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智慧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成果,其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也在生态文明层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论证和科学回答,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西式现代化道路,在现实的实践领域实现了二者的逻辑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开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更是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生态向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彰显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科学原则、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原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论断、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品质。认真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唯物史观意蕴,对于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生成依据、科学蕴涵以及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擘画。全会明确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涵,要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为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命体谋求福祉的现代化;全面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生动阐释。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重要手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手段的现代化影响。只有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才能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现代化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老路的超越,改变了长期以来传统现代化模式垄断发展话语的格局,为经济发展贡献新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以生态底色为导向,绘就出现代化事业的新图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现代化新道路,其提出并非形而上的产物,而是反思“发展主义”话语体系的结果,是以生命共同体、生态优先、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基本向度,孕育着生活与生态、发展与保护、公益与私利同频共振的生态蕴涵。从实践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非自然生成并有效运作,而是需要不断完善治理理念、制度体系、主体结构和治理方式,从而站在现代化与生态化协同共进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繁荣。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资本主义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何破解人类发展的种种难题,“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是中国新型现代化道路必须回答好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基于科学反思中外现代化道路和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情况,从历史之维、价值之维、理论之维、实践之维审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积极回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浓厚的情感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党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信仰之情;二是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推崇之情;三是党对人类现代化历史的敬畏之情;四是党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担当之情;五是党对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奉献之情。从情感维度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之能。  相似文献   

7.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后,国内学术界对其提出背景、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理论渊源和时代价值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既有研究在理论渊源、概念厘定、现状研析和实践路径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因此,未来应重视和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基础概念和现实困境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和拓展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明确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特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价值意义。从目标确立、目标内涵、目标实现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探究,深化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全面理解与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确立具有历史开创性,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内涵极为丰富,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目标内涵要求,彰显着复杂主客体关系及其生态文明伦理,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实现需要全面贯彻,体现为生态化目标贯穿中国现代化全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全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全面践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法治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宏阔背景下,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对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基础性保障功能和战略性支撑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相结合的生态良法善治,蕴含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发展价值追求,创造了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法治文明珠联璧合效应的人类生态法治文明新形态。用法治来引领、规范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其总目标和总抓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框架下构建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备法治规范体系、高效法治实施体系、严密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法治保障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法治体系构建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立法的体系性、完备性不足,且与宪法和其他部门法以及党内生态文明法规之间的协调性不够;生态环境执法体系尚未达到良性高效的建设目标,生态环境司法体系尚未真正形成理性系统的“绿色司法”制度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中央督察与省级督察两级工作衔接机制不畅、国家监督...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逐步加深而提出的原创性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及超越传统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蕴含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超越西方的消费异化、构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的内涵。这一论断揭示了新时代现代化的新内涵,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有利于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民生福祉增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共生共存的应然之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并将其融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实然之举,更是构建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绿色生态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路。锚定精准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应对全球化生态治理危机等系统性深层次问题,深入探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三重维度,具有现实理论依托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因而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本质区别之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为了避免陷入资本主义两个发展悖论的陷阱当中,其中,坚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避免陷入资本主义第二个发展悖论的陷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在于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基本遵循,将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作为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实现了协和人与自然关系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融合。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传统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局限性的统一,鉴于此阐发了以生产实践实现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前提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价值关怀,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方向是以人类为目标的价值胸怀,从而彰显其丰富的价值涵蕴。其现实意蕴在于“守护好——发展好——巩固好”这一交叉渗透、交互作用、交融持续的结构性方法论,致力于教育引导、制度保障、实践养成,摒弃传统发展理念上的人与自然二元性对立思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1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方向的科学展望。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和进程中基于人民群众共同理想而追求共同利益实现的一个重大价值目标,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质要求。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社会历史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等,提出树立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构建社会良好生态保障机制等实现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良好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林业现代化为主线,总结并分析了1949—2060年我国林业绿色发展之路。根据林业发展战略、森林资源状况、林业投资、林业总产值、国际比较五个维度,以林业绿色新政的实施为分界线,将林业发展分为新政前时期和林业新政时期(包括五次林业新政),共十一个阶段,经历了从注重木材采伐、保证国家建设所需,到采育结合、综合经营,到林业分工、分类经营,再到生态为主、三大效益,最后到绿色发展、严格保护的重大转变。中国林业发展创造了森林持续增长与碳汇不断增加的绿色奇迹,并将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借助文献研究方法,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重视角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及世界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继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弘扬、对西方国家生态现代化内在缺陷的反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有助实现对西方国家生态现代化理念的超越,为后发国家提供生态现代化的新模式,为全球生态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因此,要矢志不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强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话语的世界传播和世界认同探究,有效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世界意义的彰显。  相似文献   

19.
构造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居住环境,让住区的居民处于自然界中舒适的生存位置,应是居住小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目标。城市的发展,居住小区的建设,要保护好后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有一定的超前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建造庭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很好模式。要建设和管理好人与自然相依共存、和谐协调的居住小区,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深刻的环境法治意蕴和深厚的环境法治期许,需要以生态环境法治理念、生态环境政党规范体系、生态环境法律规范体系与生态环境法律实施体系的全面革新作为保障。为完善生态环境法律规范体系,在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上,应在整合专门性生态环境法律规范的同时加强环境法与传统部门法的协同;在环境法内部,应确保作为基础的上位环境法律与作为补充的环境行政法规、环境地方性法规和环境规章有机统合。为健全生态环境法律实施体系,在执法上,应强化跨区域联动和跨领域联动,推动环境行政由行政区行政向区域行政、由基于部门的专业化行政向辐射全局的整体性行政迈进;在司法上,应着力建构预防与救济并行的环境司法能动体系,注重不同环境司法制度之间的顺畅衔接与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