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公共外交是冷战时期美国赖以击败苏联的重要外交工具,一直得到美国最高决策层的关注和支持。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公共外交政策被严重忽视,美国新闻署被撤并,公共外交活动和经费大幅减少。克林顿政府公共外交政策的失误要归因于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国内经济问题的过度关注,新孤立主义思潮的产生,以及决策层未能因应新形势发展及时确定美国公共外交的新方向与目标。克林顿政府弱化公共外交的政策削弱了美国维护和塑造正面形象的能力,解释美国政策的话语能力,以及面对危机时的应变能力,要为9·11事件的发生承担部分责任。 相似文献
2.
由于国家议题和声誉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中国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普遍遭遇国际社会的错误解读和边缘化。中国要改善国际生存环境并提升国家声誉,必须从建立全方位的对外传播系统和国际沟通机制开始,逐步提高与世界公平对话的能力,尤其是公共外交能力。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避免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的“硬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由主义与美国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由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传统。自由主义溯源于欧洲,进入美国本土后经过实用主义精神的改造,逐渐生成了美国式自由主义;进入美国外交政策过程后,受到了外交政策理念中的现实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影响,逐渐被意识形态化为美国式的所谓自由民主大战略。美国外交政策中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现实主义等政策理念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致力于推进所谓自由民主制度的输出事业,用美国的模式改造世界,只是在优先次序、行为方式以及具体政策手段上存在差别。就自由主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而言,自由主义者设定的政策偏好为中美关系设置了人权、社会制度以及开放经济体制等三个矛盾区,也创造了注重多边合作和支持中国加入国际体制等两个机遇区。因此,如何平衡两个方面的关系成为新时期中国对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5.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3):31-43
作者简介:李华,杨娇娇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 冷战结束后,跨越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趋势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涵。以此为背景,作为承载主权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形式,国际组织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和诉求,其公共外交功能和影响日益凸显。对国际组织参与度和认同度的高低是判断后发国家融入现有国际体系程度、衡量其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国际组织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金海斌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5-17
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始终处于不冷不热、不近不远的状态。在中美关系中,美国一直居于强势,美国对华政策对中美关系状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美国是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国家,意识形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的运用是制约中美关系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天赋使命"观是影响美国外交的重要功能性因素,它发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其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与使命。美国对其自身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迷恋、向外输出民主和推广自由的热衷以及拯救"落后"国家和救赎世界的冲动等,皆源自于这种使命感。通过解读"天赋使命"观的内涵及其思想渊源,来进一步理解美国的使命意识,有助于人们考察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网络外交: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网络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公共外交形式,它改变了人们对主权、权力的传统认识,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复合性的影响。网络外交已发展成为美国施展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美国政府极力谋求通过网络外交去影响和引导外国公众,欲在提升其外交软实力的同时实现其外交硬目标,旨在展现其"巧实力"进而增进美国的国家利益。然而,如果美国政府不认真反思并彻底摈弃其霸权主义思维与单边主义行径,网络外交也势将难以发挥其能动的公共外交效用。 相似文献
9.
孤立主义是美国二战前长期坚定不移的外交政策;政治(外交)、军事上避免对外部事务的介入应是孤立主义外交的基本内容。据此,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应始于19世纪20年代,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孤立主义外交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孤立主义是美国二战前长期坚定不移的外交政策;政治(外交)、军事上避免对外部事务的介入应是孤立主义外交的基本内容.据此,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应始于19世纪20年代,二战后随着冷战的开始,孤立主义外交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卢凌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593-599
公共舆论对美国外交决策没有显著的影响。美国外交的这一反民主特性有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在公众需求方面,大多数公众既对外交事务不感兴趣,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结果很容易受到领袖政治倾向的影响;在政治供给方面,美国公众被制度性地排除在危机决策和许多安全性非危机决策之外。不仅如此,政治家还通过控制信息来源来左右公众舆论,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政党和选举制度决定了政治家并不需要所有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公开性、对话性、参与性及连通性等传播优势使之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媒介,其提供的媒介情境也将公共外交带入2.0阶段。社交媒体使公共外交具有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便于收集他国舆情、易与他国民众形成准社会互动等特性。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基于社交媒体的公共外交,通过发布战略规划、完善组织构架、推广网络信息技术、开设社交媒体主页等方式促进其公共外交活动。美国的社交媒体公共外交主要采用通过"中区行为"吸引关注、从上层和下层两方面进行议程设置以及组织多种活动使网友在线上和线下共同参与等策略,其实践经验对中国的公共外交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林玲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78-80
作为美国政治体系中继立法、行政、司法及媒体之后的第五种权力,美国的思想库一直在政府内政外交决策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历史视角分析了美国思想库在对华决策中的角色及其不同流派的对华政策立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开展对美国思想库的公共外交对于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实用主义视角解读在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美国的政策。美国不囿于抽象原则、注重实际效果的实用主义外交使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并基于其国际体系构建者的身份和特权化被动为主动,将新兴市场国家吸纳入二十国集团,动员全球力量为经济复苏做出努力。此外,美国还最大程度地主导了二十国集团峰会的议程。但是,美国实用主义思想中所固有的对当前政策实效的关注也使其丧失长远视野,忽视别国的利益诉求。对于二十国集团的长期发展来说,美国外交中的实用主义构成了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经历了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三届政府演变过程 ,表现出了由消极到较为积极再到消极的环境外交发展态势。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发展同其冷战后总体国际战略思想相一致 ,是其总体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冷战后美国环境外交受到国内外 ,尤其是国内诸多因素的限制 ,这些限制是美国环境外交跌宕起伏的原因。总体来看 ,冷战后美国的环境外交政策是完全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并不是出于所谓的“全球环境领导责任” ,我们有必要分析、认识这一演变过程及其政策实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宏斌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11-114
在初步厘定公共外交概念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4-47
霸权国自古就存在,但当今世界上唯一的全球霸权国就是美国。美国霸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霸权的制度性。美国制度霸权的特点是其霸权与国际制度相辅相成。国际制度所提供的国际公共物品,是指有纯粹的或一定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而为所有成员国(组织)或部分参与成员国(组织)所享用的各种制度性体系,包括国际秩序、国际合作、国际安全、国际汇率稳定等方面。国际制度既是国际公共物品的一种供给形式,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公共物品。现今国际制度所提供的国际公共物品基本上是以美国霸权为基础,另一方面构成了美国霸权及其维持的主要基石。 相似文献
19.
庞中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1-4
公共外交是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在实践的意义上从西方引入中国。对外交研究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外交理论,而是外交实践,因为外交实践是产生外交理论的主要源泉。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共外交,需要强调公共外交中的公众,公众是公共外交的真正行为主体。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可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1(3):86-92
“9·11”事件发生之后 ,公共外交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越来越多的着眼于公共外交的学术著述和政策计划先后推出。其实 ,美国的公共外交并不是一个新事物 ,早在冷战期间就作为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考察公共外交概念、特征以及外交价值的基础上 ,认为公共外交是2 1世纪外交理念转型的一个趋向 ,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