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有利于新时代青年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进一步涵育新时代青年价值观。伟大建党精神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涵育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涵育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涵育新时代青年的奉献精神,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涵育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伟大建党精神涵育新时代青年价值观需要加大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力度,提升涵育效果;注重新时代青年的实践培养,增进培育效果;同时要构建科学机制,健全保障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塑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历程中,青年始终在场。青年是真理路上的先锋探索者,是复兴路上的前赴后继者,是斗争路上的冲锋陷阵者,是跟党路上的永久奋斗者。从建党本体论视角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四层内涵指向明确,是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指引,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引领青年的理想自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引领青年的担当自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引领青年的意志自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引领青年的价值自觉。新时代青年应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理想信念功能、核心价值导向功能、高尚人格塑造功能、家国情怀涵养功能,能够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激发青年肩负初心使命,强化青年甘于奉献意识。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可通过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夯实理论基础;发挥融媒体沉浸式教化作用,增强情感互动;强化各方协同配合作用,凝聚整体合力实现。  相似文献   

4.
担当是青年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青年的责任担当关系到乡村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又为青年展现责任担当提供历史际遇。目前,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培育存在培育意识不强、培育的情感纽带不牢、培育的实效性较弱等问题,培育青年肩负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应从健全育人机制,提高培育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担当情怀;投身振兴实践,锤炼担当本领;健全保障机制,提升担当底气等方面全面培育和提升青年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5.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强大动力,也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宝贵资源。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光荣责任和使命,要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其育人动能,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四个维度的科学内涵,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内在契合,着力构建课堂引领、实践淬炼、文化熏陶、网络渗透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相似文献   

6.
从红色记忆向度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有助于其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当前,红色记忆的弱化致使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维度存在挑战。对此,要从守护和传承彰显家国情怀的意义标识、以多元形式复现红色记忆的历史场景、挖掘和弘扬红色记忆所承载的价值、推动红色记忆向体化实践转化等进路,开启青少年认知辨识的记忆之门,促使其生发出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坚定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志品格,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  相似文献   

7.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的高度凝练,蕴含“认知”“使命”“担当”“情怀”四重维度的内涵,具有铸魂、赋能、立根的时代育人价值。新时代谱写绚丽篇章,应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深度有机融合,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创新,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凝聚民心的强大精神动力。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光辉,同时也昭示出人民领袖家国情怀的伟大人格魅力。毛泽东的家国情怀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思想的理论原点和思想资源;习近平的家国情怀是毛泽东家国情怀的当代形态,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新时代培育家国情怀,要注重弘扬传统忠孝文化,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中华民族“三个起来”的发展逻辑,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促进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历史底蕴的人格素养和情感,也是学生精神价值观层面的最高追求,是形成独立思想的关键之一。而面对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应提升家国情怀。因此,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价值观引导,提升文化自信以滋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想认同感,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雄情怀具有丰富的核心内涵,彰显着深厚的时代意蕴。青年是祖国发展的生力军,将英雄情怀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能引领青年拥护党的领导,涵育青年厚植家国情怀,凝聚青年强大青春力量。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增强军事化拓展训练和夯实纪念日教育制度,是将英雄情怀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校通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使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以及培育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和为民情怀。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协同的课程育人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健全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相配合的网络育人体系等路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1921年,革命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思想政治的精神之源,能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提供动力。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应该将建党精神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将国家对青年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转化为思政教学的方向。高校应重视伟大建党精神在培养学生成才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3.
伟大建党精神是重要的红色教学资源,能够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史课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途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史课,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在党史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伟大建党精神为学生党员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和情感归属,能够提升学生党员教育的系统性、说服力、贴近性和感染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教育,要加强内容设计、注重实践导向、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机制建设,充分激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育人动能,涵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学生党员。  相似文献   

15.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新时代好青年培育具有内在联系。在内容上,延安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新时代好青年的素养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延安精神中“信念力量、务实作风、吃苦品格、奋斗美德”的精神品质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在主体上,延安时期青年与新时代好青年人格具有高度同一性,延安时期有志、有为、有责青年与新时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好青年相统一。以延安精神涵育新时代好青年,将其精神融入理论学习、融入实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增强新时代好青年的政治素养,打造过硬本领,塑造昂扬风貌。新时代好青年从伟大精神中汲取精神滋养,成长为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先锋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书院精神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对书院生徒家国情怀的涵养和培育。通过分析传统书院涵养家国情怀的感性基础、传承家国情怀的理性培育、培育家国情怀的道德践履等三个方面,探讨传统书院家国情怀的历史意义。由传统书院培养生徒家国情怀的历史经验中,探求可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提供借鉴的智力支持和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仁爱精神,增强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培育献身精神,增进热爱祖国的荣誉感;加强社会实践,夯实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斗争,源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初心使命、政治品格,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源头的最新概括和提炼,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践行精神、"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无私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先进性、实践性、革命性、政治性等鲜明特征。伟大建党精神对真理的追求与理想的坚守,表现持续的先进性;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发展,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伟大建党精神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彰显彻底的革命性;伟大建党精神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突出的政治性。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育人的精神武器、强党的精神之源、强国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阶段,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与理想之真、初心与使命之善、品格与德性之美,是新时代育人的精神武器;伟大建党精神让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味,是强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为救国、兴国、富国提供精神支撑,是强国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立足点,从认知上坚定理想信念;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连接点,从情感上促进爱党爱民;以"不畏牺牲、勇于斗争"为着力点,从意志上锤炼风骨品质;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落脚点,从行动上强化使命担当;知、情、意、行协同发力,真正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8.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实质与秉性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需要永远传承下去。伟大建党精神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优质资源,思政课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课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具有内在统一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拥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担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根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为了把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要融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延伸实践活动空间,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而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党可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具有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坚定大学生人民情怀与责任担当,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坚定大学生坚韧品质,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坚定大学生党性立场。深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际遇与原则,探赜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作用、揭示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密码、深挖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高校建设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强阵地。着力从多重维度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路,对实现融入的主要载体进行综合拓展、对实现融入的校园文化进行系统构筑、对实现融入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不懈创新,从而引导大学生将奋斗融入伟大事业、将青春融入伟大梦想,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高校应在准确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紧扣铸魂育人初心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及育人全领域,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思想营养,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