出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的非资金价值增值服务对创业投资结果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非资金价值增值服务会产生双向道德危害,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投资机构都可能基于各自的利益做出对企业发展不利的行为,这些行为会产生并加剧创业企业的不确定性风险。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非资金价值增值服务会直接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同时非资金价值增值服务产生的道德风险会改变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家的行为选择,这也会对创业投资的退出结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政府作为碳监管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物流企业作为碳监管政策的遵守者,两者存在博弈关系.为提高物流企业的碳减排效率,基于政府对物流企业征收碳税的视角,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碳监管与物流企业碳减排的行为博弈模型,分析博弈主体双方的演化规律和稳定策略,并通过数值仿真方法研究政府与物流企业的行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提高碳税率和罚款、降低碳监管成本、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提高碳监管的初始力度等都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碳减排效率,减少物流活动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6.
碳交易通过显性碳定价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为处理经济发展与减排关系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全球共28个碳交易体系投入运行,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全球排放总量的17%,实施区域从发达国家逐步拓展至发展中国家,从欧洲、北美等地逐步拓展至拉美、东亚等地,更多的区域选择将碳市场减排目标与宏观减排目标绑定,并通过不断优化制度提高市场有效性,碳市场影响力逐步提高。2023年中国全国碳市场核算、核查、配额分配、数据管理、自愿减排等制度方法取得重要突破,全年配额成交2.12亿吨,是2022年的4.2倍,成交均价68.15元/吨,较2022年上涨23.24%,较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59.04%。经过两个履约周期的建设,全国碳市场已形成要素完整的全流程制度框架,责任主体分工明确,支撑平台安全运转,碳排放数据质量大幅提高,碳价格发现机制初步形成,碳减排激励约束效果初显,推动碳市场成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将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梯次纳入水泥、民航、电解铝、钢铁等行业;优化配额分配方法,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机制;调整履约机制,明确结余配额结转规定;出台多项中...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通过对碳关税和碳税等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分析,借鉴国外开征碳税成功经验,作好中国开征碳税的各种准备。中国应择时开征碳税,避免碳关税的不利影响;加快实施"走出去"和外包战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碳金融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创新。目前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虽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制度供给不足,中介滞后,市场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的背景下,促进以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建设;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健全与碳金融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和实施CDM项目等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面对日益严格的碳排放管制,企业应该加大减排投资还是直接到碳交易市场购买配额,以实现碳成本最低,碳减排收益最大化?这是每一个高能耗高排放企业都必须面对的决策问题。文章拟建立AB两家水泥企业的碳减排策略的博弈模型,通过对此模型进行演化博弈分析,以发现影响企业低碳减排决策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泥企业是否选择在生产过程中加大减排投入取决于其单位碳减排成本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程度和碳价之和的大小比较。因此,要实现低成本减排的目标,水泥企业应积极开展低碳生产技术和减排技术的研发,追踪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碳元素流,针对碳排放量较高的重点生产工艺进行碳减排改造。政府则需要加快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为企业参与碳交易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大对低碳产品的宣传,强化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水泥企业碳减排行动的认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已经给全球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为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国积极推行碳限额与交易机制,与此同时,学者们也采用实证、模型等范式对碳限额与交易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尚且缺乏关于碳限额与交易机制的文献综述。鉴于此,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展开综述分析,这将丰富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的研究内容,并为碳交易市场的运营提供参考。【设计/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宏观角度包括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微观角度主要是指企业运营层面,并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象将其归类、总结和分析。【结论/发现】通过对碳限额与交易机制领域内的107篇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综述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展望:一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中碳价格的研究;二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对供应链的影响研究;三是对多种碳减排政策的研究;四是对碳限额与碳交易机制中碳减排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碳交易试点建立政策分批实施的交叠双重差分(Staggered DID)模型,进行碳减排效应和政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碳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应,且未表现出直接的“两难冲突”问题。但其通过降低煤炭占比实现减排效应的政策机制,在“双重约束”下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挑战。经过基于市场制度特征的进一步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国碳市场在自发竞争提升排放“基准”水平方面存在“市场失灵”问题,CCER市场也还未发挥出应有的创新激励效应。因此,建议在碳配额有偿分配环节设计构建“政府+市场”的优势互补制度,以科学论证的“标杆”作为排放“基准”目标,弥补“市场失灵”,在全国统一市场架构下完善、规范CCER市场,作为中国碳市场实现“共赢”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创业投资机构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但不同类型创投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笔者发现创业投资机构主要投资于种子期与创业期的企业。不同类型创业投资机构在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时具有不同的特点、发展机制及作用效果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将协同创新与演化博弈相结合,论证了企业孵化网络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协同创新中存在多重均衡,网络结点协同具备了一般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特征,其中,自组织、外部政策的调控与约束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三类机制的发挥受网络协同初始状态、学习策略和调整策略的影响。因此,只有在企业孵化网络结点创新成员间构建起信任与约束契约,才能构建企业孵化网络稳定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低碳供应链环境下,以博弈理论为工具,构造了政府征收碳税监管企业减排的演化博弈模型。模型给出了企业实施低碳化生产的成本与收益,以及政府采取征税措施的成本与收益,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表明,企业成本与政府税收对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从长远看,政府应逐步加强环境立法,提高碳税以有效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并进一步影响上下游企业,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三赢"。  相似文献   

15.
“双碳”目标是我国应对环境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决策。“双碳”政策工具尚不完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局部调节乏力,且规制碳排放的财税制度缺位等多种问题叠加,为“双碳”政策优化留久巨大空间和潜力。碳税制度的生成既能协助应对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威胁,又可完善我国税收政策体系,还能与碳排放权交易协同配合,最终有效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以财税政策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要求。要想构建符合法理并兼顾社会实际的碳税制度,则需立足于政策指向、社会可接受性及立法成本的三维因素,以“单独式”“并入式”以及“综合式”立法路径进行可比分析,进而考察碳税制度与环境保护税、资源税及消费税之适配性,以碳税并入环境保护税为最优解。据此,可以相机修改《环境保护税法》,以温室气体为新增独立税目,并构造过渡性的税率与计税依据方案,明确纳税主体的阶段性排除与税收优惠的谨慎适用,同时对附表条款进行相应更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独特的投资形式,公司创业投资不仅能够帮助平台型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而且还能够通过促进平台型企业组织能力开发实现组织创新。通过对海尔集团这一典型案例进行探索性研究,从知识学习视角深入挖掘了公司创业投资如何影响平台型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平台型企业能够借助公司创业投资项目筛选、项目孵化以及项目投资三个阶段中个体与组织层面的不同学习效用,实现“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三个动态能力维度交替更迭、持续演进。进一步地,从知识要素角度出发将动态能力演进的实质归结为“经验—知识”的转化过程,将外部经验转变为内部知识,进而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动态能力的演化。因此应鼓励平台型企业实施创业孵化与投资,发挥平台优势加速组织内部知识流通与转化,以实现动态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碳排放权初始配额的免费分配过程中,企业逆向选择会导致政府配额分配过量进而影响减排效果和环境治理,针对这一问题,以“复制动态方程”和“演化稳定策略”为建模基础,构建政府和企业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来研究博弈双方和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并通过仿真模拟分析相关参数对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政府对谎报企业的罚金小于其监管成本时,博弈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即企业谎报碳排放量且政府不监管。为避免出现这种企业逆向选择却不受监管的不利局面,政府应积极运用各种手段降低监管成本,加大对谎报企业的惩处力度,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从而实现碳排放权初始配额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8.
“双碳”战略和共同富裕目标在时间跨度上基本重合,意味着在统筹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增加了碳排放这一维度。本文分析了“公平—效率—排放”之间的传导机制,提出通过对“碳产权”进行分配,能够产生结构调整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可以起到降低“公平—效率—排放”之间的负效应、增强正效应的效果。鉴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碳交易机制设计不仅需要解决行业间初始碳排放分配的问题,更需要从省级层面予以解答。本文尝试提出“双碳”战略推进共同富裕的一种路径:在权衡经济发展与减排行动的基础上划定“排放红线”;在综合权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后进行碳配额分配;最后,从生产部门和居民部门的角度提出绿色转型的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9.
竞合视角下企业组织联盟知识共享演化与激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知识共享基本价值、效应、影响因素的分析, 构造企业组织联盟各方知识共享的收益函数, 建立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 研究知识共享群体的演化稳定策略, 讨论各种情形企业组织联盟竞合下知识共享群体系统均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 以及竞合下知识共享双方知识吸收能力、价值增值、杠杆作用、协同效应、负面影响、共享成本、声誉损失、边际收益等因素对企业组织联盟知识共享群体演化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组织联盟形成知识共享稳定状态的概率与价值增值、负面影响、共享成负相关, 与杠杆作用、协同效应、声誉损失正相关, 与知识吸收能力无关。可通过降低企业组织联盟独自拥有的知识的价值、降低知识共享的负面影响、建立声誉机制、降低知识共享成本来促进企业组织联盟向理想状态演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提出,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建立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低碳消费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光伏产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但目前光伏产业还面临着产能过剩、低碳核心技术欠缺、融资成本高、碳交易市场不够健全等挑战。光伏作为最大的绿色能源在未来仍有广阔发展前景,“双碳”目标下若在数字化转型、核心技术突破、绿色金融创新、碳交易市场完善、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采取有效举措将为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