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盆栽试验,通过测定盐碱土壤中不同生物炭添加量(0%,1%,2%,4%,8%)处理的盐地碱蓬(Suaeda salsa(L.))的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其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探讨生物炭添加促进盐地碱蓬生长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不加生物炭的对照组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盐地碱蓬的生物量;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SOD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OD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而CAT酶活性均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推测生物炭促进盐地碱蓬生长的生理机制,在较低添加量(1%~2%)时是通过增大植物的SOD,POD酶活性及其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了植物的抗胁迫能力;而在较高添加量(4%~8%)时却显著降低了植物的SOD,POD酶活性及其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可能是由于此时生物炭对土壤的改良效果缓解了植物的盐碱胁迫.研究结果可为理解生物炭添加促进盐碱地植物生长的生理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AM菌剂对葡萄根围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剂量(10,15,25 mL)的丛枝菌根菌剂(AM菌剂)对葡萄根围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和酶活性(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剂量的AM菌剂均使葡萄根围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升高,且剂量越大效应越强;脲酶活性在接种15和25 mL AM菌剂的处理中比对照组的活性高,但在接种10 mL AM菌剂的处理中比对照组的活性低.AM菌剂对三类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最大的为细菌,其次是放线菌,对真菌的影响最小;AM菌剂对三种土壤酶活性的升高程度也不同,以蔗糖酶的最大,其次是磷酸酶,对脲酶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是一种与植物根际共生的促生真菌,可以调节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植株生长.为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AMF处理对草莓种植土壤及草莓生长的影响,选用章姬草莓为供试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温度(18℃、22℃、26℃)和土壤pH(5.5、6.0、6.5)条件下,用盆栽法接种不同量(20 g、40 g、60 g) AMF(Glomus mosseae)进行草莓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土壤pH为6.5,环境温度为22℃,AMF添加量为40 g的组合,草莓种植土壤综合指标最优;土壤pH为6.5,环境温度为18℃,AMF添加量为20 g的组合时草莓植株生长综合指标最优.  相似文献   

4.
通过一维垂直积水入渗试验,将不同厚度(2.5、5 cm)的隔层材料(泥炭、生物炭)填埋至土层20 cm处,探究泥炭和生物炭添加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隔层在水分入渗过程中出现优先流现象,泥炭和生物炭添加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入渗历时,降低水分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水分入渗结束后,各添加处理均改...  相似文献   

5.
对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恢复年限、土壤垂直分布(0~30cm)、植被种类及三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恢复年限、土壤垂直分布、植被种类及其交互因素对三种土壤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含水率无显著相关性;土壤纤维素酶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三种酶与土壤有机质碳呈正相关,其中蔗糖酶和纤维素酶与有机质碳相关性极显著(P<0.01);三种酶与土壤全氮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蔗糖酶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一、田间管理 1、土壤耕作。种紫花苜蓿田块在夏季要深翻、深耙一次,将杂草翻入深层。秋播前还要再深翻一次或旋耕一次,然后耙平。2、适时灌溉。(1)灌溉量。紫花苜蓿茎叶繁茂,蒸腾面积大,一般每667m~2苜蓿每年的灌溉量为240—260m~3,一次灌水量约为80m~3。苜蓿的灌水量为土壤饱和持水量的50%—60%时,生长最适宜。(2)灌溉次数和时间。在紫花苜蓿全部返青之前,浇1次返青水。从孕蕾到开花前这段时间,可浇水1次,此外,每次刈割之后必须  相似文献   

7.
采用动态模拟实验方法 ,研究了土壤对LA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的吸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砂壤土对LAS的吸附符合Henry模式 ,LAS在土壤溶液中的分配系数 (Kd)为 2 .46ml/g ,LAS被土壤组分吸附后很难被解吸 ,其解吸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并随土层垂直递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有机肥和硝化抑制剂均可调控氮素转化,但二者联用鲜有研究.本试验研究了有机肥配施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CP)对碱性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方法:以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25℃培养下设4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 100%尿素(CF); 60%尿素+40%牛粪(COM); 60%尿素+40%牛粪+CP(COM+CP).主要结果:COM+CP处理可使土壤维持较高NH_4~+浓度至62 d,且显著降低了NO_3~-和土壤潜在硝化势(Potential Nitrification Rate,PNR).CF和COM处理相比CK处理显著增加了AOB的基因丰度(P0.05),而添加CP则使其显著降低(P0.05).PNR与土壤AOB基因丰度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AOA无显著相关性(P=0.1686).COM和CF处理的AOB群落结构在培养36 d后与COM+CP处理显著不同,而AOA群落结构和数量均无显著变化.自动线性模型显示导致AOB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分别是pH、NH_4~+和有机碳(SOC).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CP可实现土壤"增铵营养".碱性石灰土壤上AOB群落对有机肥耦合CP更敏感,主要受pH、NH_4~+和SOC驱动.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人工土柱模拟淋溶实验,比较分析了不同PAM用量处理的盐渍化土壤蓄水能力、导水性能和盐分淋出效果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PAM用量对土壤蓄水能力影响不显著,只有在PAM用量为0.8 g·kg-1时,PAM加入后土体增加的水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71%;经PAM处理后土壤导水性能降低,渗透土柱时间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生物炭对不同磷肥用量条件下糜子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设置四个磷肥用量0 kg/hm2、50 kg/hm2、100 kg/hm2、150 kg/hm2(P0、P50、P100、P150),每个磷肥用量下设对照(CK)和生物炭(BC,15 t/hm2)添加处理,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1)糜子的株高、茎粗、叶片形态指标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与对照相比,P100+BC(P2O5,100 kg/hm2,BC,15 t/hm2)处理下的糜子株高、茎粗以及叶片的表面积、叶长、叶宽最佳,说明施加生物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糜子的地上生长指标。(2)糜子的根系指标数据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与对照处理相比,施加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糜子的根系表面积、根长、根体积以及根平均直径,其中P100+BC处理糜子根系生长的最好,根表面积、根长、根体积以及根平均直径分别为218.87...  相似文献   

11.
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于2010年5月、7月、10月对黄河三角洲芦苇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对影响土壤呼吸的净辐射、净光合速率、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芦苇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明显呈单峰形特征,12∶00左右出现日土壤呼吸速率峰值,生长旺盛期7月土壤呼吸速率高于返青期5月和生长末期10月,净辐射、净光合速率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有显著线性关系与指数关系(P<0.01),他们可能是土壤呼吸日动态变化主要影响因子,而10cm土壤温度与10cm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水稻双株秧在不同施N量和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施用90g/m2N肥、栽240苗/m2处理的有效穗和经济产量最高。就有效穗和经济产量两个经济性状来说,施N量和密度间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施N量低时(如45g/m2),要有较高的栽插密度(如270苗/m2),才有较高的有效稳和经济产量。因此,在施N量低时应加大栽插密度,以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施N量和密度对颖花数、结实率、株高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栽双株秧必须有较高的N肥施用量和适宜的基本苗数,最后才可能有一个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在相同的基础饲料中添加40、60、80、100ppm四种不同剂量的阿散酸,试喂一冬龄建鲤30天。结果表明:在80ppm以下,随着阿散酸添加量增加,建鲤生长速度加快,饵料系数降低,耐低氧能力增强;但添加100ppm时,则又回复到添加60ppm时的水平。即添加80ppm组效果最好,与仅喂基础料组比较,其相对生长率提高21.1%,饵料系数降低1.47,耐低氧持续时间平均延长2.621小时,差异均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土壤水分对烤烟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烤烟品种NC82和K326在伸根期、旺长期和成熟期分别以不同的土壤含水量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干旱和淹水使茎高、叶面积生长速率降优;水分过多、过少均使净光合速率(Pn)下降,Pn/P总(总光合速率)、Pr(光呼吸)/P总下降,Dr(暗呼吸)/P总和蒸腾系数则增加。适宜于烤烟伸根、旺长和成熟初期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土壤相对持水量分别为60%、80%和70%。  相似文献   

15.
用30头体重35kg左右的去势纯种荣昌公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Ⅰ、Ⅱ、Ⅲ、Ⅳ,在相同基础日粮中依次分别添加0、30、60、90ppm和120ppm的对氨基苯砷酸进行饲养试验。试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日增重Ⅰ、Ⅱ、Ⅲ和Ⅳ组依次提高10.79%,14.74%,13.42%和6.32%,其中Ⅱ组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和Ⅳ组(P<0.01),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每千克增重耗料均较对照组(3.52)低,而以Ⅱ组最低为3.27。各组试猪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含量均在荣昌猪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内;血浆总蛋白(TP)在58.2—61.1g/L间变化(P>0.05)、血清白蛋白仅Ⅰ和Ⅳ组提高了13.7%和14.0%(P<0.05);血清球蛋白各处理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血红蛋白Ⅰ、Ⅱ和Ⅳ组较对照组有增加,但不显著(P>0.05);红细胞压积值(HCV)各处理组均有增加,仅Ⅳ组达P<0.05水平;血浆尿素氮浓度(BUN)与对氨基苯砷酸添加量呈y=6.2-0.07x 5.6×10~(-4)x~2二次曲线关系,试猪增重与血浆尿素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正常浸种后的玉米种子,在不同浓度CuSO4处理下进行培养,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高,对种子的发芽率影响较小,但根的生长受到强烈抑制,芽的生长也受到影响,幼苗体内的淀粉酶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却升高,脯氨酸含量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逆固相基质分散净化和气质联机测定土壤中DDT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丙酮/正己烷(1:1,v/v)超声波提取,然后用固相材料吸附净化,用GC-MS(选择离子方式)测定。结果表明,改良后的QuEChERS方法步骤简单,费用低廉,高效准确,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99%至107%之间,线性方程的R2>0.99,适合大批量样本快速检测土壤中DDT的残留量。用该法测定了某农药厂周围和厂区地下土壤0.2-10m深的样本115个,为进一步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土壤样本中∑DDT(p,p'-DDE,o,p'-DDT,p,p'-DDD,p,p'-DDT)的残留量在0.045mg/kg至14271.96mg/kg之间,多数样本残留量超过国家标准GB15618-1995,DDT在研究地块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趋势,深层土壤样本中p,p'-DDT降解为p,p'-DDD显著。  相似文献   

18.
小麦分蘖期、拔节期可采用测定土壤和植株氮素营养的简易快速诊断技术,来确定各期的适宜施氮量。分蘖期以土壤有效氮含量作为施氮量指标,适宜施氮量为土壤有效氮指标(亩产450kg左右,土壤有效氮指标为每亩11kg纯氮)减去分蘖期0—40cm土层内实测的有  相似文献   

19.
在1985~1986年和1986~1987年两个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年份,于Rothamsted试验站进行了多因素试验,研究了在冬前和春后小麦重要生长发育阶段施N对9月播种和10月播种的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含N量的影响。改变冬前N素供应的处理是在冬前给小麦施用N肥和把小麦种植在具有不同土壤N素残留量的油菜茬地和燕麦茬地上。春后施N在总量为200kg/ha的施肥水平上,设置早施或迟施,一次性施用或分次施用等处理组合。1985~1986年的试验还研究了在夏季增施50kgN/ha的作用。在两年的试验中,9月份播种比10月份播种的小麦产量高。与1985~1986年比较,1986~1987年9月播种的小麦越冬阶段生长较好,但在植株生长和N素吸收方面的早期优势只提高了秸秆产量而未增加籽粒产量。两年中,燕麦茬土壤氮素的残留量都低于油菜茬。土壤氮素的差异不影响10月播种的小麦越冬期生长和氮素吸收。1985~1986年,因不良的气候条件限制了小麦冬前生长和氮素吸收,无论是冬前施N还是土壤残留N含量都未影响9月播种的小麦产量。而在1986~1987年,燕麦茬小麦的产量比油菜茬减产420kg/ha,但是这种减产可以通过施用氮肥以平衡土壤含N量来消除。在4月份一次性推迟施N使小麦减产,特别是在9月播种的燕麦茬小麦和冬前未施N肥的处理,而其余的春后N  相似文献   

20.
作物轮作的增产效应与其水分吸收增加和高效利用有关,假设轮作生长的作物比单一种植生长的同样作物消耗更多土壤水分。因为轮作使单一种植作物的一些因素的负效应被减弱了。轮作亦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MUE)。本研究旨在确定,当玉米(zeamaysL.)和大豆(GlgcinemaxCL.marr)轮作时,是否改变水分吸收或使水分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在1987年和1988年,测定了玉米一大豆轮作试验中,至地表下1.5m深处季节性土壤水分状态。被测试内玉米和大豆处理顺序为:连续种植,种植5年一类作物后第一年种另一类作物;种植5年一类作物后第二年种植另一类作物,两种作物每年轮换种植。同单一种植方式相比较,收获玉米后种植大豆,增产30%。收获大豆后种植玉米,增产11%。第一年种植玉米处理中,在其生长种植季节内总的土壤消耗水分是16mm,高于连续种植玉米的耗水量,玉米的土壤水分利用率与种植顺序相关达中等显著水平(P=0.14)。种植顺序不改变大豆的季节性土壤耗水。但第一年种植大豆的处理的总的水分利用效率比连续种植大豆的要高(P=0.05)。1988年,降雨稀少,与大豆相比,玉米耗水更多,而且吸收更深层的土壤水分;轮作时,两种作物都表现出耗水量增加。1987年,频繁的降雨量足以湿润地表0.3m以内的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