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占主体地位,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占主体地位,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密度上,呈现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具体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呈现极核式分布特征,黄山市最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现为南多北少,且形成了一核、一带、一片区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不同类型呈多核和组团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明显,地域性强。据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应该采取"核心+带状+片区"分区分类模式以及"政府+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运用最邻近点指数、集聚分形维数、基尼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这四种集聚特征模型,对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系统在空间上表现出内密外疏的状态,都市核心区是人文景点的集聚区,自然景点则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以森林公园、温泉等为主.提出了“疏通文化景区脉络,打造环城观景走廊”,实行“藤结瓜”型旅游景区集聚发展格局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省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1983—2021年的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ESDA、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研究,揭示山东省域范围内博物馆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博物馆数量呈增长趋势,可以分为起步、快速发展、小幅增长、高速发展四个阶段;各城市的博物馆数量差异具有梯度性,呈现出分散特征;历史文化题材类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占据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博物馆类型多元化趋势凸显。2)空间上为集聚分布,呈“一个中心,多次级中心并存”的格局;全局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局部高低集聚区变动明显;重心集中在山东省几何中心附近,呈倒“V”型迁移。3)山东省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是在政策、旅游、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展览场馆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展览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我国展览场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展览场馆数量与面积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结构特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双核双次环核群—集聚散点”分布,与国家战略布局在地域空间上相耦合。两个高密度核心区分别为环珠三角城市群和环长三角城市群,两个次级核心区分别为以北京、天津和廊坊为核心的城市群以及以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为核心的冀鲁豫环核延伸群;展览场馆在空间分布上呈正向自相关,地区展览场馆集聚度与其邻近地区呈现相似特征,“马太效应”显著,局部呈“双高型、双低型、低高型”三种关联模式;展览场馆空间分布格局是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指导、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营商环境等多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鉴于各区域间非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展览业体系合理布局、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选取最邻近距离、地理集中化指数、核密度等分析模型,揭示了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最邻近点指数R=0.64<1,表明这些村落趋向于集聚分布,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在14个市州地理区域分布的空间基尼系数G=0.3,表明其在各市州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发现传统村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3个明显的集聚区,分别为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永州—郴州地区,这3个集聚区拥有全省近80%的传统村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特征的主导因素。另外,土地开发强度∩公路密度、人均GDP∩公路密度以及公路密度∩距水系距离对这种空间分异现象具有较强解释力,表明这种空间分异是各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渭南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59项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域空间分布特征、类型结构特征、时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类型、空间聚集状况。研究表明: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时序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南部地区聚集程度较高,总体呈Z字形结构分布。结合空间分异特征和类型结构特征,设计市域、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当务之急。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等GIS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文化生态学思想,对胶东经济圈不同等级、不同批次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呈显著集聚型分布,在烟台、威海两市和潍坊市西部分别形成倾斜“T”字型和“L”字型集中连片分布带。从市域和县域尺度看,传统村落呈集中分布,分布不均衡;2)胶东经济圈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遗产资源与距行政边界距离是其主要驱动因子。传统村落总体呈现低海拔、低坡度、向阳坡、沿河流指向,集中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低、交通闭塞、文旅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理论,结合目前北京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将其聚集区产业类型和空间布局相结合,尝试对形成分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解释,结果表明:(1)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明显,主要集中在四环以内,更多地分布在城区北部;(2)创作型集聚区既需要高级创意人才又需要合适的创意环境,其布局偏向于高校或者自然条件合适的区域,通常出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现象;(3)消费型集聚区主要以旅游文化为核心,布局在北京市人文底蕴深厚、自然景色优美、人流量大的地区;(4)复合型集聚区布局在市中心或CBD边缘区,与北京传统的文化生产、消费中心有延续关系;(5)创意产业集聚旧城,促使产业顺利转型,出现"新经济空间",而新区创意集聚区则成为地区经济文化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等地理数学与统计方法和Arc View GIS分析软件,通过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最后分析表明中国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属于凝聚型,在全国范围内以及7大分区中呈集中分布,分布均衡性较低,各省市发展均衡差异较大,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河径流,且与地表水资源、旅游发展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以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最为密集。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缓冲区分析等计量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湘西州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沿西北-西南走向呈"凹字形"型结构,形成了四处高密区和一处集中连片地带.2)在各区域分布建设不均衡,大里耶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多,开发程度最高,大矮寨旅游黄金板块数量最少,开发程度最低;龙山县和凤凰县建设水平较高,品牌影响力大,泸溪县建设水平较低,发展潜力大.3)整体交通通达度较高,高级别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通达度和可步行性较低,各县市中古丈县通达度最低.4)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人均GDP、路网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必经阶段,为研究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熵值法、ESDA方法以及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关联类型以H-H和L-L集聚为主,二者高水平地区的空间演变趋势在整体上均表现为以原有集聚区为中心向邻近地区扩散的特征;旅游产业集聚不仅能显著带动当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并且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交通改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均能不同程度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旅游碳排放强度则显著抑制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和旅游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正溢出效应,交通改善呈现出显著的负溢出作用;旅游产业集聚影响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2.
区位优势是外企投资决策关键因素,明确外资海洋企业区位规律有利于各地制定地方化外资吸引政策。基于东海区(除中国台湾)外资海洋企业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核密度、缓冲区等方法探析外资海洋企业的集聚格局演变及区位指向。结果表明:(1)外资海洋企业行业分布以水上运输、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水产品加工、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尚无成规模的外资高科技海洋企业和海洋型新兴企业;(2)外资海洋企业呈现多中心集聚格局,已形成11个集聚区,其中核心集聚区分布于上海市中心(黄浦、虹口、静安等区)及浦东南汇新城、宁波镇海北仑和舟山本岛、厦门本岛及海沧;(3)外资海洋企业区位显著特征是趋向海岸线和城市中心,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趋向。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其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是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制定针对性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研究以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运用区位熵综合指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标测度分析了2015—2017年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及特征,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已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和汉南区;武汉市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局部空间格局以"低-高"型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且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强,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供给水平,分析影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1)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格局,主要集聚于陕北核心区、贵渝川核心区和闽赣—豫鄂湘核心区,具备事件指向性特征。(2)从不同省区供给水平来看,赣、陕、青、甘、宁5省区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供给水平能满足当地需求,且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呈集聚性分布状态的省份高质量发展潜力更大。(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不同省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状况均不同,其中陕、甘、青、宁、桂5省区影响因素的综合状况较好。(4)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各省区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供给水平、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适配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开展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跨区域整合开发研究,有利于明确资源分布特征,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红色旅游资源有效整合、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以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代表性的陕甘宁地区为例,综合运用Gis技术、Moran’s I指数等方法,系统开展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梳理、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资源跨区域整合的研究,结果表明:1)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人文活动三个大类、六个亚类、十六个基本类型;2)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非均衡,以延安为核心形成典型的高密度集聚区,围绕核心区附近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多点集聚、连点成片的分布态势,且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分布高度耦合;3)依托重大历史事件凝练出长征会师、红色政权等十大主题,并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黄河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的融合,以提升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及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振兴。  相似文献   

16.
以根源性、在地性、历时性为标准,对湖南省国家级和省级乡村非遗项目进行筛选,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昂普理论(R-M-P)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单元的乡村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非遗类型分布不均衡,传统技艺与民俗类乡村非遗占比较高;湖南省乡村非遗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部集聚、南北部集中、东部较少”的特征,形成1个集核区、3个带状高密度区和多个中密度区;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整体利用潜力大,但地区性差异显著。据此,建议高潜力区将乡村非遗资源与热门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并借助乡村非遗节庆和民俗活动,推广乡村非遗项目;中潜力区借助特色文化活动,开发乡村非遗文旅路线,并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开发跨区域的乡村非遗旅游路线;低潜力区加强乡村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申报,推动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省9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核密度、最邻近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中分布于珠三角与粤东,珠三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呈点状集聚性出现,数量占总数53.85%,粤东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粤北和粤西分布较为分散。最邻近指数R为1.059 4,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状态为均匀型。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异特征和文化特色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特别是地形地貌是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基石”,对其文化特色(如聚落形成原因、居民习俗等)也具有一定影响;人文社会因素(包括GDP水平、交通通达性等)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别于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于名镇名村发展具有反哺和促进作用,这与其形成发展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2020年东北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法、Kernel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变差函数和障碍因子模型,对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间内,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从均值水平来看,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集中分布趋势不断加强,已经形成辽宁省东部、吉林省西部和黑龙江省东部三大集中分布区;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全局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局部集聚区呈现“低低增,高高减,高低减,低高减”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空间结构性影响逐步增强,随机性影响逐步降低,整体空间差异在减少,但仍存在局部不平衡,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成为主要障碍因子。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协调、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支撑的工作机制,是推动东北城市群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国际旅游黄金带生产力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显现出沿长江两岸显线状集聚化分布,沿江两岸的景点分布密度和资源禀赋特质由西向三峡地区递增,腹地旅游资源沿支流溪河集聚化分布以及区域性块状化和临城镇集聚化分布的特点.从三峡地区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的特征与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上来看,要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必须整合旅游资源生产力要素,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最优化,构建"一线三点四区"的旅游生产力布局支撑框架,由点连线、由线拓面(区),由沿江向腹地拓展,从而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相似文献   

20.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厘清金沙江流域非遗的文化特征、遗存特征和影响因素,由此提出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的战略设想。研究发现:金沙江流域非遗在空间上呈“点状、带状和团状”的集聚态势,空间结构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四核两翼”对称结构特征,从类别来看各类非遗呈现差异化的集聚特征。该格局的形成主要受生态地理因素、人文社会因素及两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力较显著,人地耦合交互作用后大幅增强的协同效应成为空间分异的重要推动力。为避免“孤岛效应”形成,应强化区域协作开发来共同打造非遗旅游廊道,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带建设两大战略的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