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要论述了郭平小说集《后来呢》的叙事特征,指出了郭平小说在叙事上具有从经验叙事进入到精神叙事、从文本叙事进入到意象叙事的特征。叙事方法是作者叙事态度的体现,由此可以深入地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叙事层面上超越现实,进行个人化创作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琴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而发展,同时,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刻地反映了儒家"中正平和"的音乐理念,文章通过对琴乐教育历史的总结和对古琴琴体寓意、制作工艺、音色与演奏方法、曲目的审美标准以及古琴音乐的功能指向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了古琴艺术中体现的"和"之理念.  相似文献   

3.
高罗佩《琴道》中的音乐姿态艺术观,主要由古琴音乐姿态的文化涵化与融合、音乐姿态身份与价值主体间性、表现姿态话语体系三个部分构成。从古琴制式、身体、叙事姿态三个维度阐释了制式姿态中的“自然”意义、表演姿态中的共鸣效果、聆听姿态中的交流价值。其音乐姿态艺术观体现了技与艺的统一、器与道的融合、天与人的合一等重要特点,为中国音乐审美理想和东西方音乐艺术対话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琴歌是古琴艺术中重要的音乐形式,对它的发掘和整理,是当代古琴音乐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从琴歌艺术的发展脉络、曲式结构、歌词与内涵、演唱、文献归纳、总结,可对其艺术价值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境中,“士无故不彻琴瑟”,古琴与士(文人)是一组文化伴生关系,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颇具哲学意蕴的有道之器;古琴音乐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具有知音、爱情、个人操守、家国情怀以及治身理政等多种文化意蕴,而“琴与心通”则是理解琴乐文化多重意蕴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中国古琴文化发展重要的转折期,一方面士人琴与艺人琴的分化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琴派的分化也更为明晰,出现了阁谱、江西谱、浙谱为代表的京派、江西派和浙派。欧阳修不仅是当时士人琴的杰出代表,也是江西琴派形成的关键人物。欧阳修琴学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琴学观念主要体现于琴以载道、琴养身心、琴之审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乐器中,源远流长,影响最大的可算古琴了。“古琴”是后来人们对此乐器的称谓,由于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因而人们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古琴这一弹拨乐器,最初用弦五根,相传到了周代,很懂音乐的文王、武王为琴增加了两根弦,从此也叫“七弦琴”。  相似文献   

8.
正采访前,上网搜索杨致俭的资料,发现媒体报道非常少,倒是百度百科中的个人简介让人眼前一亮——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却师从当代两位古琴泰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南龚北李",即中国琴会会长龚一先生和中国琴会荣誉会长李祥霆教授,深入学习广陵派、虞山派经典曲目,并钻研古琴斫制技艺。如今,他担任上海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忽然间,明白了他把琴馆取名"幽篁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图像证史的方法,通过美术考古所发现的图像资料,如壁画、石刻、雕塑、以及绘画作品等,来论述和考证中国古琴艺术在形制、制作、演奏方式等方面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与图像证史论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美术考古史上所发现的涉琴视觉艺术作品,不仅要考释其作为琴史之证据的关键之所在,同时也没有忽略对它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古琴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种种联系,在礼乐文明的语境下,对古琴的记载与阐释广泛见于各类儒家经典以及典章制度,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层面均扮演重要角色。先秦时期,作为祭祀活动使用的乐器,琴、瑟屡见于古代礼书。至汉代,琴所具有的宗庙礼乐身份开始出现变化,逐渐进入古代士人的日常生活。饶宗颐先生将琴学与中国哲学,儒、释、道三教,乃至其所涵括的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相联系,提出“琴道”这一理念。又结合琴史,在形而上的高度理解古人赋予琴曲的哲学内涵。以古史、古学论琴曲,广及三教,对琴道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使我们从琴学研究角度,对先生在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领域的视野与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琴,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关,它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之后,古琴也渐渐走向西方世界。上世纪,古琴音乐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几经沉浮,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几遭灭绝之灾。改革开放以来,古琴在国内及海外的生存状况如何?如何走出困境?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及其《读三国志法》较为系统、完整地从叙事视角、方法、故事、情节、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建立小说理论系统,以"叙事"说确立了叙事本体论、小说创作论、叙事文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也以"叙事之法"提供了叙事文本构成实践及其可操作性具体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理论批评建设,形成叙事传统及其特色与优势,对现代小说发展与叙事学理论建设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琴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是古琴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近世的琴乐,无论是琴学理论,指法谱式或演奏艺术,莫不和宋代的琴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汉唐琴乐的传统,又赖宋代琴学的兴盛而得以延续发展。其中琴调的系统化与盛行,就是一项颇具代表性的成就。 本文拟对宋代古琴音乐的宫调问题,即五音正调与外调的概念与形式,及其实际的应用作一扼要论述,包括对《外调转弦》这篇重要文献作必要的考据和校释,以备研究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与琴道     
孔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奠基者,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中,关于琴道、琴学的思想虽然记载下来的不多,但都是经典.无论是对于琴道的理解,还是亲身习琴、作曲的故事,它们都是中国琴学理论中重要的资源.文章通过孔子与古琴创作、后人所作与孔子有关琴曲故事等历史资料,对孔子在琴学奠基与贡献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藉此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孔子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15.
陶静  姚媛媛 《金陵瞭望》2011,(17):46-48
2009年11月,古琴世纪三人行,在南京举行,演奏会的三位主角分别是当今著名的古琴大师龚一、李禹贤及青年古琴家马杰。他们是谁?与琴结缘,南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多少高山流水的佳话发生在南京?而今南京的古琴界,又在续写着怎样的传奇?  相似文献   

16.
《后来呢》是郭平的一部早期作品,小说故事情节时空交错,多条叙述线索并行,现实与虚构、真实与梦境、过去与现在借回忆而达到有机的统一。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存在意义的追寻使这篇小说充满哲思色彩。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期是英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叙事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几位重要小说家有关小说叙事的观点,从书信体与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的发展、小说家的关注重心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理论进行梳理评述。  相似文献   

18.
耶律楚材是蒙元初期重要的政治家、诗人、古琴家、禅宗大德,他在禅宗思想指导下作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证人了万法平等的境界,并由此提倡三教合一的思想与实践.在琴学上,他琴艺精湛、风格鲜明、琴道高妙,主张以琴参禅、以禅统琴、琴禅一味的琴学观,是我国琴学史上少有的修养全面的文人琴家.他以琴会友,或与他们切磋琴道,或向他们传授琴艺,或同他们诗酒往还,影响了当时许多操缦雅士,大大推动了元代琴学特别是文人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钢的琴》是一部优秀的国产黑色幽默现实主义影片.如同画面、语言等, 音乐也是电影叙事的一种符号或手段, 关乎影片的视听效果和观者思想情感共鸣的激发程度. 《钢的琴》中大量音乐元素的植入及其对主题、情节、氛围、人物形象和时代特点等的渲染、衬托和诠释, 成就了该片鲜明的音乐叙事特色.具体表现为音乐选编的中西合璧多元化, 音乐之于影片时代性的体现、对主题的衬托、与剧情的契合、对影片黑色幽默效果的强化等方面.洞察优秀影片音乐叙事特点, 有助于提高电影音乐的创作和编排质量, 提升观影水平.  相似文献   

20.
孙绍陶先生家学渊博,精于琴艺;于广陵琴艺衰落之时,创办广陵琴社,弘扬琴学;培植琴人,传承琴艺。作为广陵派古琴第九代传人之代表人物,孙绍陶对广陵琴派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