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工程素质"教育,对于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养成笃行务实的理性精神,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应用型高校可通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强化产学合作、发挥专业性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抓好就业指导等措施培育大学生的"工程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在校大学生从事家教兼职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大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提升就业能力和职业意识。近几年,一些政府部门不提倡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大学生家教市场日益火爆,但由于法律缺失、管理缺位,导致大学生家教市场混乱不堪,大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笔者在对绍兴大学生家教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市场中信息来源、合同签订、中介费用等环节都存在不少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高校积极介入、政府管理监督等措施来解决和维护大学生家教权益。  相似文献   

3.
就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转型中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受经济和地域因素的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等角度探讨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破解国内疫情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困境,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从学科理解力U、综合技能S、个人禀赋E和元认知M四个维度出发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最小二乘法对主客观权重进行组合赋权的分析方法,实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水平适中,就业能力向上发展趋势不显著;其中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是制约其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拟从提高毕业生综合技能、优化学科设置、完善就业市场、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其具体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5.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学习和素质培养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目标,做好并保持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产生了"就业鸿沟"。国家应从政策层面制定措施,发展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的种种原因,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政府可以利用其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督、社会管理的功能来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学校可以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进行规划、职业指导等帮助大学生摆正教育观念、确定职业目标;大学生自身更要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和强化心理素质来应对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资助育人视域下,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求导向和就业指导的问题导向,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就业能力提升对策为研究目标,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从致贫原因、就业帮扶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等方面,提出资助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使得本已压力巨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山东省驻济高校2009届毕业生求职状况的调研表明,除部分毕业生自:身素质有所欠缺或对工作预期过高外,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就业环境变化是导致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首先要致力于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同时实施教育改革与创新,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以人才储备方式避开就业高峰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是宏观上的矛盾;就业期望与市场价格之间的矛盾、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微观上的矛盾。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供求总量矛盾,而市场需求的不足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缓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政府、高校和大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就业市场化。  相似文献   

10.
民生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和谐就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参与大学生就业工程的各社会力量主体,如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存在着政策制定、社会责任分配、信息渠道公布、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综合能力等不和谐因素。因此,从民生视角出发,突破市场主导就业形势的局限性,实现各种社会力量的相互协调,通力合作,有利于大学生的和谐就业。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既包括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又包括对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北京地区14所高校2013届毕业生的调查,从高校和大学生个人2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现状,探析了就业能力开发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指出高校的培养定位、师资力量、实践教学、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校外兼职、专业培训等都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就业服务状况、学生是否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则不明显。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人才培育模式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政府及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后劲不足。高校应积极探索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人才培育模式;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职业能力;企业应提高责任意识,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和高校要完善相关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文娜  尹丽 《国际公关》2023,(16):125-127
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核心原动力在于人才,强大人才动力的注入,除了外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本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地转化尤为重要。本文以海南某高校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从整体上建构多元、多维、协同育人的“五位一体”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作为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的参考,继而为推动海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国际金融危机给高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挑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四位一体"的联动,即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作用,建立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机制,树立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揭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内涵上的三个发展阶段:就业前的择业准备过程和选择过程、就业后的服务过程,并且认为准备过程和服务过程同样重要.论述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主体"外延上的拓展:由高校职能部门扩大到高校、政府、社会.并逐步形成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市场充分调节大学生就业,政府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残疾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北京市视障大学生来探究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政府政策支持、高校职业规划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下得到了较大改善。尽管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就业领域相对单一,但在各类社会帮助下,残疾大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就业态度,愿意回报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以就业形势、就业能力和社会帮助为核心的残疾大学生就业倾向理论模型,并从残疾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高校加强职业规划引导、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社会提供人文关怀角度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需要对高质量就业的内涵进行厘定。借鉴波特五力模型对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进行结构分析,有助于把握影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因素。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需要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三维联动:政府和市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相关政策;高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对接市场需求、突出分类指导;大学生自身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调整心态、规划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8.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大学生经历假期延长、网课课堂、就业困难加大等困惑,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当下,我国已进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阶段,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心理变化,积极做好心理育人工作.具体包括:实施"三全"育人,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寻找信息心理育人基点,准确导入路径;充分运用实践教学,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正确运用舆论导向,提升大学生信息研判能力;积极搭建载体,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9.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来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政府应该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校要充分支持贫困大学生就业,贫困大学生也要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与以往对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客观与外在视角不同,文章基于大学生自身视角来再现这一问题的本质及出路。天津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就业整体形势困难;与整体形势相比,对自己的就业较为乐观;就业难表现为就业途径缺乏、就业结果不理想、存在着就业不公平和就业欺诈。在影响因素上,大学生主体的认知与学者的客观分析不完全一致,总体上认同市场、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因素对就业难的影响,但认为高校专业设置和政府因素没有显著的影响。为此,从市场、高校、社会和个人等多层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