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泛娱乐化是一种假借娱乐之名传播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现象,正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道德知行不一、审美价值观走偏、人际交往质量降低等问题。究其根源是文化商业化浪潮裹挟个体娱乐需求、算法技术虚假放大个体的自主能动性、工具理性的势强与价值理性的式微。应从强化主流价值的引领、加强娱乐市场的监管、发挥技术的规约功能和提升个体的精神免疫力入手,谨防大学生深陷“愚乐”的自我奴役中,引导其构建丰满厚重的高质量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为一种拥有最大信息量、传播速度特别快的新媒体,发展势头极其强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它以新闻、娱乐、办公、网络教学、电子商务等形式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几乎一切领域,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网络多么先进,也改变不了它的工具性性质。而只要是工具,就具有“双刃剑”作用。就网络而言,它既能积极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又能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我们怎样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我们首先应看到,网络这种新型工具,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如何使其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信仰,是当前急需集中讨论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文章就新媒体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引导自我教育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探讨,主张发挥新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利用新媒体变革教学方式促进教育效果提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新媒体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以校园网络和手机等平台为主体的新媒体起着政治引导、生活交流、发表言论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当今大学生心理脆弱、依赖性强,普遍存在“恋乳”倾向,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以及生活、学习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知识的传授,致力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己和他人、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信仰和构建崇高的文化审美品位,从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成人。大学语文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大学语文是大学生“心理断乳”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变化,对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积极作用,打造优质新媒体平台,开展日常网络舆情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青年学生政治和媒介素养。尤其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共青团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积极引导网络舆情,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精神需要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效果。本文从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入手,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加以科学引导、调控和提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三贴近”,体现人文关怀,提升精神境界,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建构校园网络道德的实践路径应以道德主体自律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辅之以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丰富网络道德规范内容、提高网络技术监管力度等他律手段。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突发校园舆情事件时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纠错”作用并科学高效地处理舆情事件。为此需要完善高校应急网络舆论防范机制、监测机制、处理机制;掌握处理校园应急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培养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维持高校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新媒体,用独立、理性、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新媒体所带来的新变化、新事物和新问题,并能够有效地使用新媒体提升自我的"软实力",已经成为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为此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筑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善用新媒体服务应用的新平台,探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同时有效防范与化解新媒体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调查数据显示,“宅”生活已悄然成为大学生的新生活方式,网络成大学生“宅”居的重要原因。“宅”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新的冲击和挑战,必须加以重视。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努力,自愿出“宅”门;学校要加强管理,吸引大学生出“宅”门;家长要注重沟通,引导子女出“宅”门;社会要给予理解,帮助学子出“宅”门。  相似文献   

12.
“学习强国”APP内容丰富,功能强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青睐于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获取知识,“学习强国”APP的学习模式符合大学生党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从当前学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及本课题收集的数据分析来看,大学生党员对“学习强国”APP的参与度很高,但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动性来看,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课题通过优化线上教育功能,完善线下管理机制,探索能够激励大学生党员更加积极、主动、充分、有效地运用“学习强国”APP进行自我教育的新路径,进一步强化“学习强国”APP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功能,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推动“学习强国”APP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高效、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的精神,新媒体这一名词前所未有的植入了中共政治舞台,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崭新阵地。高校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党建有机结合,应用新媒体的最新技术,契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传播方式、传播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整合方式方法,从而探求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要实现主动有为、网络交互、绿色协同的理念变革。同时,高校要从三个方面实现对策优化:一是以共青团系统为牵引,全面深化新媒体在诚信教育环境中的正向辐射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二是以标准化考试考场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基于新媒体的校园诚信环境和制度体系;三是依托新媒体,选树典型、引领示范,提升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和良好的自我形象;四是主导构建基于新媒体的诚信教育多方沟通机制和征信协作平台。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最为集中的人群,他们对新媒体的认知、选择和使用,关系到高校舆论安全。与之关系密切的辅导员是引导其正确对待新媒体的重要群体,这个群体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理性认知与科学使用。本文在分析新媒体时代信息传受关系变化的基础上,探究媒介素养内涵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尝试建构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路径:成立专业教育机构;媒介素养教育制度化建设;媒体专业知识培训;媒体接触日常化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负面影响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并呈现出了其自身的特点:开放、自由的方式,“草根式”自下而上的形式、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并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塑造大学生独立的政治人格,但也存在着政治参与信息来源不可靠、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根据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应该从制度规范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引导大学生有序、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7.
以教育舆情为视角,关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维护高校与社会稳定的需要。首先,在评述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厘定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涵义。其次,以百度贴吧为例,在调研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分为4个类别,即:就业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学习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时政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和情感、生活、娱乐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最后指出,高校一方面应依托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提升高校稳定工作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应做好价值观引领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建设工作,并为优秀的大学生网络“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上网并非都是为了学习,更多的则是为了人际交往、娱乐消遣、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心理,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动机、性心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特点,对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克服网络心理问题从学生、学校和社会诸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开放与自由给大学生带来学习与生活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网络信任危机问题.从新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因素的结构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的方式,提炼出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个人因素、 网络平台因素、 环境因素和网络内容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网络内容和个人因素是影响其人际信任最为重要的因素,其中内容的重要性与可靠性及个体认知能力会直接影响他人对个人可信任度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大学—家庭—自我"四位一体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提升建议,以增强网络公信力,促进和谐网络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平台。如何使用好网络,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分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形成过程出发,提出了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